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小二1970年生于河南新乡,199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0年创立第七封印电影作业坊,计划拍摄七部基督教题材电影长片。2002年9月用DV完成第一部故事长片《山清水秀》,获2003年第22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2007年他完成第二部剧情长片《举自尘土》,获第四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特别奖、2008中国新电影论坛“最具人文关怀奖”。
生命的行进
福音时报:小二,您曾说电影是您对自己的一种审判,那对您来说,每拍完一部电影后,信仰有什么改变吗?
小二:我觉得每结束一个电影,我跟神的关系就朝着一个更加真实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我觉得多数中国人,至少像我们20岁―40岁这个年纪的(中国人),在刚接触到神的恩典时,莫名地感动。神的爱太大了!这个爱甚至超过了父母对我们的爱,在此之前我们都从来没有感到这么被爱过,所以特别感动。最初一进教堂就会哭,就会流泪,不需要人跟你说什么。但是,这最初的体验是有些新鲜劲儿的。我现在再去拍,只能拍我对神之间不同阶段的体验,而这体验是越来越真实的。
比如在《山清水秀》里面,牧师到了村里,讲完就走,也不多做解释,特别像当初我跟基督教的关系。讲道人讲完就走了,大家做完礼拜也不多说什么,当时的基督教情况就是如此,像家庭小组这样方式,在我当时生活的那个范围内不是特别多。
而《举自尘土》一个特别强烈的主题是“罪与救恩”,就是03年,我在导演阐述里面所说的“肉体的战栗,和灵魂的平安”。摩西十诫明令不可杀人,而小丽放弃给丈夫治病,其实就是杀死了丈夫。她所有内心思想的斗争不为我们所知。对于这个罪,她不是没有准备和思考,相反,她是十分清楚的。她做出这个行动,不仅仅是因生活所迫,更因为她对神的救恩有十足的信心!基督教是关于救恩的宗教,没有任何过犯和罪是不可以被赦免的,这是耶稣上十架的意义所在。
下一部片子《在期待之中》则是我跟神关系的另一个非常个人的体验。剧本的灵感来自于拍摄《举自尘土》的时候,给我们演戏的弟兄李大爷说,“这个十字架乐杖好!哪儿做的?我也去做一个。”影片的主人公笑阳姊妹是一个乡村教会基层堂点的负责人,带领着十几个信徒。她已经结婚登记了,但她认为她丈夫信得不好,所以一直没有在教堂举行婚礼,只想等待丈夫受洗后再举行婚礼。整个影片只讲了一天的事情。说的是她分别去几个地方见不同的几个人办事,但在这一天中,唯一做成了的只有为他们教会堂点诗班订做十字架乐杖。
如果说《山清水秀》和《举自尘土》这两个片子宗教感特别外显、强烈,那么在这个新的影片里,我想要表达的是,一个普通教会同工的日常生活。比如,关于这个十字架乐杖制作的过程:她怎么跟人讨价还价,怎么选用材料;还有做十字架乐杖的电焊工人都说了些什么。我不认为这些工人都会带着非常敬虔的心做这个十字架乐杖,他们很可能边做边开着低级的玩笑或者说着粗口。
曾有人问过我,“你真要把这个乐杖这么做出来啊?忍心啊。”我觉得这不是忍不忍心的问题,教会里有一件物品,那肯定是有人花了一定的精力、费了一定的口舌,然后让别人去做出来的。如果碰上一个不好的教会同工,可能会发生在街上买的是一块钱,可开个发票却是十块钱的事情。我想要这些真实的材料。
这种真实性对于表现人与上帝的关系特别重要。比如,你们过来采访我,路上遇到些什么事是很重要的。碰到一个乞丐,你的反应是很重要的。在公共汽车上,你有没有起来给老人让座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想说的真实的电影。
当我们没有给不信仰的人一个日常观感,当他们看到的都是特别圣洁的场面,这些会造成他们里面的畏惧感,让他觉得基督教离自己很远,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我不能受洗是因为我不够资格。我不配。”类似的话,信徒以为自己是分别为圣,活出了基督的样式,但实际上却成了世人信仰基督的障碍。其实我们是有日常生活的,所以《在期待之中》我想表现这些教会同工他们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崇高感;同时,多给出信徒的日常生活材质。我想我的这几部影片,每个都在往前走一些。
还有在这部影片中,在一个具体的事工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影响主人公对于神的坚定信仰,神给了她远远超乎一个普通人所能够承受的信心,这方面是我自己体验的部分,我特别地坚定信仰。
但是,主人公有焦虑,她的焦虑来自罪感。因为有姊妹跟她说,你跟没有受洗的人结了婚,并且未在神面前结婚之前就怀了孕,“这是神所不喜悦的!”。(注:影片中,笑阳姊妹领了结婚证,但还没有在教堂进行宣誓)这给主人公很大的罪感。这种罪感最初在一种自我保护、分别为圣的强烈愿望中,隔绝了人对人的爱;并且,这种罪感在一种自我羞耻的强烈自责中,隔绝了神对人的爱。对罪的排斥是如此容易成为对罪的恐惧,人在这种恐惧中逃避了神。
我意识到这是一种有信,却无望、无爱的处境。去盼望,盼望那来自神的启示、宽恕和解救;去爱,爱那阻挡你的妻子,捆绑你的丈夫。因为,神始终如一地爱着我们这些不义的人。这是《在期待之中》在信仰方面的内核。
在结束 “七封印”系列之后(注:七部基督教电影),我想拍“八福”(注: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中记载的八种有福的人)。其实“八福”里面的人是生活状态最糟糕的一批,特别是“为义受逼迫的人”。怎么去表现他们得到的祝福,我现在还没有想好。但我认为祝福绝对不是说,你在一个地方特别穷苦,但到了另一个地方马上变得非常富足,它不是这么表面的存在。因为现实生活总是那么沉重,我特别想拍一些祝福性的电影。
记录则是我想通过影片达到的另一个目的,虽然剧情片在它的词义上(fiction)来说是虚构的,但我想让它作为一个剧情片记录中国基督教状况。我为影片找的故事都是跟中国的现实密切相关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可能是我自己身上的事情。
拍《山清水秀》是2002年,拍完这个片子,在我同学中放映的时候,大家还是嘲笑的居多,成熟一点的同学觉得影片中的基督教元素太突兀,离中国人太远。2006年,完成《举自尘土》粗剪版,在课堂上放映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说这是假的、不真实的。短短的几年时间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