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基督教会各堂点圣诞活动安排一览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18-12-23 19:13:06
分享与播放

圣诞节临近了,各地的教会纷纷安排好圣诞聚会的内容。笔者收集整理了厦门多间教堂的圣诞期间聚会安排,愿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厦门竹树堂

筼筜湖是厦门美丽的后花园,绿草、白鹭、湖水令人流连忘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筼筜湖原与大海相通,用作筼筜港码头。后围海造田,筑起浮屿到东渡的西堤,从此,才成为内湖。1847年,美国宣教士打马字来到厦门,他在筼筜港岸边的一片因竹林茂盛而被称为“竹树脚”的地方(今开禾路口)租赁民房为布道所。此处靠近海边,人口稠密,是厦门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来往的船家都会在此停泊,他们在夜晚燃灯照明,点点灯火交织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筼筜渔火”也成为厦门的八大景观之一。

1850年7月,布道所进行翻建,在民房上加盖一层。同年12月23日,正式举行礼拜,主日上、下午聚会。当年受洗有五人(含新街堂会,当时两堂同为一个堂会,直到1860年才分成两个堂会)。1855年信徒发展到百余人。由于信徒增加,教会遂于1859年10月30日,花费1300元大洋在竹树脚民房附近建筑一座正式教堂,并举行献堂典礼,教堂以所在地命名称“竹树脚礼拜堂”,现简称为“竹树堂”。1860年6月26日竹树堂长执会成立,1863年,叶汉章长老被按立为竹树堂首任华人牧师。竹树堂也因此成为中华教会自治、自养之始,在中国教会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笔。

1949年后,竹树堂与厦门各大堂会一起加入三自爱国运动。 1958年厦门教堂实施联合礼拜,将一些小教堂并入大教堂。厦门开元区关隘内堂会、溪岸堂会、深田内堂会合并入竹树堂会。此时竹树堂的会正为严天佑。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竹树堂和其他教堂一样难逃厄运,被迫关闭,并被改为小学。1979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一些被关闭的教堂重新开放。1981年12月20日,竹树堂恢复聚会。

1859年以来,竹树堂先后存在三座礼拜堂。第一座兴建于1859年。1903年,因教堂附近民房失火殃及教堂,教堂在火灾中被烧毁。次年12月,由美国友人与信徒奉献,重新建堂,建筑费用7000元大洋,建起第二座教堂。现有建筑为第三座教堂,她于1935年重修,所属面积为 2751 平方米,教堂面积为 391.5 平方米。由毕业于美国工程学院的本堂长执子弟设计,同时由国外买来钟楼大钟。据专家介绍,竹树堂建筑风格接近于哥特式。教堂结构处理上则是对西方的先进结构材料加以折衷,融化在闽南建筑风格中:其屋顶结构未采用西方传统教堂的尖拱式扶壁技术,而采用木构三角鏑。

800_600_59acea9337286.jpg

目前竹树堂所在的地方早已不是港口,但附近的厦门八市是当地最有名的海鲜市场,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海产品。这里也是市区最具老厦门韵味的地方,一座座老建筑,一条条老街道都与竹树堂一道,向述说世人着厦门的民国往事。

厦门曾厝垵堂

webwxgetmsgimg (2).jpg

厦门环岛路是游客来厦必然光顾的地方,这里原来是海防的最前线,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这里得到巨大发展,成为中国最美丽的海岸线之一。曾厝垵原来是环岛路上的小渔村,现在已经成为年轻男女喜欢的场所,是厦门小资时尚的地区。而在厦曾厝垵,有一条街道被称为教堂街,她得名于一座教堂——曾厝垵堂。

曾厝垵是厦门最早建立教堂的地方,早在郑成功时期,罗马天主教宣教士李科罗就在此修建教堂,后因年代久远而荒废。上世纪二十年代,平和传道人蔡振勲来到曾厝垵社居住,并在此传福音。1926年,曾厝垵的信徒已有60人左右。蔡传道遂在此建立一座教堂,即曾厝垵堂。抗战爆发后,由于日寇在曾厝垵烧杀抢掠,导致很多信徒逃往鼓浪屿、内地避难,教堂被迫停止活动。抗战胜利后,教堂重新举行聚会,然而几年后,海峡两岸战云密布,处于海防前线的曾厝垵堂再次被迫取消活动,教堂也被征用托管。

