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江苏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张克运牧师:江苏教会的发展要进入质量型建设阶段

作者: 报道:扬伊
来源:福音时报
2019-05-10 09:52:07
分享与播放
张克运牧师于南通第一城基督教堂证道

“对于江苏教会,高质量发展或者说质量型教会建设,会成为一个长期的主题。”江苏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江苏神学院院长张克运牧师在接受福音时报采访时如此强调。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基督教会在教堂的恢复和兴建、神学思想建设、神学教育、公益慈善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信徒人数较快增长。张克运牧师肯定了教会的发展进步,同时认为,在整个社会都强调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基督教会也有了40年的积累,应该更加强调“质量教会建设”。

张克运牧师从1985年开始在江苏教会服侍,其中在江苏省基督教两会工作已22年,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实践,探索江苏教会的发展道路。

他成长于一个基督徒家庭,母亲信仰虔诚,在特殊时期也坚持聚会,他从小跟着母亲学习,中学时期就开始在教会讲道事奉,通过有限的资源来学习,“金陵协和神学院出的函授教材,从第一期到六十多期,一期没少。那个时候的赞美诗(包括灵歌、经文诗歌)大都口口相传,没有谱,我随身带着家里的收音机,通过有关节目播放教唱经文诗歌的机会来学习,断断续续地记下了一百多首诗歌的谱子,学会后去教信徒。”张牧师回忆起了过往。

他认为,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人,愿意无条件奉献自己来服侍上帝,这成为了改革开放后教会成长的基础和特征。对于大多数男性来说,这是艰难的抉择,因为他们要担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不像现在教会能给传道人提供一定程度的薪水,或者家里有条件来支持全职服侍,姐妹反而能更多地侍奉。

1984年,二十出头的他参加了江苏省基督教两会举办的为期四个月的传道人培训班,次年开始专职服侍教会。头几年在泗洪县和淮阴市教会服侍,他讲过道,也参与或主导基层基督教组织建设、建堂和培训事工,在地方基督教两会安排各项事务。随后到了省基督教两会,他又推动各地教会的制度建设、筹备江苏省首届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提倡并推动牧师按立、开展基督教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并从2007年开始主持江苏省基督教圣经专科学校工作,在过去的基础上使学校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这些经历都让他得到了锻炼,在具体的教会工作中思考和实践。

“只要跟着异象走,上帝都会带领。”张牧师如此见证。他和笔者谈到了江苏教会的经验,更多的是未来“质量型建设”的发展方向。

江苏教会的发展方向:质量型建设

对于基督教质量型建设,张牧师认为其必要性不言而喻。教会基督徒多是好事,可是否大多数信徒都明白“所信的是谁?”这很难回答。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大部分人是因为“病得医治”而信主的,刚开始可以借此进入教会,但如果长时间都停留在这种信仰状态里,连“基本要道”都不清楚,那会让信仰更加功利化和迷信化。

“所以,经过了40年‘量’的积累,也该是提‘质’的时候了。”张牧师说。首先,在新时代,要转变教会的增长方式,树立“质量”观念,教牧同工和骨干信徒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其次,教职人员要有高素质,有良好的属灵生命、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专业能力较强。过去,教会在施行基本的教会礼仪(洗礼、圣餐)和讲台供应上都缺乏人才,一直在解决“有”的问题。如今,不同层次培养人才的体系已逐渐在江苏教会形成,应该追求“好”。

对于高素质教职人员发展,江苏教会有其驱动力,比如:所有基层传道人必须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非神学本科毕业不能再按立牧师,毕业后要服侍至少三年,还需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江苏神学院也为此设立了相应的课程,给之前的大专毕业生提供再教育的机会。

教会要健康发展,首先需要处理好量质的关系。张牧师认为,在当前教会“量”平稳增长的状态下,重视牧养比重视宣教更必要,更重要,信徒都在传福音,有崇拜却缺乏系统化的牧养培训,事实上,牧养做好了有利于提高信徒素质、更好地传福音。第二,教会要健康发展,需要“远近兼顾”,人才培养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张牧师认为,神学毕业生回教会后不能立即委以重任,需要让他们在教会里侍奉和锻炼,然后再学习和成长。培养年青一代是为教会将来的发展储备人才。那目前的需要呢?江苏神学院泗洪校区的教职人员班(三年大专),招生对象就是已经注册的在职传道人,他们可以边学边用,满足目前教会的事工需要。这就形成了远近兼顾的良好结合。此外,江苏省基督教两会换届人员的选拔,要覆盖江苏13个大市的主要负责人,有利于沟通工作和提高执行力,同时在一些职位上安排更多的年青人进入工作班子,以培养后备力量。

