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的守望——记广州基督教锡安堂

来源:广州市基督教两会网站
2012-11-30 01:00:00
分享与播放


位于人民中路392号的锡安堂

坐落在广州市越秀区人民中路392号的广州基督教锡安堂,是一座极具中国建筑特色的教堂,上世纪30年代由一批旅美爱国爱教华侨捐资建成。红墙绿瓦、庭院楼阁、绿色长廊等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完美融合。经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锡安堂见证着广州基督教的发展历程,至今已发展成为一所广传福音,积极参与扶贫助学、济困救灾、施医赠药、服务社区等社会公益事业的教会场所。

崛起:早期的成长

凡事图发展,必先追本溯源。锡安堂的发展历史可说是一个时代福音发展的缩影。锡安教会的产生始源于“广东美以美传道会”,该会由美以美教会的一群热心旅美华侨信徒自发筹措传道基金组成,是一个以自立、自养、自传为宗旨的教会组织。1901年,广东美以美传道会选派余锡生牧师回国,在广州市(今海珠南路盐亭街)买一商铺改作聚会处所,当时就叫做“广东美以美会油栏门福音堂”,并由几位归侨信徒帮助协理教务。经余锡生牧师和几位归侨信徒的艰苦创业,信众日渐增多,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一百多人。

随着聚会人数的增加,西濠口一带日渐繁华,聚会场地越来越显得狭窄。1923年,锡安堂选址如今的人民中路392号,开始了十多年的营建历程。当时新旧堂交替工程面临着很多困难,由于资金不足,为了筹集建新堂的费用,只好把旧堂抵押给别人。旧堂的关闭结算,新堂的筹建费用,都是费时费力的工作。时任锡安堂牧师罗德谦十几年如一日地穿梭于这些繁琐事务之间。直到1936年,新教堂才建成,改名“锡安”,意即“上帝的圣殿”。

新堂建好落成后,随着聚会信徒日益增多,会务也繁多起来,于是教会内成立董事会主理会务,管理教会。在董事会的努力下,会务蒸蒸日上,并先后开设本市河南基立村堂、台山县三八墟堂、中山县鳌溪堂等三间支堂,并派传道人主持各堂教务。而广州的锡安堂也成为广东美以美会的总堂。

日寇侵华后,938年广州沦陷,很多教友逃散各地,聚会只能断断续续地举行。兵荒马乱的日子,民不聊生。然而就在这样艰难而贫困的岁月里,罗德谦牧师一直留守锡安堂,寸步不离。抗战胜利后,教友纷纷从各地返回广州,锡安堂才恢复了座无虚席的聚会场面,可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解放前,教会办学、办医院等现象非常普遍,锡安堂是比较早期参与到这些事务中的广州教会之一,践行着广传福音、造福社会的责任。1948年,胡翼云牧师继罗德谦之后任堂主任,并有王勉予、甘爱心宣教师协理教务。期间,胡翼云牧师带领一众传道人和热心信徒,完善教会设施,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之中。

当时在堂后兴建牧师楼作为教职人员宿舍,又在如今副堂的地方开设社会服务处,开办锡安小学和平民夜校,同时承办儿童救济工作。此外,还开设医疗门诊部,对社会开放,施医赠药,使教会附近居民得益。

同在1948年,美以美会锡安堂和三间友堂都加入了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自此之后,锡安堂改称为“中华基督教会锡安堂”。建国后,锡安堂参加了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1960年,广州教会大联合,中华基督教会锡安堂、七株榕堂、万善堂、礼贤会的大德堂、广州基督徒聚会处、救世军西华堂等堂点实现联合。

复兴:劫难后的福音延续

文革结束后,国家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在市政府宗教部门的协调推动下,1980年至1985年,锡安堂陆续分批收回被占的教堂房产。经过“文革”的破坏,教堂已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幸得政府的关心支持,也得到教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和热心信徒的奉献,被损毁的房屋内外设施得到修复,家具、音响、钢琴和诗歌本慢慢添置起来。

1980年9月21日,锡安堂举行了盛大的复堂感恩崇拜,这是“文革”开始后14年来的第一场礼拜聚会。当时,不仅是信徒们奔走相告,省、市及港澳的电台、报刊记者也纷纷到堂采访,事后报刊也详细报道复堂礼拜的盛况,标题是《穗锡安堂恢复礼拜,千五基督徒高唱赞美诗》。正如《圣经》上所说:“耶和华救赎的民必归回,歌唱来到锡安,永乐必归到他们头上,他们必得着欢喜快乐,忧虑叹息尽都逃避。”(赛51:11)

