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秋雨浓 主爱升起心中月

作者: 约拿
来源:福音时报
2019-09-17 13:04:16
分享与播放

今年的中秋节,是一个没有月亮的中秋节。在中秋节这天傍晚,聆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声,打开电脑《福音时报》的资讯平台,看着上面刊登着那些熟悉的朋友们,一篇篇有关中秋节的美文,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这里有东北赵弟兄《中秋节写给主耶稣的一封信》,有杭州杜姊妹写的《致各地游子:中秋节,你想家了吗?》,河南小左的《中秋节看圣经中的几对破镜重圆之人》。他们的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解读着中秋节的丰富内函,感恩的诉说着对主的一片深情之爱……

看着他们的文章,内心也渐渐涌动出想写点什么的欲望,去寄托自己对主的思念之爱。也好让自己的思绪笔迹、陋文拙作挤进朋友们的文海里去凑凑热闹。只是这窗外的沥沥秋雨,不时在潮湿着自己的心情。坐在电脑前呆呆思考着,直到吃晚饭前,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迟迟不能动笔的原因是,老在心里想:今年的中秋夜,怎么能没有月亮呢?

窗外那中秋夜的雨,分明是一位失恋的少女,总是不停的、伤心的、低呜着,眼泪成了断线的珠子,滴落的到处都是。美丽的、清纯的脸庞,被泪痕抹去了秀颜,不见她那开心如满月的笑脸,却把淡蓝色的衣衫换成灰不溜秋的、暗沉色的灰装,将天地也染成了灰蒙蒙一片。此刻,伤心的少女,没有离去,而是依在窗前,透过半开的窗户,如泣如诉,向笔者叙述着中秋节的昨天、今天……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中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古人欧阳詹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听着秋雨姑娘的细细诉说,顺着历史长河,笔者也似乎渐渐看到了从远古走来的中秋节清晰模样。眼前的中秋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轮的变换及内容的沿革。已被上帝大能的双手,洗涤、冲刷,大浪淘沙般的淡化了许多迷信色彩,多了游子赶回家,全家团聚、团圆,家庭和睦、相互祝福的内容;更是新进增添了自建国70年以来、突飞猛进的经济建设丰硕成果。 

秋雨还在如泣如诉,笔者思绪已展开翅膀,飞出窗外,傲翔在中秋节的夜空。飞过有云、无云的一个个城市、乡村。仿佛看到思绪翅膀下的这户农村家庭,在皓月当空的中秋夜,家人和和气气的围席而坐;一边会喝着漂香爽口的桂花酒、品偿着象征团圆的美味甘甜的月饼,一边会谈论着今年的秋粮丰收和秋播的希望;那一户城市小区高楼亮着灯光的一家人,正在非常有兴致的欣赏着电视机里,中央台文艺频道的中秋联欢晚会,随着有趣节目内容的感染,传来一家人爽乐的欢快笑声…… 

笔者心里知道,别处赏月的场景与自己无缘,是这伤心的雨儿少女,压抑着她那内心的忧愁,强作笑颜告诉了中秋节的昨天和今天的故事。在眼前电脑中弟兄姊妹一篇篇美文启发下,渐渐一个想法浮现在了脑海。在今天晚上这个无月的中秋夜,不妨用电话去采访麻风康复村的义工们,看看他们在中秋节这天都在做什么,写一篇有关他们过中秋节的专访。呵,这真是一个好主意。刻不容缓,马上拿起手机,在微信朋友圈里找到了她们的头像,连着发出了几条短信。 

在焦急中期盼,不多会儿,手机“叮顿”、“叮顿”一声声脆响。满怀希望的打开,收获了……一个个想不到的“失望”。第一位姊妹在微信中说,她生病了,最近在休养身体。没有在麻风康复村,所以完不成你的采访任务喔,抱歉!第二位姊妹回短信说,叔叔,对不起,最近非常的忙,有好几位老人需要照顾,可能没有时间接受你的采访。还给笔者送上了祝福的话,说以后有机会再交流。第三位…… 

