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上的守望与探索

来源:爱德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2018-09-05 10:03:02
分享与播放

8月22日在宁举行的“乡村振兴——2018公益创新峰会”已落下帷幕,“乡村振兴与多方协同”这一峰会主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近日,我们将节选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爱德基金会成立于1985年4月,三十多年来爱德始终如一,关注和守望着有需要服务的人群,思考和探索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这些弱势群体。

从雪中送炭和西部重点扶贫,到社区综合发展和参与式发展;从八七扶贫攻坚和西部大开发,到精准扶贫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三十多年来,爱德始终与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实现最大的同心圆,在脱贫攻坚路上足迹遍及祖国31个省市521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群累计上千万人,间接受益人口超过2.2亿人。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改进了广大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设施,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从而在根本上增进了当地群众的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爱德项目区,活跃着100多家由贫困农户自主建立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妇女发展、社区发展协会,有的协会成员规模高达上千农户,产业覆盖有机农业、有机畜牧业、经济林、农产品初级加工及传统文化和旅游业,贫困家庭人均年收入增长一千至二千元不等。爱德的项目还累计培训了2,2000名乡村医生,改善了数以万计贫困乡村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功能,为25万名贫困妇女进行了健康检查,其中14万人获得了规范有效的治疗。此外,爱德项目区30万名贫困儿童获得综合保健服务,包括婴幼儿死亡率、生长迟缓率在内的各项儿童生长发育指数均有了明显的改善;爱德还累计为2,376所学校新建校舍和改善教学设施,3,157名包括盲童在内的贫困残障儿童、41,212名贫困孤儿和434,725人次普通贫困儿童获得了平等的教育机会。

目前,爱德基金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16个省市区351个县开展各类脱贫攻坚项目。为了帮助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尽早摆脱贫困,爱德计划投入更多资源,在江西罗霄山地区、贵州三都以及陕西等省区进一步开展参与式精准脱贫工作,为在2020年历史性地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作出我们的努力。

三十多年来,许许多多爱德人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不但守望,更有探索,更有凭借他们长期的社区扶贫实践进行的总结和思考,提出了自身特有的理念、方法和战略——

一个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爱德基金会在所有扶贫发展工作中对自身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贫困群众在扶贫发展工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扶贫发展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最广大贫困群众的利益,以最广大贫困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扶贫项目方案和策略,配置和使用各种扶贫发展资源,提高贫困群众的持续发展能力。

多年来,爱德基金会在每一个扶贫发展项目中,都坚持先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和群众座谈、个人访谈、家庭探访,及包括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在内的各种特殊群体的小组座谈等途径,充分听取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让群众充分表达对自身贫困与发展相关的问题、原因、需求和解决办法的意见和建议,让群众对于扶贫发展项目的实施管理和受益情况,对于项目执行中存在的不足和改善措施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无论项目工作出现何种情况,都坚持追问出现的情况与贫困农户的相关程度,坚持追问该工作究竟为贫困农户带来的是积极价值还是消极影响,尤其是该工作能不能够提高贫困群众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活质量。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和消除扶贫发展工作中出现的“不包容”问题,可以有效减少扶贫工作者自身先入为主和对专家等外部支持性力量的盲从和迷信,这是确保扶贫发展工作真正实现精准的前提性条件。

二个结合:坚持硬件与软件结合、生产与市场结合

首先,在扶贫发展工作中应该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我们知道,当前贫困农户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既与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设施相关,也与自身能力以及与之互动的周围环境要素及其管理机制相关。因此,在扶贫发展实践中,爱德基金会始终坚持在协助贫困农户完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通过实施培训、教育、和建立有关管理机制等赋能赋权途径,协助贫困农户提高自身的生产生活技能和对有关事务的运作管理水平,显著改善了扶贫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及效果。

坚持硬件和软件结合,使爱德基金会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避免了社会上出现的只重视看得见的、有冲击力和视觉传播效果的硬件建设,而忽视那些看不见、没有多少传播效果的能力和机制建设方面的软件内容。因为,这极易造成硬件设施使用效率不高,或者硬件设施纯粹成了摆设,被弃之一旁,完全不能发挥效益。同时,坚持硬件和软件结合,也避免了社会上出现的一味空谈和不切实际的所谓能力建设项目,这类项目容易在贫困群众中造成扶贫发展工作不干实事、只尚空谈的印象。这两种在扶贫发展工作中的现象都降低了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需要避免和消除。

