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26岁的挪威人叶永青来到中国,自愿到山西河曲传教。每天早上,叶永青和妻子会早早起床,步行或骑骡子到各地去传教,繁忙而快乐的传教生活,让他们与河曲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1924年,他们的大儿子保罗在河曲出生。叶永青的爱人在写给挪威的家信中说:“男女老少纷纷跑来看望我的儿子。他对每个来看他的人都甜甜地微笑。在他两岁以前,我抱着他走遍了全城。每星期有3个上午我来教堂教学习的小姑娘念书,另外3个上午我去拜访村里的妇女们。保罗跟我一起去,他很喜欢这种活动。”
1925年,叶家的第二个孩子——漂亮的女儿马利亚出生。“我的头十年都是在河曲度过的。我记得当地的人第一次见到我们时管我们叫‘洋鬼子’,因为大多数人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外国人。但一旦他们了解了我们以后,大家就变得非常友好。我有许多中国伙伴,和他们在一起,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时光。”在马利亚著的《叶牧师一家在中国》的回忆录中,她这样深情回忆。“我记得我的童年时代在中国北部长城脚下的家。我还记得有一位中国妇女王大嫂,她是来我家帮忙照看我们的,她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还经常讲一些动人的仙女故事给我们听。”在马利亚的回忆录里,她的弟弟同样回忆了山西的快乐童年。
在传教的过程中,叶永青和妻子看到当地女孩子没有机会上学,百姓生病了要到很远的地方就医,就利用自己的特长开了一家诊所和一所教会学校。叶永青的孙子叶福礼介绍说:“当时的河曲县很贫困,走几天的路也找不到一个诊所,最近的大医院在太原附近,要走10天的路才能到。所以当奶奶开了诊所后,许多病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看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西是几个受创最深重的省份之一,叶永青爱人的诊所里住满了受伤的中国军人,以及受了伤的平民。同时,战争使许多家庭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人们纷纷来到教堂栖身,有时多达2000人。
叶永青保护中国人民的行为,让日军十分不满。1940年12月14日,34架日军飞机轰炸了河曲,叶永青牧师不幸遇难。
4天后,马利亚的母亲在写给挪威的一封家信中说:“直到午夜时分,他才被装裹停当,静静地躺在那里。他看上去漂亮而安详——甚至有一丝微笑显现在他的脸上。我们忠实的帮工老聂和老王自始至终在帮助我。我们已经忘却了一切,只是相对流泪。他们似乎还不能相信这个事实,不相信彼得会这样永远地倒下去。他们说,他是为他们而死的。不论是帮工还是在教堂里的人们都是热泪盈眶。由此我愈加坚信,河曲的人们与这位外国朋友,这位传教士的关系已有多么密切,他们是多么敬爱他啊!”
1940年1月1日,叶永青安葬在一个名叫水草谷的地方,“我亲爱的丈夫就这样永远地安息在中国的黄土地上了。”
1945年日本投降后,叶永青的家人离开了中国,从此中断了与河曲的联系。“许多年过去了,我们只能望海兴叹,再没有来自大陆的学生或军人能告诉我们中国的情况了,我们与河曲已经断绝音信达数十年之久了,我感到我的生命里失落了什么东西,我们叶家的‘根’被砍断了!我再也见不到那些曾疼我、爱我、给过我无数欢乐的中国朋友了,我再也见不到我生命的摇篮了!”
1987年奇迹发生了,一位名叫张培英的山西医生赴美探亲,偶遇了叶永青的女儿马利亚。张培英医生被他们的故事打动,立刻答应帮助这家人来到河曲寻根。于是,叶永青的子孙们在第二年终于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河曲。
叶家人将1990年称为“复活之年”和“盛典之年”,在这一年,山西省政府正式邀请他们重返河曲参加叶永青先生纪念碑的落成与揭幕典礼。“我们叶家的十六口人就要回家了!”马利亚回忆当时的心情说。
叶永青牧师纪念碑碑文的最后一句写道:“先生热爱中国,毕生为服务人民,抵抗日寇而死。缘立石于此瞭望河曲平原之地,以慰其灵,而垂永久。”
1997年,叶永青的长孙叶福礼在太原成立了山西永青咨询服务中心,这是一间公益性质的独资公司,通过合作提供医疗、农业、教育、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永青咨询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外国企业和中国企业互相了解,促进他们合作,而我们是中间的桥梁”,叶福礼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新来的外国人了解山西。”
叶福礼和桑迪育有一儿一女,这是叶家在山西的第四代人。“有好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待在山西,而不去北京上海等发展程度高的城市。我说,我觉得山西够好的了,而且我们在这里是为了纪念我的爷爷。”叶福礼说。
更多消息请查看:太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