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口区南部昆山路上,一栋坐南朝北的景灵堂。还有多少人知道,景灵堂原名“景林堂”,意味着这是“景仰林乐知之堂”?又有多少人知道,“林乐知”是何方人物?
景林堂原是美国传教士在上海筹建的“中西书院”的内部教堂,服务中西书院的师生。20世纪初,中西书院并入东吴大学。1922-1923年,美南监理会在昆山路南侧,原教堂斜对面,拆除传教士宿舍,新建一座规模较大的教堂,在当时曾是上海最大的教堂,可容纳1000人。
为纪念该会著名传教士、中西书院创始人林乐知,教堂重新被命名为景林堂。
1859年,美国基督教美南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携同妻子及尚在襁褓中的女儿,由伦敦登轮起航。从大西洋绕道非洲好望角,横越印度洋路径香港,最后抵达目的地上海。这是一段艰苦悠长的旅程,前后历时210天。
踏上中国的土地之后,恐怕连林乐知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古老的国度一呆就是四十多年,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也没想到,他在中国创办的报纸、书院及学堂,给中国近代史带来多少革新。
一个人的传教站
林乐知带着满腹的使命感来到中国,而他所抵达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北方,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南方,太平军席卷江南。
一年之后,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氏家乡乔治亚州也加入了南方的阵营,无力顾及海外宣教士的生活。失去了差会的供给,这里成了林乐知一个人的传教站。
这位来华传教士记述那段艰苦的日子说:“长达四年之久,我们收不到母会分文,也接不到亲友片言只字。全家生计陷入窘局,起初靠典卖教会物资暂时维持,然而此举终非长久之计……”
为了维持在中国的宣教工作,林乐知不得不在宣教事工之外,兼任一些差事来贴补家用。他曾在领事馆担任翻译,在“厂方言馆”中教授英文、在英文报社担任编辑、在“江南制造局”中翻译西书。
长期在江南制造局担任翻译的英国人傅兰雅(John Fryer)称:“林氏当时工作极度紧张,昼夜不息,风雨无间。每日上午在厂方言馆授课,午后赴制造局译书,夜间编辑报纸,礼拜日则到处布道及处理教会事务。同事十年,从未见他有片刻闲暇。虽曾劝之稍稍节劳以维健康,彼竟谓体内无一懒骨。”
在中国的47年之间,林乐知教授英文,将大量西方知识引进中国。(他因为重视知识,所以改名为“乐知”。)在华数十年,他从事宣教、办报、兴学,这三方面对中国社会,当时及后世,都有有形与无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