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随即展开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长达六周的暴行中,超过30万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杀害,无数妇女遭受性暴力,城市陷入恐怖。面对日军的暴行,有一位基督教会的牧师挺身而出,利用汉中堂作为难民的庇护所,并冒险救助遇难者。他就是鲍忠牧师。今天我们分享的就是鲍忠牧师是怎样使南京中华基督教会汉中堂成为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同胞的庇护所的见证。
一、汉中堂与鲍忠牧师
南京中华基督教会汉中堂(又称“汉中堂”,于1958年更名为莫愁路堂)位于南京市新街口附近(今汉中门一带),是当时南京重要的基督教礼拜场所之一。
鲍忠牧师(1892-1964)是该堂的牧师,江苏南京人(一说祖籍镇江),生于清末基督教在华传播较活跃的时期。他具体受洗时间和教堂暂无确切记载,但推测其早年可能在南京或镇江的中华基督教会(长老宗背景)受洗,因当时这两地是华东基督教重要传教区。鲍忠毕业于金陵神学院(Nanking Theological Seminary),该校由美国北长老会、美以美会等联合创办,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重要的神学院之一,培养了许多本土教会领袖。同期校友包括著名教会人士赵紫宸、诚静怡等。鲍忠的神学训练使其具备扎实的圣经知识和牧养能力。这也是他能成为南京汉中教堂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
1930年代开始,鲍忠担任南京中华基督教会汉中堂牧师。该堂隶属“中华基督教会”(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是一个由16个英美差会联合支持的本土化教会体系。该堂由于地理位置好,所以信徒以市民和知识分子为主。鲍忠以“爱国爱教”的讲道风格著称。
二、鲍忠牧师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救助行动
1.收容难民,建立安全区
汉中堂虽不在国际安全区(由拉贝等西方人士设立)范围内,但鲍忠牧师仍决定开放教堂,收留逃难的市民。据幸存者回忆,他曾多次与日军对峙,以“教会财产受国际公约保护”为由阻止日军进入搜查。
由于日军对安全区外的平民屠杀更为猖獗,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涌入汉中堂,鲍忠牧师组织信徒提供食物、饮水,并尽力保护妇女儿童免受日军侵害。
鲍忠牧师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参与救助难民,仅汉中堂收容难民就约有8000人。
2.冒险掩埋遇难者遗体
日军在汉中堂附近屠杀平民后,尸体堆积如山,无人敢收殓。鲍忠牧师不顾个人安危,带领信徒秘密掩埋遇难者遗体,防止瘟疫蔓延。
据幸存者回忆,鲍忠牧师曾多次在夜间组织人手,将街头的尸体运至郊外掩埋,并为他们举行简单的基督教葬礼。
3.拒绝日军强占教堂,据理力争
日军占领南京后,常强征民房、教堂作为军事据点。汉中堂因地理位置重要,日军曾多次试图强占,但鲍忠牧师坚决拒绝。日军又以汉中堂钟楼可用于防空、白色大理石易成为飞机目标等理由,想强行占据或改造汉中堂,均被鲍忠牧师据理力争驳回。
他利用自己的教会牧者身份和国际基督教网络,与日军周旋,强调教堂的宗教属性,最终使汉中堂成为南京沦陷后唯一未被日军占据的基督教礼拜堂。
有记载称,日军曾持枪威胁鲍忠牧师,但他毫不退缩,最终迫使日军放弃强占。
4.组织秘密救援网络
鲍忠牧师在日寇占领南京期间与在此地的国际安全区(拉贝等人主持)保持联系,将部分无法进入安全区的难民转送至汉中堂。
汉中堂成为南京地下党与皖南新四军的联络中转站,他通过教会渠道获取药品和粮食,曾与金陵大学医院(鼓楼医院)合作救治伤者。鲍忠牧师还组织信徒向新四军茅山根据地输送外科器械和亟需的药品奎宁等。
鲍忠牧师在保护妇女儿童方面也做出了贡献。日军常闯入民宅掳掠妇女,鲍忠将教堂地下室改为妇女隐蔽所,并安排信徒轮流值守。