一个个回复的短信,如同一颗颗冰凉的石子,扔进了自己刚刚燃起的火热期盼心田。伴随着淅沥的中秋雨声,电话采访她们、成就一篇中秋节文章的火苗熄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灰沉和不安,更是那种遇到挫折后的心灰意懒。在窗外无月的雨声中,无奈的翻看着手机里麻风康复村义工、北京吕弟兄的微信朋友圈,想在其中找到安慰,拯救自己被秋雨淋坏了的心情。 

虽然没能完成电话对她们的采访,看着他们朋友圈里一个个感人的场面,如同亲耳听到她们向笔者叙述中秋节前后的见证故事,渐渐内心温暖了起来。麻风康复村的雅琴姊妹,在中秋节的这几天,她将对前不久,才离他而去了天国的丈夫——高弟兄思念,毅然的压在深深心底,忘我的一心扑在迷羊之家的事工服侍上。中秋节的前前后后,她忙出忙进,从不喊一声苦和累。细心、认真的照料着几位老人,还给老人们送上了表达爱心的一块块月饼。 

小宝姊妹也在她的朋友圈里,用图片、文字记录了她和她的妈妈、姐姐们中秋节前的一天忙碌生活。她说,一天繁忙的工作后。终于有空、坐下来吃点东西了,随便煮了点面。大姐躺在床上闭着眼睛,我和二姐刚拿起碗吃了两口,外面便传来了一阵嘶吼! 

大姐立刻从床上跳了起来,妈妈和两个姐姐冲了出去,“我快死了~我快死了~”虚弱的老人伤口被碰大出血了!一边安抚着,一边快速着处理着他喷着鲜血的伤口,二姐急忙撵着止血药粉,眼看血止住了,老人脸上现出了一丝微笑。包好扎,扶上床打好水,将老人安顿好。大姐瘫软在床上,我们又拿起碗,彼此说:  那一刻——我们好像不累…… 

其实,总有人问我们,你们每天这样服务不累吗?我们总是回答不累。有时其实累了,但需要总是源源不断,我们只能说恩典和精力也是源源不断。“困苦穷乏人寻求水却没有;他们因口渴,舌头干燥。我——耶和华必应允他们;我——以色列的神 必不离弃他们。”“疲乏的,他赐能力;软弱的,他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强壮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 

北京的吕弟兄,在朋友圈中讲了两个感人见证。第一个是在山东枣庄麻风康复村一位老人,孤独一生。在中秋节前夜他安息主怀。现场中没有他自己的家人陪伴,是基督徒义工们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第二个是与他在多处麻风康复村共同服侍老人,待了三个月的大画家、75岁高龄付弟兄,如今与他在返京途中的德州站分手后,没有回家休息,或者去医院赶快做手术,而是带着病,与葛姊妹踏上了新的征途,奔赴去了内蒙古大草原。今年的中秋节,付弟兄他们是和蒙古弟兄姊妹在一起渡过…… 

想到这些可爱的姊妹弟兄,看到他们在中秋节前后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浏览着朋友圈他们一个个感人的见证故事。无不为他们爱主、敬主的情怀而感动,无不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圣经旨意的行为而拍手点赞! 在共和国的今天,是他们的脊梁,撑起了中华基督教的一座座大厦;是他们的义举,让我们感受到了主耶稣的博大慈爱;更是他们在中秋节的忙碌双手,也为笔者在无月的中秋夜,从心海里托起了一轮“神爱世人”的明月。照亮了笔者脚下的路,今后勇往直前、而不再黑暗! 

中秋的夜,已很深很浓。那失恋的秋雨少女,不再伤感,用雨丝作弦,弹起了美妙动听的赞美诗曲,笔者也渐渐进入梦乡。睡梦中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大地一片银亮。那是主在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爱的希望,明亮的中秋之月在梦中最终看到了! 

(后记: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在八月十六这天晚上,雨下的更大了。在农历八月十七日,天突然放晴了,蓝天白云,秋日高照。这天上午,笔者去了一所教堂作礼拜,听了一堂证道。晚上,一轮明月真正升起、挂在了窗外的天空。是啊,中秋节的三天假期,只有在最后一天的晚上,才看到了万里夜空的月亮,这也许是神的计划和美意,用他那慈爱双手,为笔者补上了中秋之夜无月可欣赏的遗憾。)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西北地区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