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圣公会救主堂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0-05-26 12:10:17
分享与播放

在北京的老教堂中,位于西城区佟麟阁路的中华圣公会救主堂颇具特色。她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教堂,其风格独特,蔚为壮观。

1862年,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包尔腾与施约瑟来到北京宣教,并一起翻译《圣经》,出版《教会祷文》,并在此建立了北京最早的圣公会教堂。随着教务的发展,英国圣公会于1880年成立华北教区,北京是教区主教座堂的所在地。

而现在救主教堂所在地原为清政府邢部官员殷柯庭的私宅,二十世纪初,华北教区主教史嘉乐看中了这段地方,遂想方设法把土地搞到手,在此修建教堂。1907年,教堂正式投入使用。教堂又名英利甘教堂、中华圣公会堂、南沟沿救主堂,至从教堂建立后,这里就是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的总堂及主教座堂。

民国初年,经过在北洋政府登记,英利甘教堂建筑及土地正式成为中华圣公会教产。救主堂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二十世纪后,北京教堂的复古主义风格,建筑材料选用中式的青砖、灰筒瓦使得教堂整体风格颇具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与古都北京的人文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

当然,教堂建筑平面以及细节的处理却均为典型的欧洲建筑风格。其建筑平面为双拉丁十字形,南北走向的建筑主轴采取巴西利卡设计,两道东西走向的横翼,南侧的一道规模较大,亦采用巴西利卡设计,北侧一条比较短小。在南北走向的教堂主轴与两条东西走向的横翼的交点各自建有一座中式八角亭子作为教堂的钟楼和天窗。体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交融,是基督教中国化在建筑上的典型风格。

教堂大门采用中式风格,两侧和上面雕刻有匾额,右款为“此城真主殿”,左款为“此乃上天门”,横批是“可敬可畏”。教堂的正面墙体上,镶有四块碑,见证了教堂的沧桑往事。第一块是救世主教堂信徒1918年为纪念中华圣公会会长伯里夏而立;第二块是1928年时华北教区全体信徒为纪念创建救世主教堂的史嘉乐主教而立;第三块是1946年为鄂方智立的纪念碑;第四块是1997年香港塞翁信息公司重修纪念。四块碑刻建立于不同时代,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教堂走过的历史。

而教堂的内部结构也同样是中西建筑风格统一的典范,其承重结构均为典型的中国式建筑风格,以木柱、桁架支撑屋顶荷载,地面铺设木质地板。教堂平面十字处设立圣坛,圣坛亦为木质,四周围以中式红木围栏,雕有花草装饰,圣餐桌背后设有中式冰纹格子隔扇,圣坛摆设均为传统中国红木家具。

五十年代后,圣公会从中国大陆撤离,教堂也停止了使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塞翁信息咨询中心对教堂进行修缮过程,以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这座老建筑。2003年中华圣公会救主堂列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救主教堂成为一家书店,让人们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品味这座老教堂的魅力。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