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本书《成都,我的家》,书里不乏百十张黑白旧照片,里头的人多穿清末民初的满族长袍,男人还蓄留发辫,只是他们个个都是大眼睛高鼻梁的洋人,看上去虽非不伦不类,但的确相当“另类”!
书得自那年六月,几十位洋老乡回四川做寻根之旅,在成都大邑县新场镇。这些洋老乡都称自己为“CS 的孩子”,因为小时候曾读过位于四川的加拿大学校(Canadian School),当年战争逼近不得不离开中国,至今算来已逾半世纪。
想想一百多年前,正是满清政府闭关锁国时,一群风华正茂的加拿大基督徒却胆敢前来中国,并落户于四川。据调查,1891 年到 1949年间,超过一千多位传教士陆续从加拿大来到四川;离开中国后,总在每年枫红十月约见于多伦多一家并不高档的中国餐馆,可惜老耄之年的 CS 孩子每年相聚人数总有变化。相见时,大家带着半世纪前的旧照片,话说当年,共叙童年,看老家的城墙、街道、桥梁、农舍、绿草坪、足球场、网球场,也可能是疾驰而过的“洋马儿”(自行车),唱唱童谣《两只老虎》,甚至有人留下遗嘱,嘱咐别忘把骨灰带回成都,撒进华西坝钟楼前的荷花池……
我常关注笔记本:“ Bob Edmond 始终说要回自贡一中参加学校校庆。Bob 总不用‘去中国’,而讲‘回中国’,多么情深意重的一个‘回’字啊!”
书法家张飙:“当老乡们把一百年前的珍贵历史照片,认真又痴情地捧到我面前时,我实在无法不被震撼!那是一份沉甸甸的友情,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希望,我只希望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拍摄的照片,能被中国人重视。”
有血有泪的佳美脚踪
回首那个传福音不易的年代,义和团首领毓贤是最疯狂的反洋主义者,经常一次就屠杀几十、甚至上百个基督徒,各省纷纷传来灾情,听说山西的哈斯顿小姐(Miss Huston)活活被打至只存一口气时,仍有人驾车从她身上轧过,哈斯顿的颈项就这样被轧断而死;后来莱丝小姐(Miss Rice)也被打死;格鲁尔(Glover)痛失妻子和孩子;桑德尔斯(Saunders)失去两个孩子;库伯(Cooper)在失去心爱的妻子和儿子后,仍写信给英国的母亲报平安:“在苦难里主恩待了我们,虽然三次被石头打,被抢劫一空,饥饿、干渴、赤身露体,却也经历主的恩典和力量,祂的十字架成为我的安慰,从未有过的平安深深占据着我。”
当中历程极其艰苦的是贝丝(Elizabeth Roberts Lutley)与陆义全(Albert Lutley)。先是贝丝想去中国但未获父母许可,内地会面对态度坚决的贝丝,便建议她推荐人前往,于是,她那体弱多病的男友陆义全便随戴德生同赴中国,那是 1887 年。二十二岁的陆义全在英国丹温吻别自己心爱的姑娘贝丝,启程去一个陌生的国度──中国,临行前,他送给她一本圣经。
经过长达六年的等待与盼望,贝丝最后也登上由伦敦开往上海的轮船,经过一个多月的风浪、晕船与海险,一下船,她立即换上中国妇女的装束。1896年,贝丝与陆义全分别八年半后,两人终于在天津完婚,婚礼那天,他们身着典型的中国褂帽长袍、荆钗布裙,李滋牧师为他们主持简单的仪式。
义和团之乱时期,怀有身孕的贝丝带着两个不到三岁的女儿,随丈夫自山西逃往湖南,整日颠簸,长途跋涉,没有食物,两个女儿前后十几天竟相继离世。“听到这些一桩桩历史的瞬间,怎不令人震撼?”后来那批早期传教者在四川陆续建立了让后人蒙福的事,追踪历史,他们虽然曾摇摇欲坠,但从未土崩瓦解,如今我们更应让那些事迹刷新显明,别被时间湮没,圣经不正如此写着:“耶和华必然等候,要施恩给你们;必然兴起,好怜悯你们。因为耶和华是公平的神;凡等候他的都是有福的。”(赛13:18 )
于是,当年基督徒志愿者在四川建立了中国西部第一家西医诊所,此外,华西协和大学创校,还是采用当时英国著名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Fred Rowntree)的设计方案,他们就如圣经说的:“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罗10:15 )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任何帮助过我们的人!再查才知,当年志工多服务于四川农村,致力于农民孩子的学业、农民的医疗及社会调查。不久,他们自己的孩子也出生,因此加拿大学校应运而生。此时逾千名金发碧眼人已学得一口正宗四川话,甚至为自己及孩子取了地道的中国名字,因为他们不准备回加拿大了。
一坯四川泥土、一本老旧圣经的回忆
今年六月,帕特 Pat 随大伙儿自加拿大到成都,跋涉千山万水,就为替九十岁的老妈妈亲自挖掘一坯四川的泥土带回,返回加拿大后,恭敬地交给母亲,同时带到爷爷奶奶坟前告慰纪念,分享身为传教士家族一员的感恩,并献上四川华西人民的爱与慷慨……
但不幸的是那位盼着“回”四川老家的洋老乡,却在大家约见团聚前,因心脏病发过世,让所有人内心有如失去亲人一般地痛!
“百年历史影像馆”活动中,中文早已生疏的洋老乡,抢着高声放歌《两只老虎》,歌声让在场的中外人士都动容掉泪,还有人说:“当年我们也是伴随煤油灯长大的孩子,喜欢在四川乡间沿着一条条小溪散步,喜欢看农夫赶水牛犁田、插秧和收割,我们还喜欢赶场天和坐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