其次,坚持生产与市场结合。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农户与外部环境要素的互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与外部环境要素的关系更加紧密,贫困农户的行动越来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贫困农户的每一个与其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都离不开外部条件的支持。因此,爱德基金会的扶贫发展工作一直坚持把贫困农户的生产和市场结合起来,贫困农户的生产不是简单地为自身的基本生存需要而生产,而是为市场需要而生产。一方面,在贫困农户确定扶贫项目内容和选择生产经营活动时,协助贫困农户做好市场预测和财务分析。另一方面,在培育贫困农户的生产能力、提升贫困农户的生产水平时,注意培育贫困农户的市场经营能力。这是产业扶贫的必要条件。

坚持生产与市场结合,使爱德基金会有效克服了扶贫发展工作中片面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而忽视市场销售的问题,避免了贫困农户农产品积压,无法形成经济收入,严重挫伤贫困农户生产积极性的问题,从而帮助贫困农户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真正摆脱贫困而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坚持硬件与软件结合、生产和市场结合,能有效提高精准扶贫中项目精准、措施精准和效果精准的程度。

三个参与:地方参与、群众参与、专家参与

首先,坚持地方参与和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为各领域参与扶贫攻坚提供政策指引和有力支持。这也是中国扶贫发展工作的一大特点。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社会扶贫过程中,由于人们反思贫困农户参与不足,在重视贫困农户参与的情况下,采取抵触和排斥政府主导的态度和做法,使扶贫发展项目完全游离于地方甚至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之外,导致项目出现战略性、原则性缺陷,造成项目部分或者完全失败。正是观察到这样的问题,爱德基金会在坚持贫困农户参与项目决策管理的同时,一如既往地强调地方政府的参与和主导,对项目方案和措施进行具体的政策和扶贫发展战略分析。将具体扶贫发展项目主动融入于地方和国家总体的发展战略之中,与国家相关的法规和方针政策协调起来。这为每一个扶贫发展项目效果的持续性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二,坚持群众参与和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把贫困农户简单地看成需要扶持的对象,是接受扶贫项目的一方,从事扶贫发展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是天然的主体,扶贫发展项目就是这些机构和工作人员的项目。因此在不少传统扶贫发展工作中,贫困农户往往被排斥在扶贫发展项目的管理过程之外,贫困农户至多只是在项目计划阶段,作为一些简单的贫困信息提供者,被动参与到扶贫工作人员开展项目计划的信息收集或登记工作中,贫困农户根本无法参与项目管理和决策,对项目与其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不深,甚至对扶贫项目的目标和内容也知之甚少。这样直接导致贫困农户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和拥有感极弱,不少项目在实施工作结束后,管理措施严重缺失,项目效果随之消失。

针对上述问题,爱德基金会认为群众参与是所有扶贫发展项目取得成功的最关键要素,始终在扶贫发展工作中坚持把群众参与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创新各种项目管理方法和机制,协助群众以发展主体的身份,参与项目计划、监测和评估等方面的决策管理工作,而不仅仅是投工投劳。这就使得贫困农户从一开始就将自身的处境及其生产生活发展的各个方面与项目目标和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自身从一开始就成了项目管理的主体,这为整个项目的顺利执行和结束后的后续管理及项目效果的持续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参与项目管理全过程,还培育和提升了贫困农户的管理和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坚持专家参与和专家的指导作用。我们知道,扶贫发展工作内容涉及不同专业领域,做好扶贫发展工作除了需要人们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而全情投入和奉献爱心之外,还需要人们具备科学理性的精神去开展各项项目管理工作。在扶贫发展工作中,无论是贫困农户还是政府工作人员,或者是外部扶贫发展工作者,都存在理性局限的问题,如果仅仅尊重和采纳其中一方面的需求和建议,势必导致扶贫发展项目产生严重的技术问题,影响扶贫项目的成功实施和持续性。爱德基金会长期以来坚持专家参与,做好扶贫项目和措施的技术分析,确保扶贫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大大提高了项目及有关措施的精准程度,为扶贫成效的精准和持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概而言之,在实践中,以上三个作用不可偏废,尤其应避免因强调贫困农户参与而忽视政府和专家参与,甚至排斥后两者参与的机械和偏激做法。

