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的本质与市场逻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会?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22 15:25:13
分享与播放
十字架

最近,在读毕德生牧师写给儿子埃里克的书信,里面有不少地方让我记下了笔记。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封生日信,毕德生聊到自己写回忆录时的心路历程。他写道:“我终于摸到了一点写作的节奏,觉得自己找到了声音,已经写了四十来页,也渐渐明白自己想做什么。真正动笔之前,我其实很焦虑,因为没写过这种形式的东西。以前有经文作为依托,而这次就像把自己摊开来,赤露露的,也带着不确定感。我没有去问别人怎么写,因为不想被别人对我的期待框住。”

毕德生写这本回忆录,是他的朋友瑞克鼓励他写的。经过一番努力,瑞克帮毕德生联系了两家出版社。其中一家颇有来头,直接派了三位高管登门,陪同的还有瑞克。那几个人在毕德生家客厅坐了三个小时,口气很强势,开口就告诉他该怎么写,还说自己手上有业内最厉害的编辑。为了打动毕德生,他们还抛出了一笔很可观的预付款。让毕德生纳闷的是,他们从头到尾没有问过毕德生任何关于他自己的经历,好像只想套用一套现成的模式,把他包装成畅销书的作者。毕德生写道:“我和妻子坐在自己的客厅里,觉得像是被人占领了。他们披着‘事工’的外衣,本质是一桩买卖。”

我继续往下读,发现另一家出版社有点不一样,两年前毕德生和妻子在纽约参加神学院校友会的时候,在格林威治村的一家小餐馆,遇见了维京出版社的两位编辑。那顿饭时,他们聊得轻松自在,在两个多小时里,两位编辑没有主动提写书的事,大家随意地谈生活。后来才通过瑞克提出预付定金,金额才只有前一家的一半。瑞克还想帮毕德生让出版社多加些钱,但这个出版社没加价。让人惊讶的是,毕德生牧师和妻子没有犹豫,就选了维京出版社。瑞克有点失望,那家大出版社更是气得不行,直接打电话质问,还把价码抬高。但瑞克也很直白地说:你们上次在他们家客厅的做法,让人完全透不过气。而维京出版社给他们的是尊重,没有用所谓“福音派式”的推销。

毕德生牧师后来感叹,他越来越不能忍受那种带着功利味的“福音派”,想到儿子能够带领一个真正以福音为核心、不受这些亚文化牵制的教会,他又觉得安慰。

网络上的“福音生意”

毕德生这封写给儿子的生日信,让我看到一个牧者的真实,这也是我喜欢这位牧者的原因之一,他没有陷入诱惑的试探。我猜,那几位福音商人,用这种方法营销是看到了作者的软肋,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我也想到今天的光景,不同的是,当年出现在他客厅里的出版社高管,如今变成了手机屏幕里的“福音商人”。

尤其这几年,短视频里你会看到有人打着“属灵成长”的名义卖课程,有人把福音信息和带货挂在一起。一位长辈对我说起他的困惑,他说,一开始以为自己是在听见证,听到后面才发现,后面还连着购物车和二维码。确实是如此,我想我们有类似的经历,他们卖的可能是一本书、一条十字架项链,或者一些“信仰周边”的东西。想到这里,我便想起毕德生在那封信里说的,他们披着“事工”的外衣,本质是一桩买卖。这句话放到今天,也贴切。当然了,基督徒也有生活需要,出版、音乐、课程,这些本身都可以成为祝福。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认识基督,还是为了让自己赚到更多?

福音与市场的张力

我们常说,凡事都有两面,信仰不是完全排斥市场。其实在历史上,基督教乐意迎接新事物,比如,印刷术的接受和使用让圣经得以广泛传播,很多人受益。唱片工业的兴起让我们的赞美诗进入千家万户,这些都是神藉着科学带给教会的恩典。危险的是,当世人擅长的市场逻辑压过十字架的逻辑时,这个时候,福音就会容易被扭曲,所以需要我们谨慎。

毕德生牧师当初拒绝大出版社,是需要勇气的,毕竟,人是很容易被试探胜过的,但他选择拒绝,我想他的真实的属灵生命不允许他那样做。他当然不是反对出版书籍,他是看见了一种错位,就是人不再是被尊重的人,而是被掌控的“产品”。

今天我们也应该问问自己:我们做福音产品时,我们真的在关心观看的人吗?还是更在意点击率?当我们带领教会事工的时候,我们真的是想帮助弟兄姐妹在信仰里扎根吗?还是想注重外在热闹的人气呢?举个例子,有传道人开“属灵成长营”,收费不低。报名的人确实能进到成长营,但群里除了正常的灵修课程,还充斥着商品的推销。很多人上完课,心灵并没有更饱足,反而更空虚。

我了解到,还有些牧者带领建堂,本来是好事,但匪夷所思的是,他们过度强调“奉献多少,祝福就有多少”。甚至有人会当众读出弟兄姐妹的奉献数额,激励大家跟进。结果,钱筹到了,但不少人心里受了伤:有人奉献金钱后生活没有改变多少,于是开始怀疑信仰;有人囊中羞涩,因为实在拿不出奉献,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很羞耻。我听到这样的事情感到震惊,这样的建堂,早已偏离了教堂的初衷。这里有多少是出于人的骄傲,人的贪婪呢?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回到单纯的福音

在这些外在喧嚣的背后,我们容易忽略的,是简单的福音信息。耶稣呼召人,是邀请我们走一条背十字架,跟随他的窄路。一位卖福音产品的弟兄,经常会把保罗写哥林多教会时的一句话,当作对他自己的提醒:“我们不是与许多人一样,为利混乱神的道。”(林后2:17)我看到这样的话,也很感动,这样的提醒在今天非常宝贵。

美好的事工不一定是让人看得到的,小组里默默的探访,传道人深夜跪下为羊群祷告,这些服侍不会带来流量,也不会变成商品,但在神眼中,却是真实的敬拜。当年毕德生牧师选择维京出版社的原因,是因为他和妻子感受到尊重,毕德生的回忆录也会因为真实而祝福到更多人。

今天的我们,也需要分辨:哪些只是打着福音旗号的“生意”,哪些是真实出于福音的服侍。市场逻辑追求利益和效率,十字架呼召我们舍己、牺牲。一个健康的教会,不靠外表的包装,而是靠真实的生命。哪怕是最微小的服侍,只要在神面前真诚,就有永恒的价值。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