5.南京1938年沦陷后,日伪政权大肆搜捕抗日人士。中共党员施儒珍(化名为"李小姐")因开展地下抗日活动暴露身份,被迫转移。鲍忠牧师将其安置于南京汉中堂内的义务小学任教,以教师身份作掩护。施儒珍等此后转移至苏北根据地。该校当时是教会庇护抗日人士的重要据点之一。
《南京党史资料》第24辑记载:“1938年春,女党员施某遭日宪追捕,经教会友人协助隐于汉中堂小学。”不仅如此,南京档案馆藏《圣公会南京教区1937-1941年工作报告》提到鲍忠牧师“多次收容身份敏感的教育工作者”。这里的“身份敏感”,我们可以想象就是爱国的,或者是抗日的志士。
6.在艰险中记录日军暴行
鲍忠牧师私下记录日军屠杀案例,包括时间、地点、受害者信息,部分资料通过教会网络传递至上海、香港,成为战后审判日军的证据之一。
这些记录因日军严密管控未能完整保存,但片段见于战后南京军事法庭的证词。
鲍忠牧师联合南京国际安全委员会成员,向英国的《字林西报》(North-China Herald)披露日军暴行。他还在1938年2月护送大屠杀幸存者赴上海作证。
三、持守信仰 不屈不挠
就是在那种日寇蹂躏和屠杀的危险环境中,鲍忠牧师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靠着信仰不断仰望交托,也在日寇侵略的恐怖中寻求主给与心理慰藉。
在血与屠杀中,鲍忠坚持主持教堂的礼拜,用《诗篇》23篇的经文安慰信徒,许多幸存的信徒称其讲道“给了我们活下去的勇气”。
汉中堂义务小学等教会学校坚持使用未删改教材,教师带领学生传唱《长城谣》等爱国歌曲,抵制奴化教育。
四、南京没有忘记鲍忠牧师
1945年抗战胜利后,鲍忠牧师协助国民政府调查战争罪行,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提供证词。
汉中堂恢复基督教活动,鲍忠继续担任牧师,并参与南京基督教联合会的慈善工作。建国初期基督教开展“三自爱国运动”,鲍忠作为本土牧师未受直接冲击,但教会活动逐渐受限。1950年代汉中堂并入南京基督教三自爱国会,鲍忠以“退休牧师”身份淡出公开事工。
鲍忠牧师的勇敢行为保护了难民的生命,他的事迹在南京基督教界和幸存者中广为流传。
由于当时南京大屠杀的许多见证资料被日军销毁,鲍忠牧师的具体救助细节未能完整保存,但他的贡献在《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及幸存者口述历史中仍有记载。与拉贝、魏特琳等国际友人不同,鲍忠作为中国本土牧师,他的抗争更具象征意义——展现了在极端暴行下,中国基督徒的信仰与爱国精神的结合。
南京基督教界视鲍忠为“本土教会抵抗暴行的典范”,其事迹在近年宗教史研究中被重新发掘。鲍忠牧师代表了中国基督徒自主的人道主义行动和爱国爱教的牺牲精神。2017年,南京大屠杀80周年之际,部分基督教团体和学者呼吁重新发掘鲍忠等本土救助者的历史,以更全面地呈现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救援网络,也有基督教团体提议为鲍忠设立纪念牌,但未正式实施。
鲍忠牧师的记载散见于《南京大屠杀史料集》、《金陵神学院史》等,但因本土资料保存不善,细节仍需考证,写作起来也比较困难。有学者认为,他的经历反映了基督教在近代中国“本土化”与“民族救亡”的交织。鲍忠牧师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行动,体现了基督教“爱人如己”的精神与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意志。他不仅是基督宗教领袖,更是危难时刻的平民英雄。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历史的至暗时刻,仍有人以信仰和勇气点亮希望之光。
鲍忠牧师于 1964 年逝世,享年 72 岁。他的一生,尤其是在南京沦陷时期的义举,展现了在民族危难之际普通人的勇气与担当,其事迹也成为南京大屠杀历史中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见证,被后人铭记。
鲍忠牧师的故事,是基督教信仰与民族气节的双重见证,也是南京大屠杀历史中尚未被充分讲述的一页,有待于人们的发扬。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