四个协调:个人与群体协调、环保与经济协调、传统与现代协调、短期与长期协调

首先,坚持个人与群体协调。在传统扶贫发展工作中,由于人们把关注点过分集中于贫困农户,往往存在一些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贫困农户与周围的群体孤立起来的问题。这常常导致贫困农户与邻里之间、不同需要的人群之间、社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产生利益上的纠纷和矛盾。这最终导致项目无法成功实施和运行,何谈扶贫成效的精准。因此,在扶贫发展工作中,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爱德基金会始终坚持将支持贫困农户的扶贫项目方案和措施放到其所处的群体范围内加以思考和分析,把贫困农户个体的利益和群体利益协调起来。

其次,坚持环保与经济协调。长期以来,人们在实际扶贫发展工作中,习惯于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或者将二者分割开来,采取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做法。这往往使得扶贫发展项目方案和措施出现不少环境保护问题,或者不能给贫困农户带来实际而持续的经济效益甚至失败。为了避免这类问题发生,爱德基金会一直采取把环保和经济协调起来的做法,提高了扶贫发展项目的效果及其可持续性。

再次,坚持短期与长期协调。人们通常倾向于扶贫发展工作能对贫困农户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视对扶贫发展项目和措施的长期性考虑;当然,也有人过分强调项目和措施的长期性,而忽视贫困农户的眼前的短期需要。前者容易导致扶贫发展工作中人们采取一些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做法,或者搞短期运动式的形式主义,后者的一些做法却容易损伤贫困农户参与扶贫发展工作的积极性,或者使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在短期内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爱德基金会坚持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协调起来,有效避免了上述问题的产生。

此外,坚持传统与现代协调。文化是特定人群在历史进程中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智慧结晶,既有强大的工具性作用,也有不可估量的人文价值。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容易忽视保护和发扬贫困地区或者贫困人群传统文化中对其生产生活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的积极成分,过分迷信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所谓先进的现代文化内容,盲目引入外部的现代方法和技术。这一方面容易导致扶贫项目和措施水土不服以至失败,还容易使贫困人群失去自身的精神家园,缺乏文化自觉、丧失文化自信,最终影响该群体的持续发展。爱德基金会坚持传统与现代相协调的做法,在扶贫发展工作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个导向:系统导向、原因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过程导向

首先,坚持系统导向。扶贫发展工作的特点要求人们坚持系统思维,就是坚持用动态的、联系的观点看待扶贫发展工作中出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避免静止和孤立地分析处理问题,减少扶贫发展项目和措施中存在的各种缺胳膊少腿似的问题,消除工作的片面性和那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似的扶贫项目和措施。

其次,坚持原因导向。事物发展变化往往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坚持原因导向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对贫困农户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和需要应追究其背后的原因和理由,深刻理解贫困农户所遭遇的挑战和困难,避免那种简单进行贫困户登记的走过场做法,这样才能做到扶贫项目和措施的精准。

第三,坚持目标导向。坚持目标导向是实现扶贫成效精准的内在要求。就是要求人们在扶贫发展工作中,对待每一个扶贫项目和措施,首先一定要搞清楚这个项目和措施存在的理由是什么,能够对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带来多大价值,对贫困农户没有价值的项目和措施坚决杜绝,消除那种为了做扶贫项目而做扶贫项目的形式主义做法。

第四,坚持结果导向。这与坚持目标导向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在扶贫发展工作中,每一个项目和措施,甚至一个具体工作内容结束后,都应该追问其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对贫困农户的发展实际产生了多大积极影响等,避免那种仅仅关注完成了多少工作任务的做法。

第五,坚持过程导向。社会发展项目与工程技术项目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的成功严重依赖于目标人群的参与,而后者则不然。与所谓结果比较而言,人们对扶贫发展项目和措施的管理过程关注较弱。这就导致不少扶贫发展项目和措施忽视了贫困农户参与,忽视专业理念、技术和方法在扶贫发展项目和措施中的运用,大大降低了项目对贫困农户能力建设的促进作用,甚至有的项目由于缺乏专业的过程管理而引致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产生。

总之,爱德人在其扶贫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坚持了上述一个理念、二个结合、三个参与、四个协调、五个导向,使得爱德基金会有效解决了在扶贫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不包容”问题,大大提高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精准和成效精准等诸方面的精准程度。

注:文中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17年底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