第三,教会要健康发展,要进入分享模式,实现教会共建。比如,有的地方教会资源丰富,有的缺乏传道人,只有分享才能实现共同发展。江苏教会正计划尝试进行资源统筹,比如在鼓励神学毕业生回到原教会服侍的原则下,允许将神学毕业生分配到有需求的地方教会,并且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江苏教会还计划将神学教育基金的10%拿出来支持地方培训和特别困难的教牧同工的培养,而且鼓励地方教会拿出同样的资金作为配套一起开展项目。通过这些来实现教会的共同发展。

第四,教会要健康发展,要实现“教社共建”。张牧师认为,教会和社会是互动关系,在此过程中实现共建。信教群众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和贡献主体,只是作用的大小不同。因此,教会要关切社会,用服侍的行动践行信仰,形成教会与社区、社会关系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教会要搭建平台 吸纳各方人才

张牧师分享,40年来,教会的各方资源有限,主要是跟着社会走,但这种差距在教会和社会的互动中已慢慢趋于平衡,从更长远来看,教会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不断自我进步。过去40年,总体上讲,教会整体素质较低,具有明显的“边缘”、“弱势”特征。但随着教会发展,这些特征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教会信徒人员结构正在向“上”流动。教会在理念、行动和发展指引上,比如婚姻家庭、诚信、团契、奉献、人生观、职业观等领域可以在社会中起到更加积极作用。

20年前,江苏教会信徒里也很少有博士,但现在这样的人才已经越来越多,教会资源逐渐丰富起来了。这就要求教会在思想观念、组织体系和平台搭建等方面做好准备,并形成良好的机制,让更多受过良好教育和充满各样恩赐的人在教会里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江苏教会堂所建设 要提高水平

教会不能只有信仰生活,还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张牧师根据江苏基层教会的管理经验分享到,教会生活要内涵丰富、有品味,要依法活动、照章办事、规范财务管理,器物也要有内涵和美感,不能给人刺激和压力。而教会有的人不够在意这些,比如,有的教会建教堂,房顶放置很多十字架,既没有必要,也谈不上什么艺术或美感,只凭着自身喜好。

张牧师分享了一个例子,他说,南京的某个团契想支持贫困传道人,很有爱心却不了解对方情况,支持很有随机性也不知道效果如何。因此,张牧师建议,所支持的传道人需要经过地方教会的把关认可,证实他们确实生活困难,然后把名单报给江苏神学院,以何种形式支持可由该团契自行决定,他们把奉献款给江苏神学院,神学院把款项给需要帮助的传道人,并进行跟踪,定期评估,报告人员调整情况。这样不仅可以让奉献款使用到位,还可以让支持具有持续性,在人员有变动的情况下可以调节奉献款的使用,用来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将其作为一项事工来运作。

江苏教会在苏北和苏南地区的管理也有差异。苏南地区本地信徒少,外来打工者较多,牧养相对精细化,教会发展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不多。此外,苏州和无锡等苏南地区,文化环境较好、开放性相对较高,对政策的把握更精准,对于基督教的认识也相对合宜,不会太偏激。比如宗教管理问题,为了减少私设聚会点,主管部门会根据信徒聚会需要来批建场所,对教会的引导和帮助比较到位。资金丰富的同时,教会也能请较好的教牧人员,这样教会工作能做得更好。

苏北教会只能和自身的环境相适应,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苏南地区较匮乏,当地教会需要自己努力想办法来建堂,难免会留下债务;培养人才需要钱,当地资金有限存在神学生流失现象。教会的物质资源缺乏,对社会的贡献也相对有限。但是,苏北地区基督教两会的组织力量较强,信徒多、单纯也是资源,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像滨海教会,私设聚会点很少,在财务和人员管理方面也得到见证。因此,苏北教会能够开展好日常工作就是良好状态,当地城市教会里的不同教会,差距也很大,与其背景、历史传承、负责人的能力和事工开展有关。

江苏的城市和农村教会治理也不相同。张牧师认为,农村基督教总体有序和局部乱象并存,一些地方宗教活动场所超密度布局或者超规模建设,或者无序传播,产生了一定不良影响。这些问题是由历史、经济和社会等多重因素造成的,所以在有的地方占比较大并产生了一定影响,需要客观看待。信徒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这需要基层宗教组织提高管理水平,并推动基督教中国化思想理论成果在基层教会的深入。