800_600_59acea78c2bbc.jpg

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两岸局势的缓和,1994年政府将曾厝垵教产还给厦门市基督教两会。随着曾厝垵信徒的增加,2007年,教会向政府申请翻建老房子,并得到批准。2008年6月1日,完成危房翻建等筹备工作,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700平方米,主堂可容纳320人。 2011年11月,曾厝垵聚会点经过有关部门审核,正式升格为教堂。陈妙真于2012年被按立为牧师,为曾厝垵堂首任牧师。

朋友们!当你在圣诞期间,在充满青春活力的曾厝垵游玩时,不妨来到曾厝垵堂,感受下真正圣诞节的气氛。

厦门新区堂

QQ截图20181223192729.png

800_600_59acea926e0a3.jpg

改革开放后,厦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江头地区在八十年代还是荒凉的农村,而现在已经成为厦门繁荣的地段。而基新区福音堂就在此地。她于1994年4月16日奠基,1996年4月21日落成献堂,同年7月正式启用。(新区福音堂建成后,原江头堂的会友并入新区堂会牧养和管理。)教堂的建筑风格类似圣经中的挪亚方舟,因而带有祈愿神恩济世的含义,教堂也被人称为“方舟礼拜堂”。

新区堂位于仙岳与成功大道交汇处,为厦门的中心地带。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内设车库,主堂配备德国进口管风琴和LCD投影仪、空调等设备,主副堂可同时容纳约两千人聚会。主日三场聚会,分别用闽南语和普通话崇拜,聚会人数约三千人。目前教会已开展事工19项,并创有堂刊《方舟》。新区堂自筹建、落成,直至今日,一直得到海内外信徒的关心和代祷,新区堂也成为厦门主要宗教文化景观之一。

厦门三一堂(位于鼓浪屿)

上世纪二十年代,随着厦门新街、竹树、厦港三堂的信徒陆续到鼓浪屿定居,如遇上恶劣气候,三堂的信徒便无法乘船到厦门,而岛上原有的两所教堂规模小,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信徒,于是,厦门竹树堂会友朱鸿谟在教会的一次会议上,向长执倡议在鼓浪屿设立支堂,以解决上述问题。他的提议得到大家的赞赏,新教堂的建设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

20081227013114C.jpg

1927年,新街、竹树、厦港三堂的长执会决定建立新教堂,他们向“厦门基督教区会”提出申请,得到审批后成立筹委会开始筹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宏伟壮观的新教堂终于在1934年基本落成(由于种种原因,堂内天花板的装修及屋顶八角形钟楼的工程延至1945年秋才修建完成)。1935年1月8日,三堂会长执联合会在厦门基督教青年会召开,厦门区会亦派人参加,会议决定把新堂会定名为“三一堂”,三一堂既寓意三个教会联合兴建之意,更蕴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长执会还选定长老4人,执事6人(男女各半)以理会务。

1949年后,三一堂加入“三自”。1958年,三一堂和福音堂、讲道堂合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会被迫停止一切活动。三一堂被改为鼓浪屿区人民政府的“人民会堂”。1979年9月,三一堂得到厦门市委统战部通知,获准复会,由教会向鼓浪屿区政府回收三一堂房产,并共同主持教务。

三一堂一向以注重圣乐事奉著称,建立三一堂倡议者朱鸿模长老有音乐方面的恩赐,是位出色的男低音。他是三一堂圣歌团(后改歌颂团)的首倡者,歌颂团的团长。在他带领、调教下,歌颂团始终保持组织严谨、训练有素、水平较高的特点。朱鸿模由此打下了三一堂注重圣乐事工的传统。著名音乐家许斐平年少时,也曾在三一堂司琴。改革开放以来,三一堂歌颂团继承优良的圣乐传统,圣乐事工上取得发展,曾应邀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香港、澳门等地,受到热烈欢迎,享誉海内外。

假如你来鼓浪屿,可以选择周末,三一堂都会对外开放,向游客介绍教堂的历史文化以及基督信仰的相关知识。如果有机会的话,还可在每个主日或受难节、复活节、圣诞节等教会节日,来到三一堂,聆听歌颂团的天籁之音,感受鼓浪屿音乐的魅力。

注:由于三一堂主堂整修尚未验收,圣诞活动在鼓浪屿音乐厅举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