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下)

来源:262
2009-06-15 00:40:28
分享与播放
《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图:网络搜集)

编者语: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是基督教性质的国际性社会服务团体。其以基督“为世人服务”的精神,根据社会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要,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工作。

在1885年YMCA进入中国,是中国基督教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宗教和社会团体,对中国基督教传播和中国近代社会进程产生过相当积极的影响。究竟在这12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YMCA在中国是如何走过的?赵晓阳的《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是国内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内研究基督教青年会的专著。现转载一篇书评,希望大家对此书有更深的认识。

正文: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是在中外杰出人士共同努力下成长和发展的,该书介绍其中的重要人物,可以让人从他们的感人事迹中,深入认识青年会的作用。

1895年美国传教士来会理受北美协会和学生志愿海外运动派遣来到中国,成为中国青年会第一名外籍专职干事。他曾将当时人们称为“筐球”的篮球引入中国,介绍给天津青年会的成员。这时距篮球发明才仅仅4年。青年会第一任华人总干事王正廷曾是同盟会成员,并于1906年在东京建立留日学生青年会。他在任职青年会总干事(1915-1916)一年后离开青年会,历任外交部长、中国驻美大使等职。此后他一直与青年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尤其为青年会开创并做出巨大贡献的近代体育事业尽力。1920年,以青年会为主体的远东体育协会第一次与国际奥委会发生联系,时任中国大学校长的王正廷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24年,他参与发起组建以青年会为基本主体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48年,王正廷以总领队的身份参加第14届奥运会。余日章从1917年起任青年会全国总干事长达20年,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也是20世纪基督教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头面人物”。余日章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在黎元洪政府短期任职;帮助孙中山撰写英文《实业计划》,1921年作为国民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1922年成立“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余日章连任三任会长达10多年,领导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基督教会。人们对他的赞誉是:“他是先知、爱国者、和平主义者。”

在著名中国干事中,范苞诲创办《青年进步》这一青年会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杂志,晏阳初创办平民教育事业;吴耀宗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被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并参加宋庆龄“保卫中国同盟”;陈立廷曾任中国反内战联盟执行委员;阎宝航领导东北抗日、促进张学良逼蒋抗日;刘湛恩因领导上海教育界抗日活动而惨遭日伪特务杀害,以身殉国;沈体兰与马寅初等人发起成立“上海市教育界人权保障会”,反对内战、反对逮捕进步学生;刘良模推广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到军队和民众中教唱救亡歌曲;他还把《义勇军进行曲》译成英文……

著名外国干事也有着骄人的成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德是美国青年会的总干事,不仅在中国青年学生中有广泛影响,而且与当时中国政府政要有较密切联系,曾受到袁世凯、黎元洪、曹锟、蒋介石、孔祥熙等人的接见;他在中国的活动也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格林在任天津青年会总干事期间积极开展天津地区的体育事业(他本人曾是全美足球明星)。1909年,他与中国人张佩芝等发起成立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任第一任总干事,创办中国首家财政商业学校――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办校26年,毕业生千余人,培养了北京地区最早的现代商业人才。9次来华的著名布道家艾迪是青年会亚洲部干事,在青年会的安排下去全国各地布道演讲。他结合社会现实宣传人类的基本信念,就人类幸福、社会正义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和知识界影响很大。青年会干事吴耀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宝荪等人就是受他的影响信奉基督教的。裴德士1914年任北京青年会干事,1916年至1941年,以及1945年后任在北京的华北协和华语学校校长。该校是著名的以外国人为主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知识的专门学校,学生多为外国传教士、外交官、军官和商人等,有力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曾任北京青年会干事的艾德敷长期以义赈救灾为业,并因此而知名。他于1942-1949年任“美国援华联合会”副会长和主任,管理美国部分援华资金。1947-1949年任中国政府社会事业部社会福利国际合作司顾问。1947年他以校董的身份管理燕京大学校务。北京青年会干事步济时在京开展社会慈善性事业,开办贫民夜校,组建“北京社会实进会”,隶属于青年会学生部。创办《生命月刊》,后与《真理》合刊为《真理与生命》,成为基督教三大权威刊物之一。步济时还是中国的社会学学科的创始人,他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来中国后,在燕京大学讲授社会学,把国外的社会学引入中国。1922年受美国普林斯顿―北京基金会委托,在燕京大学倡议成立社会学系,步济时任系主任。他首次将社会学研究中的田野调查带到了中国。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时任南京青年会总干事的费吴生出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副主任,为救助难民做出了贡献。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时,费吴生作为检查组证人之一出庭作证。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是本着基督教精神,面向社会、服务于人的基督教社会团体,主张“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全人格,建设完美社会”。百余年来,青年会激发中国青年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青年会以“德、智、体、群”为宗旨,以“社会服务”相号召,进行各种活动,培养青年,为社会服务。抗日战争时期,青年会积极投入抗日活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20世纪初,青年会开展广泛的社会改造运动――

公民教育运动:是让国民认识到自己与国家的关系,自身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作为国家成员应有的权利和责任,承担起自己作为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提倡“人格救国”。在青年会公民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各城市青年会和学校青年会设立了公民研究社、公民教育训练所、公民宣讲队,举办公民展览会、评选模范公民等,编印公民教育研究书籍和宣传品。

平民教育运动:它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青年会战时军人服务工作。战争结束后,曾参与这项工作的晏阳初、傅若愚从美国归国,将平民教育运动发展到中国。1920年青年会在智育部下设“平民教育科”,晏阳初和傅若愚任正、副主任。从1920年到1935年,全国各地青年会所教授过的平民学生人数当在25万左右。教育界、文化界、宗教界知名人士陶行知、黄炎培、胡适、朱经农,乃至班禅喇嘛都热情关注和支持平民教育运动。

体育运动:青年会是中国新体育的向导和开拓者。从各学校的体育班,发展到校际比赛会、各省和全国运动会,直至亚运会的前身远东运动会,都由青年会首先倡导。1912年青年会设立体育部,是为中国最早的专门体育机构。它在以下方面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培养体育人才,引进由美国青年会发明的体育项目――篮球和排球;介绍近代体育思想和体育教育;组建体育机构和推动社会体育活动,使中国近代体育从无到有地开展起来。

此外,青年会还开展公民卫生运动、学生救济、军人服务、劳工社会福利等活动,创建近代基督教史上唯一一个中国人自办的出版机构。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的那样,从第一任干事来会理1885年到中国直到1949年,青年会一直是中国社会改革的推动力。它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方面产生的影响,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找不到同样的例子。

1949年以后,青年会不同程度地停止了活动,到“文革”期间,则完全停止活动。1980年以后,青年会恢复工作,同时恢复了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与合作。目前,青年会在十个城市还有青年会的机构和活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