复堂后的工作,虽是千头万绪,百废待举。但锡安堂的全体教牧人员都珍惜眼前的大好光景,更加同心协力做好工作。复堂后十年的历任牧师,带领同工们为教会做了大量的工作,组建了堂务委员会管理教会,开设青年诗班、妇女诗班、松柏诗班,青年组团契、妇女组团契和兄弟组团契,开展了慕道班和查经祈祷会。除午堂主日崇拜外,又另外增加了晚堂主日崇拜。在人才培养方面,选送青年弟兄冯浩往南京金陵神学院深造(现任基督教锡安堂主任牧师),选送青年姊妹伍嘉如往广东协和神学院深造(现任基督教光孝堂主任牧师)。

值得一提的是,锡安堂的医疗咨询服务可谓广州教会中的先行者。开办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期间参与侍奉的医生已有四代人,受惠信徒达两万人次。如今医疗咨询服务队伍迎来更多的新鲜血液,并定期开办保健主题讲座,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信徒提供服务。

复堂的十年间,经过慕道班学习后接受洗礼加入教会的有887人。对外交往方面,从1986年至1990年,五年就接待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友人(信徒)587人次,港澳台和侨胞53人次。彼此间增进了友谊,让其了解我们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中国教会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

跨越:新世纪的阳光

自1936年建堂以来,锡安堂经历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又经过文革期间的人为破坏,古老的建筑已变得老态龙钟、破旧不堪。虽然经过复堂时的修葺,但各种设施已经陈旧残缺,屋顶和窗户一遇风雨天便松脱漏水。从如今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参加聚会的信徒甚至要打起雨伞,用盆桶承漏。与此同时,经过复堂多年来的发展,前来参加聚会的人数大幅增加,聚会场所已不能全部容纳。迟到的信徒不能进入大堂,只能或坐或站在堂外走廊参加聚会。对破旧残缺的老教堂进行改造和扩充已迫在眉睫。

从1997年开始,大家开始着手扩充锡安堂的募捐和改造设计工作。重修工程浩大,预算所费不菲,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一笔天文数字。在冯浩牧师的带领下,大家群策群力,一边筹款一边开始进行修建工程的具体工作。凭着热心信徒一分一毫的奉献,最终凑齐了这笔天文数字般的款项,完成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踏入千禧年新纪元的日子后,锡安堂大修建工程就逐步开始动工。先建起一座有一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四层楼的新副堂,于2002年6月建成交付使用。2002年12月15日,主堂也修建完成并交付使用。修建后的锡安堂,面貌一新,宽敞整洁,使信徒有了一个静谧舒适的环境举行宗教活动。

如今的锡安堂,发展日渐完善,除了坚持广传福音、牧养信徒这一基本使命外,堂会内部的发展也不断成熟。直至今天,锡安堂已成立了包括早午晚三堂诗班、接待组、影音组、探访组、儿童班、青少年班、医疗咨询服务室等在内的多个事工部门,并且定期聚会的九个团契。每年的两大基督教节日——圣诞节和复活节的圣乐崇拜系列活动等,更是吸引了不少信徒及慕道朋友。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信徒加入到锡安堂的聚会和侍奉之中,为保证牧养工作有序、良好地开展,近年来锡安堂积极开展义工培训,对有志参与侍奉的信徒,按照《圣经》的教导进行系统培训,义工队伍不断壮大成熟,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信徒会得到更好的牧养。现每年接受洗礼加入教会的有近250人,每周日早、午、晚三堂崇拜出席人数约2000人次,在册会友逾4000人。

后 记

锡安教会从创始至今,流年似水,如今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光,经历了三次重大修建工程,实现了三次历史跨越。前人先辈们为广传福音,建立教会,筚路蓝缕,艰难创业,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开创了锡安堂今天的局面。

今天的锡安堂继续秉承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努力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坚持力所能及地参与教育、助学、扶贫、赈灾等社会服务事业。2002年至2008年,多次被市民族宗教局评为“广州市文明宗教活动场所”、“广州市模范活动宗教场所”。2010年被省民族宗教委评为“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达标场所”。

锡安堂将继往开来,在传播福音、牧养信徒、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继续发挥光与盐的作用,造福社会,泽被后世。

(作者是广州市基督教锡安堂副主任牧师)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