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多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挑剔眼光里。成绩不够好,父母说你笨;长相不够漂亮,父母说你丑;运动不行,父母说你懒;不合父母心意时,甚至一句“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就砸了过来。许多孩子在人生最柔软的阶段,没有听到过一句真心的肯定,却被一次次的批评、比较、羞辱覆盖。渐渐地,他们在心里种下了一个危险的念头:“我不值得被爱。”
长大之后,这些孩子成了青年人,走进大学或职场。他们看似能说会道、能写能干,但内心深处常常有一个声音在责骂自己:你不够优秀,你不够好,你不配幸福。于是,很多人活在一种无形的自我厌弃里,表面追求完美,内心却在不断否定自己。
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小时候考试拿了98分,本以为能得到表扬,结果父母只问:“剩下的两分为什么丢了?”他后来常说自己“笨”,不敢主动争取机会。还有一个女孩,因为肤色偏黑,从小被亲戚叫“煤球”,她很少照镜子,总觉得自己丑陋,连在人群中走路都不敢抬头。这种自我厌恶,往往不是孩子天生的,而是从外部灌输而来。
为什么我们会讨厌自己?
讨厌自己,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否定。它让人感觉自己是失败的、不被需要的,甚至觉得自己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自我厌恶的来源有几个典型因素:
1.家庭的否定式教育。很多父母以为打击和批评能让孩子“更有动力”。于是,孩子从小听到的不是“你真努力”,而是“你怎么这么笨”。这种长期的否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天生一无是处。
2.残酷的比较文化。“别人家的孩子”几乎是中国孩子的共同阴影。无论是学习、颜值、体育还是才艺,总有人被拿来当参照。于是,孩子在比较中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3.社会的功利化价值观。在一个强调成绩、学历、收入、颜值的社会里,很多人被迫用“有没有用”“赚不赚钱”“漂不漂亮”来衡量自己。一旦不符合这些标准,就觉得自己失败了。
4.内心的完美主义。有些人虽然表面成绩不错,但因为内心苛刻,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他们无法接受自己有缺点,于是把一点点不足放大成“我不行”“我很糟”。
自我厌恶背后的错觉
“讨厌自己”听上去似乎是谦虚,但其实它隐藏着一个错觉:我才是有资格审判自己的那个人。很多时候,我们把理想中的“完美自我”当作标尺,然后用它来衡量现实的自己。比如:理想的自己应该高挑漂亮,现实的自己却普通平凡;理想的自己应该是学霸,现实却只能排在中游;理想的自己应该受欢迎,现实却常常孤单。
于是,差距就成了鞭子,抽打着我们,让我们得出结论:“我不行,我不值得。”可问题是,这种审判并不公正。因为“理想的自我”往往是被父母的期待、社会的标准、身边的比较塑造出来的,而不是上帝眼中的真实你。
圣经告诉我们,真正有权柄审判人的,不是我们自己,也不是别人,而是上帝。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说过:“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判断我的乃是主。”这句话其实很释放人。因为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是最终的裁判,那就说明:我们没有权力说“我一无是处”。
自我厌恶的危害
有人可能会说:“讨厌自己没什么呀,我就是自卑一点。”其实不然,自我厌恶会带来很多深层的伤害。
1.关系中的自我设限。讨厌自己的人,总觉得别人也不会喜欢自己。于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常畏手畏脚,不敢表达真实想法,甚至主动退缩。久而久之,孤独感越来越强。
2.工作中的内耗。自我厌恶的人,即使取得成绩,也很难真正快乐。他们总觉得不够好,总担心被别人发现自己的“不行”。这种“冒牌者综合症”让他们常常活在焦虑里。
3.对生命的轻视。更严重的时候,自我厌恶会让人怀疑生命的价值,甚至觉得活着没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在青少年群体中,自卑和抑郁常常相伴而生。
走出自我厌恶的第一步:看见真相
如果你常常讨厌自己,第一步不是立刻喊口号“我要爱自己”,而是要看清楚:你讨厌的,往往不是“真实的你”,而是一个被比较、被捏造出来的假形象。举个例子,一个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同桌聪明”,于是讨厌自己。但他忽略了:他可能更有耐心、更细致,也许在人际关系上更温和。只是因为社会只重视分数,他才觉得自己“没用”。
所以,走出自我厌恶,第一步是拆穿这种虚假的标准。你不是因为不符合父母的期待就没价值,不是因为不如别人就一文不值。你的价值,来自上帝造你、爱你,而不是外界的打分表。
很多鸡汤文章会说:“别讨厌自己,要学会爱自己。”听上去很正能量,但如果“爱自己”只是换一种方式围着自己转,其实解决不了问题。圣经给出的道路不是“自我中心的自爱”,而是谦卑。谦卑意味着:我承认自己有缺点,但我不因此否定自己;我承认我不是完美的,但上帝依然愿意使用我;我把“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愿望交给上帝,而不是让这些愿望成为鞭打自己的工具。
保罗说,上帝真正关心的,不是你是不是更聪明、更漂亮、更能干,而是基督的生命在你里面成长。换句话说,上帝看重的,是你是否越来越有爱、是否越来越像耶稣。当一个人明白这一点,他就会停止那种无休止的自责。因为他知道:上帝不是用世界的尺子量他,而是用爱的眼光看他。
我们需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有限。没有人是全能的,你也许数学不好,但可能很有艺术天赋;你也许不善交际,但可能很有思考力。承认自己的有限,不是失败,而是真实。我们也要停止无意义的比较。社交媒体上总有人比你更瘦、更有钱、更成功,但那不是你的人生,你的路是独特的,没必要照抄别人的剧本。再者,要寻找肯定的声音,多与那些能接纳你的人相处,远离那些只会打击和消耗你的人。最终,要学会把人生和梦想交托给上帝。也许你很想成为某种人,但迟迟达不到,就陷入自我厌恶。试着把这个梦想交给上帝,让祂来引导你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谈到自我厌恶,我想起约翰·牛顿(John Newton)。他年轻时是个放荡不羁的人,还曾经参与过残酷的奴隶贸易。后来,当他回想自己那些可耻的过往时,常常陷入深深的厌恶和悔恨中。他甚至说过,自己是世上最不配得到宽恕的人。
但就在这种自我厌弃里,他遇见了上帝的恩典。他终于明白:上帝不是按照他的过去来定义他,而是按照耶稣基督的救赎来接纳他。约翰·牛顿的生命被翻转,他后来写下了流传至今的赞美诗《奇异恩典》。其中那句“我曾经失丧,如今被寻回;曾经瞎眼,如今能看见”,就是他亲身的写照。
牛顿的见证提醒我们:即便你厌恶自己,甚至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上帝的恩典仍然够你用。祂不看你过去多么糟糕,也不看你多么“配不上”,祂要你知道,你的价值不在于别人给你的标签,而在于祂对你的爱。
也许你真的曾在深夜对自己说过:“我讨厌我自己。”但需要记住:你没有权利这么说。因为你不是创造你的那一位。在上帝眼中,你不是废物,也不是累赘。你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存在有意义。也许你还在和自卑斗争,也许你还没学会完全接纳自己,但你可以开始学会谦卑地说:“主啊,我愿意用你的眼光来看我自己。”当你这样操练时,你会发现,自我厌恶的枷锁慢慢松开,最终可以在真理中自由。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