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是“上主的居所”,是基督徒敬拜、听道、团契的场所。只要福音传播到哪,哪里就能看到教堂的影子。有些大教堂因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艺术,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旅游者的打卡之地。像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圣母百花教堂、俄罗斯的圣瓦西里大教堂等等。
而在中华大地上,也有不少教堂成为所在地的重要景点。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除了故宫、天坛、长城、颐和园等等古老文化瑰宝外,城内的一些教堂也是游客来京旅游的景点之一(东堂就是王府井大街的必游之地)。在北京的众多教堂中,天主教的四大堂可谓赫赫有名。她们分别是南堂(宣武门教堂)、东堂(王府井教堂)、北堂(西什库教堂)以及西堂(西直门教堂)。这四座教堂不但见证了天主教在北京乃至中国传播的历史,更谱写了一段段中西文化交流的佳话。
北京这四座天主教堂,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教堂相比,这四座教堂少则将近300年,多则达到了400多年。尽管从普世教会历史看并不算长,但在中国教会史上可谓非常悠久了。以南堂为例,当利玛窦进入北京不久,就得到万历皇帝特批,在宣武门一带建立了教堂。南堂是中国内地现存最早的教堂,并长期成为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
其次经历了沧桑巨变。由于中国教会历史发展颇为曲折,加上一些灾祸的影响。北京四座教堂或多或少经历了重建的历程。比如王府井教堂就在1720年在地震中遭到损坏,1805年则遇大火焚毁,直到1884年才重修完成。而1900年的庚子事变中,东堂再次被捣毁,直到1904年重建,并保留了现在的样式。北京四座天主教堂虽经历风雨,但至今仍屹立不倒,见证了上主在中华大地的奇妙作为。
最后这四座教堂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当年耶稣会士来华时,注重走精英路线,认为只要影响了中国上层的文人、官员甚至帝王,就能极大促进福音的传播。因此他们非常注重文化宣教,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了中国。而他们所在的教堂,成为了传播西学的场所。比如汤若望在南堂牧会时,设置了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等科学文化设施。而顺治皇帝出于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就经常来到教堂(史料记载就有24次之多),与汤玛法讨论各种西学问题。顺治还赐有御制“通微佳境”匾,悬挂于教堂。因此北京四座教堂承载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功能,留下一段段美好佳话。
因此,当你来到北京旅游,品味古都的韵味,欣赏现代城市魅力的同时。不妨到北京的四座古老教堂走一走,感受下基督宗教文化的氛围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美丽佳话。
延伸阅读:
余三乐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明末清初北京天主教堂》
这部著作充分吸收了近20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读者可以通过本书,通过北京四座天主教教堂的历史变迁,以及在教堂中发生的生动故事,可以了解到从明末到清初在北京的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历史。内容包括:利玛窦时代的南堂;后利窦时代的南堂;汤若望时代的南堂与东堂;南怀仁和徐日升、张诚时代的南堂、东堂与北堂;礼仪之争与禁教时代的北京天主教堂。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