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基督徒比世人更难相处,原因何在?

作者: 苏苏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8-29 11:50:30
分享与播放

教会同工A发出这样的感叹:“感觉有时候我们教会里的人比社会上的一些不信的人还难相处。”这么说的原因是她们家借给某位姊妹2万元,对方却迟迟未还。当初这位姊妹恳求同工A借给她,并允诺两年后一定还给她。同工A一时心软,想着能帮就帮一把,就借给她了。可两年过去了,对方却对还款一事只字未提,偶尔相遇时,也仿佛素不相识一般。如今四年多过去了,借款依然未还。对方虽屡次表示“马上就还”、“再等等就还”,却始终没有实际行动。

这位同工提到,她丈夫的朋友并不信耶稣,但人家借钱时承诺何时归还,就会准时兑现。丈夫甚至对她说:“看来你们信耶稣的人,素质也并不怎么样,还不如我那些不信的朋友。”

确实,这类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有些信主的人,反而显得比非信徒更难相处。这不禁让我们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呢?

一、基督徒的生命差异大

通常来说,我们与自己日常交往的朋友往往比较熟悉。既然能够成为朋友,对方的品行和素质如何,我们心里自然有数。因此,即使对方并不信耶稣,但彼此仍能建立起友谊,这本身就说明他具备一定的可信度。

然而,在教会中的弟兄姊妹却未必完全如此。在彼此交往时,我们常常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他是基督徒,应该可以信任”。这种想法有时会让我们忽略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实际去察验对方的品行如何。结果往往是,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对方真实的生命光景,仅仅凭着“同为信徒”的信心就去交付信任。事实上,每个人的属灵生命程度各有不同,有人成熟可靠,也有人仍显软弱。若没有一定的了解就交付信任,无形中就会为日后彼此的相处埋下隐患。

二、有的基督徒喜欢粉饰自己

有些人虽然自称信耶稣,却习惯于隐藏和粉饰自己,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善于“立人设”。他们努力把自己包装成美好的样式,但实际的生命光景却与之存在差距。这种刻意的伪装,往往会在日常相处中渐渐露出破绽。例如,一旦面临利益冲突,那些常常宣称“爱人如己”的人,可能最先顾念的仍是自己的得失;而在面对批评时,那些标榜“谦卑柔和”的人,反而可能表现出明显的抵触与不快。时间久了,不仅让周围的弟兄姊妹感到失望,自己也容易困在这种虚假的形象中,既看不清自己真实的需要,也难以在信仰生活中踏实成长。

三、对基督徒期望过高

在教会中,我们虽然都承认自己是罪人,可一旦开始参与服侍,却常常不自觉地带着一种美好的期待,甚至自然而然地认为周围的弟兄姊妹都已经是生命成熟、品行良好的人。这种过高的期望,往往导致我们在发现对方不足时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比如,见到有人在服侍中抱怨琐事,或在小组分享中固执己见,我们便容易心生失望:“他怎么会这样?”甚至进而对他人作出消极的判断,却忘了每个人都仍走在成长的道路上,都需要经历不断悔改与更新的过程。

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不仅让我们为他人戴上了“完美滤镜”,忽视了他们真实的属灵光景,也可能使彼此关系变得紧张——毕竟,没有人能永远活在他人的高标准之下。当表面的美好被现实击碎,信任便难免出现裂痕,甚至最终影响到教会整体的合一。

四、信仰与理性的不平衡

很多基督徒在信仰与理性之间难以平衡,要么过于理性叫人无法接受,要么过于感情化、信仰神秘化,全然废弃理性思维。

过于理性的人,常常用冰冷的逻辑拆解信仰的奥秘,将祷告视为心理暗示,把神迹归结为巧合,使信仰失去了应有的温度与超越性,让心灵对上帝的同在变得麻木;而过于感情化的人,则容易陷入主观的情绪体验,把一时的感动当作真理的全部,忽视圣经的教导和真理的根基,甚至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因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辨,被错误的教导或虚假的灵恩所迷惑,偏离了信仰的正轨。

这两种极端,本质上都是对信仰的片面理解——前者试图用有限的理性框定无限的上帝,后者则因感性的泛滥失去了对真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最终都无法在信仰的道路上稳健前行。

因此,当我们与这两类人相处时,可能会感到有些“不自然”,甚至不知如何应对。他们似乎不如一般人那么容易相处,言行也总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基督徒要在属灵生命上不断进深,这才是神儿女真正的立足之本——它不仅反映出我们内在生命的真实景况,也是向世界见证主名的重要途径。不要刻意塑造属灵形象,也不必一味粉饰自己的光景,免得在人为的装扮中,渐渐失落了基督徒真正的样式。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