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借着新书《秉烛隧中》的出版,基督教学者何光沪教授与中国几名重要学者联合参加了以“信仰荒芜时代,何以安身立命”为主题的沙龙式发布会,共同探讨了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千年互动。凤凰大学问 对何光沪的这次发言进行了实录报道。他在发言中,不仅探究了造成中国信仰荒芜的原因,并且针对过去意识形态教育对基督教历史的歪曲印象给予了澄清。
何光沪首先指出,所谓的信仰荒芜,非自今日始。从远的来说,信仰一词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他讲道,实际上,从甲骨文开始,即商代直到周初,中国人都信仰上帝,但是随着“周礼”社会制度(周礼,其核心是“庙制”,即宗教制度,特点是宗教权利不平等)的制定,规定只有最高统治者可以祭祀上帝,“由于这种不平等的宗教制度,人民同上帝渐渐疏远,而这也是信仰荒芜最早的制度根源。”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随着这套制度的实行,中国人心目中的上帝越来越虚化:从“上帝”变成“天帝”,再变成“天理”,到宋明时代则变成了一种哲学概念。由于缺少人格的维度和活泼具体的宗教形式,上帝观已经逐渐脱离了人民。何光沪指出,“这是信仰荒芜的第二个原因,即高度政治化的宗教制度,导致一种虚化的上帝观。”
而随着明清以来,外族入侵中原,儒释道相继衰落,皇帝祭天的行为也逐渐流于虚文,做样子而已。到这时,对于上帝的虚化慢慢变成了虚伪化,对于百姓来说,所谓的“父母官们”说的和做的差距太远,即虚伪。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小,甚至顾炎武说,三教影响,远不如市井小说。
在追溯完中国历史信仰荒芜的基本历程之后,何光沪重点总结了近一百年以来信仰荒芜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五四”以来,对宗教的批判非常过激。当时一些先进分子寻找中国长期落后的原因,他们找到的原因之一,就是儒释道三教的灾难性影响。所以他们提出了一些激烈的口号,反对一切宗教,包括基督教。此外,从“五四”到文革以后,弗洛伊德和尼采之类的学说流行,也助长了这样一种偏激的对宗教信仰的否定。
其次是从1949年到1978年,在全国不仅是对宗教信仰进行过激的批判,而且是用政治权力进行大规模扫荡。横扫之下,中国大地好似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迹象了,好似“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实则不然,比如说,基督宗教就依然以地下状态存在。
最后是最近这三十年的物质主义,或者叫物欲主义的影响。由于经济主义盛行,人们认为金钱和经济发展是唯一可以带来幸福、改善生活的途径,忽略了人的本质在于物质之外。由于过于偏向经济,偏向物质,忽略了人的精神本质,所以信仰荒芜。
虽然身处信仰荒芜的时代,但是要安身立命,就要寻找信仰。“这个世界上是有信仰的,原始时代就有,现在也有。即使它被放逐到了遥远的地方,我们还是可以寻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