一
他叫祥子,生于矿区,长于矿区。他是矿区的孤儿,眼眸里也蕴含着属于矿区的沉默与苍凉。
记得在他很小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过世,唯有奶奶陪伴他成长。奶奶的怀抱太过冷寂,以至于他不住地哭喊着要妈妈。或许是奶奶苍老,已无法分泌出乳汁的温润,所以,奶奶的胸怀就多了几分寂寥。干瘪的胸襟让孩子无法得到满足,所以孩子在哭泣。
“妈妈在哪里?”永远是潜藏在与祥子心底的一个无解之谜。奶奶那里没有答案,只是哀叹与流泪。
男孩在成长,奶奶在一天天衰残。但是,奶奶从未停止对眼前这一片土地的管理。因为奶奶是上帝虔诚的信徒,她不让这里杂草丛生,她不让这里垃圾肆虐。她要让这里整洁、开阔,且永远联接着通往世界的路。她在整理垃圾的同时也是在清洁孙子祥子的心灵,她要让祥子远离污秽与黑暗,她要用信仰之光照亮孩子的心灵。
二
奶奶亲自送成年的孙子进入第一次的矿井探索。那时,祥子19岁。是宿命的注定还是命运的轮回?孙子祥子再一次成为一名煤矿工人。是矿井的刻意挽留还是祥子的情愿留守?这一道世纪命题,在奶奶迫切的祈祷中却是更加的模糊与无解。祥子在井下的挖掘,奶奶在地上的担忧!只有在夕阳来临时,看到孙子满是煤灰的脸庞,老人才能有在片刻宁静。而那时,祥子脸上唯一闪亮的眼睛正遥望着夕阳最后一点的余晖。这是他出矿井,见到的第一缕亮光。虽然不是特别灿烂,却也使他井下的荒芜思绪得到了点滴慰藉。
奶奶是教会的一名入殓师。与葬礼、与死亡有关的职业历练让奶奶更加沉静。在矿区,奶奶是人们心中的一颗定心丸。因为每逢死亡来临,奶奶总会在无限伤痛与嘈杂的人群中,展现一张无比坚定的脸。这一抹坚定之色,是一座标杆,一座丰碑。特别是13年前,奶奶用自己的双手亲自埋葬了祥子的父亲,她自己的儿子。泥土与菊花,没有语言,只有静谧的美感;黄昏的余晖照射在父亲的双眼上,没有沉寂,还有闪耀的亮光;奶奶的双手在葬礼中劳作,没有忙乱,只有来自智者的丝丝镇定与冷静。此时奶奶的双眼里,一片荒芜,只有在凝望年幼祥子的那一刻,才有了一丝希望亮光。
祥子被繁重的劳动、幽暗的井下生活折磨得奄奄一息。他变得意志消沉,心灵萎靡。而奶奶对祥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当你手里有两枚铜板,请不要全买零食。用一个铜板买馒头,把她送给饥饿的乞丐。用另一个铜板买一朵玫瑰,滋养早已枯萎的心灵。”这句话源于教会的一位属灵长者,这里传递的是一种来自上帝的神圣之爱。
玫瑰?玫瑰?奶奶心里的追问与愁绪!
第二天,奶奶在门口那片空地种下一株株玫瑰。
奶奶精心浇灌,抚养并呵护。
直至玫瑰开放,一片妖娆芬芳。
空地变成了一片玫瑰园,这里是一片芬芳妖娆。奶奶再也不用担心野草的侵袭,因为玫瑰已满盈,野草已没有立足之地。从垃圾场到空地,奶奶为祥子联接了远方的大路。从空地到玫瑰园,奶奶为祥子守住了自己的一片花海世界。
奶奶采一株玫瑰放在水瓶里,并悄悄放在祥子的背包里,让孙子把玫瑰带到井下。一朵玫瑰,是奶奶对祥子的救赎!奶奶要让祥子感知鲜花的艳丽。在800米深的矿井下,玫瑰芬芳代表生活的绿意,更能驱散心头那一抹无边的幽暗。矿井的尽头是黑暗苍茫,矿井的开端是阳光普照。从光明走向黑暗,再经历幽暗,最后走向阳光。幽暗的历练,且是长时间的历练,油然而生的是对阳光的感恩与敬畏。所以,矿区人,不会视阳光为应得之物,他们珍惜阳光,感激阳光,且看阳光是如此美丽。祥子尤为珍惜奶奶赠送的这一朵玫瑰,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即使煤灰将玫瑰染成了乌黑色,他也会将它带出矿井,交在奶奶手中,让它继续享受奶奶的双手滋养。是的,即使黑色的玫瑰,到了奶奶手中,也不会将它们丢弃。玫瑰香囊是奶奶的拿手技艺,花香会在玫瑰凋零的季节里继续芬芳,溢满整个矿区!而且在玫瑰之上有奶奶绣上的一段圣经经文:“爱是永不止息”。
一朵玫瑰、一段经文是否能够拯救一个被生存苦苦压抑的矿工?
玫瑰微小,可以小到尘埃里去,被疏略,被漠视;
但玫瑰也可以很恢宏,因为它的芬芳就是一点星星之火,可以燃起心灵的无限觉醒。
经文短暂,祥子的脸上似乎也还是怨愤与阴郁;
可是经文寓意深刻,祥子的心中正感知融融温情。这温情,来自奶奶的爱,也来自圣灵在他心中的启示与觉醒。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