谈到这里,张牧师认为,首先,从基督教信仰自身的角度来看,教会要像教会,需要跟着《圣经》的教导去实践;其次要依法管理,和《宗教事务条例》、国家法律法规接轨;第三,做好财务管理;第四,重点工作如教职人员培养要做好,把教会生活过好。总之,教会要以任务、问题和经验为导向来发展,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和地方特色、条件来考虑。

当前,江苏教会在制定一些策略,比如为了提高信徒质量,强调要加强信徒培训,会出台“关于提高信徒整体素质”的指导意见;针对当前教会中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会出台“关于做好未成年人到教会参加活动”的指导意见和 “以堂代点”的指导意见等。

回顾神学思想建设背景 思考“基督教中国化”的时代意义

1998年“济南会议”提出神学思想建设,有其时代背景,张克运牧师和笔者回顾了丁光训主教的一些观点。当时,基督教全国两会有神学思想建设推进小组,很多会议在南京召开,张克运牧师也多有参与。

丁光训主教时任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时常找不同的牧师聊天,谈及教会问题,张克运牧师对他有一定了解。他认为丁主教很有智慧,很多问题出了题目却不一定回答,只给出有一定倾向性的答案。比如,丁主教曾问“雷锋这样的好人也不能上天堂吗?”“上帝不是男性” 等。丁主教的家里曾放过一个菩萨,说那是可欣赏的艺术品。其实在信仰层面,有形和无形的都可能成为偶像,只要那个东西被抬得跟上帝一样高。从神学思想的角度,这些问题很好,丁主教希望大家能多思考,但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此外,他说“我不喜欢教堂信徒多”也让人有误解,其实他背后的意思是,教会信徒要有高素质。“淡化因信称义”的问题更让人议论纷纷,张牧师说,他曾在公开会议上,问过丁主教,“淡化因信称义”能否理解为“强调信心与行为之间的平衡”,丁主教点了点头。在江苏神学院课堂上,丁主教在给教牧同工讲神学思想建设时,说“已经淡化的就不必再淡化了”,意思是信心与行为已经调和得差不多了。

张牧师分享,丁主教提出的神学思想建设,前期涉及“因信称义”和“圣经观”的讨论。他认为,“基督教中国化”的提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也属于神学思想建设,只是主题更突出“中国化”问题。这引发了很多争论,但张认为不要忙着反对,可以先尝试理解,“毕竟,一个东西的产生绝对是综合性的产物,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它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引起了政界、学界和教界的共振。”

他认为,“基督教中国化”的提出,是中国基督教会在1950年以后发展的第三次机遇,前两次分别是“三自”爱国运动、改革开放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颁布。1895年后,中国教会经历过自立运动、本色化和三自爱国运动的阶段,自立运动重点是要解决教会与中国社会的关系问题,即教会是中国人的教会,应属于中国人。本色化运动,其重点则是要解决教会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即福音在中国社会中的表达问题,认为应该用中国人熟悉的方式介绍基督教的信仰,传递基督教的信息。三自爱国运动,其重点则不但是要解决教会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关系问题,更要解决如何“办好教会”的问题。今天讲的“中国化”是教会通过“加强神学思想建设”,进入历史新阶段。

对于“基督教中国化”可以这样理解:即基督教在与中国社会互动的关系中,在保持自身宗教信仰、价值内核的前提下,吸取有益自身发展的因素,表现出不断适应中国社会而发展变化的趋向和努力,最终使基督教在内容与形式上均呈现出中国特色与风格,具有基督信仰内核与中国文化表达的双重属性。基督教中国化的重点,是对基督教会普世性中必然包含的地方性的重新审视和培养,是对养育自身的中国文化、社会有益元素的尊重和吸收,是对真正作为中国人民事业一部分的基督教事业使命的承担。如果说自立运动和本色化运动都是在半君主专制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社会、文化上的中国化,而开展至今的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主要完成了基督教在政治层面的中国化,那么,今天基督教的中国化将致力于在文化和社会层面得以完全实现,即不仅通过政治认同建立基督教的中国身份,更实现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会贯通,是基督教在思想上、制度上、活动上以及生活方式上实现处境化的全面思考与实践。

张牧师还分享,宗教政策在各江苏地方的贯彻落实情况,总的讲是惊喜很多,遗憾也有。“我们要感恩,我们更要努力作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