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太原市五一广场附近的万寿宫基督教堂建于1923年,距今已经有93年的历史,几经辗转,最后成为民宅。2013年,在太原市保护文物计划中,这座教堂蒙以重修,如今,这座教堂终于修复成功。
谈起这座教堂的来历,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1900年,这里还只是一片普通的菜地。同年,远在山东的张天俊、张天杰两兄弟,因为饥荒不得不离开家乡,风餐露宿,相依为命,一路以要饭为生。途经山西太原时,被当地基督徒好心收留,兄弟俩终于结束了四处漂泊的生活。这一年,张天俊7岁,张天杰5岁。
当时,基督徒还为他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两个孩子留着长辫,身着大褂,骨瘦如柴,布鞋因为太过破旧,脚趾都露了出来。照片背面写着基督徒为两人起的外文名字,因为年代久远,字迹早已模糊不清了。
张氏兄弟在教会的照顾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张天俊考去北京上大学,张天杰则考入山西大学法律系。大学毕业以后,哥哥来到学校教书,弟弟进入当时的山西省邮政局工作,后来出任局长。张氏兄弟自然都是基督教徒。他们精通德语、英语,家中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有英文、德文、俄文、日文、中文,有历史、地理、文学以及各种深奥的专业书,人生完全被改变。
1923年,也就是民国12年,张天俊、张天杰为了报答教会的收留抚养之恩,捐出3000现大洋,与其他基督教徒一同在万寿宫正街修成礼拜堂一座,也就是现在的万寿宫基督教堂。同一年,两人在紧邻教堂旁的一块空地上修建了一处宅院,就是现在的万寿宫3号院,一直守护着这座教堂。
万寿宫基督教堂平面呈“T”字形,外观以西方建筑手法为主,夹杂着一些中式建筑形式,是一处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后来由于历史原因,礼拜停止,教堂内办起了民办小学,后又变成殡仪馆,1966年以后,这里又成了民宅。几经折腾,教堂顶部的塔尖没有了,上面挂的大钟也早已不知去向。
2013年,太原市开始保护文物计划,万寿宫基督教堂名列其中,施工人员在现场进行作业时,从地底下挖出一块大约8厘米厚的石门头,准确地说是门头的一部分,上面刻着一个“真”字,知情人表示,后面应该有“耶稣教会”,组合起来整个门头就是“真耶稣教会”。还有“救主一千九百二十三年”,由此推断,基督教堂于1923年建成,也就是民国12年。
张氏后人中,最后出了20多个大学生,而“感恩”也成为张氏家族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