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教的教育家马相伯的抗战岁月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28 08:54:06
分享与播放

他曾是当时中国政府的总统顾问和南京市市长,通晓七国语言,舌战列强,为国家筹得5亿大洋,却被诬陷为卖国贼。花甲之年,毅然捐出全部家产和3000亩土地,创办震旦大学。然而因为权力斗争,他被剥夺了领导权。面对挫折,他没有退缩,在一座破旧不堪的衙门里,带着百余名学生重新开课。当时没有桌椅,只有一块黑板,就是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他立下振聋发聩的名字——复旦,意欲振兴中华。

九一八事件爆发时,91岁的他颤颤巍巍地走上街头,靠写字卖对联,硬是筹集了10万元抗日资金。百岁寿辰时,他回顾一生,泣不成声地说:我只是一条狗,叫了100年,还是没有把中国叫醒。把自己比作一条狗,只此一人!他就是中国著名教育家、爱国爱教的基督徒、复旦之父马相伯!

马相伯(1840年4月7日-1939年11月4日),原名马志德,字相伯,出生于江苏丹阳的一个天主教家庭,自幼受洗,基督教圣名若瑟(Joseph),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活动家。他是复旦大学、震旦大学(后并入复旦大学)和辅仁大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先驱”和“爱国老人”。同时,他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一生致力于福传、教育和救国事业。

一、马相伯的基督教信仰和历程

马老自幼生在基督教家庭,受到耶稣会培养。他曾就读于上海徐汇公学(耶稣会创办。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Jesuits)亦称“耶稣连队”。罗马天主教国际性修会。源自西班牙语Campania de Jesu,意为“耶稣军旅”。总部设于意大利罗马。耶稣会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后,天主教会反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团体。仿效军队编制组建成半军事性组织。其纪律森严、机构严密。——丁光训、金鲁贤主编:《基督教大辞典》752页),后加入耶稣会,成为修士,并接受神学、哲学和自然科学教育。

1869年,马相伯晋升为天主教神父,并在教会内担任重要职务。这期间,虽曾与耶稣会有矛盾,但一生保持天主教信仰,晚年仍积极参与教会事务。

他为推动中国天主教本土化,主张“中国天主教应由中国人自主管理”。他的教育理念深受天主教人文主义影响,强调博爱、自由、真理。

马老在其《一日一谈》中说:“人类的自由契约,实在不对。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在于他的“能群”,乃是由于天性,由于自发,而非由于外铄。他们的群发展而为国家,完全由于两种目的:一种是“饰”的目的,即所谓“消极的”目的;一种是“增”的目的,即所谓“积极的”目的。消除天灾人祸,为国家的最大使命之一。所谓天灾是指水、早、疫疠等等而言。谓人祸,小而言之,盗贼之行劫,贪官污吏之虑民,皆是也;大而言之,内而权奸当国,外而强邻压境,皆是也。用严刑峻罚,使人民不敢为盗,不敢作奸犯科,便是“饰”;用非常手段(如政变革命等等)诛除权奸,澄清政治,甚至变革政权,巩固国基,或遇敌国外患则领导全国人民,“背城借一”,誓死抗争,“宁为玉碎,勿为瓦全”,皆是“饰”的工夫。一个国家若果权奸当国便不能抗御外侮,故欲御外侮必先除内奸。然而诛奸御侮,其为“饰”一也。必然把“饰”的工夫做到,然后才可以说到“增”,所谓欲兴利必先除弊,就是这个意思。“饰”与“增”其为用适相等,而“饰”的工夫还在先,所以古人不曰“增美饰回”,而曰“饰回增美”,用意至为深切。因此我又悟到现在一般人高谈和平,实则今之所谓和平,乃是奴隶与主人的和平,而不是平等自由的和平,因为和平是“增美”,而欲得真正的和平,必须先大刀阔斧地与和平之障碍魔鬼和矛贼作殊死战,把他们消灭后,我们才可以“拨云雾而见青天”,在层层压迫或无耻的投降状态中谈和平,皆不知“饰”与“增”之道者也,皆然人面,不知人间有羞耻。

事者也!由事实证明:一般国人实不知国家为何物,中国现在是否还成为一个国家真成问题!国民乎!其起而共雪此耻也!”(马相伯 《三论国家问题》)

二、马相伯致力于教育救国的实践

1870年代,马相伯因通晓多国语言(拉丁文、法文、英文等),被李鸿章聘为外交顾问,协助处理洋务与外交事务;1881年,受清政府派遣,赴朝鲜协助办理新政,并担任国王顾问,推动朝鲜的近代化改革;1890年代,曾随清政府使团出访欧美,考察西方政治、教育和科技。对西方议会制度、教育体系有深刻认识,这影响了他后来的教育救国理念。

马相伯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建或参与了中国近代三所极具代表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分别代表了天主教在华办学、中国自主办学以及教会大学本色化三种不同路径:震旦大学、复旦大学与辅仁大学。

1. 震旦学院的创立(1903年)

震旦是马相伯“毁家兴学”的起点,1903年,马相伯捐出全部家产(约3000亩田产和4万两白银),在上海创办震旦学院(Aurora University),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私立大学。

据丁光训、金鲁贤主编的《基督教大辞典》介绍: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中国罗马天主教教会大学。位于上海。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由天主教徒马相伯在法国耶稣会的支持下创立。初名震旦大学院。设立文学、致知(哲学)、象数、形性(包含理少博物、地质等)4科。1905年改肄业期为4年,附科2年,本科2年本科第一年授法文、英文、文学、中外历史地理、哲学、经济学、法学、算学、物理学、博物学等课程,第二年分为文理两科。1908年改学制为6年,预科3年,本科3年。

1914年将本科分设政法文学科(学制3年)、算术工学科(学制3年)、博物医学科(学制4年)。只收男生,1932年正式定名。1937年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创立,名义上属震旦大学,实行男女同校。后博物医学科改成医学科,学制6年,法政文学科改成法政科,学制5年。1952年并入其他院校。

震旦附属中学:中国罗马天主教教会大学附属中学。位于上海。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由天主教徒马相伯创立。初为震旦大学预科。毕业生可保送震旦大学。开设一般中学的课程,重视法语和天主教义方面的教育。1932年向中国政府教育部门立案。1952年或称上海市向明中学。(《基督教大辞典》第816页)

办学宗旨:“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强调学术自由,课程包括拉丁文、法文、数学、哲学、医学等。

但因与法国耶稣会的管理冲突,马相伯1905年被迫离开震旦。

2. 复旦公学的创立(1905年)

复旦是马相伯与爱国师生“出走”后的结晶,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追求教育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意志;1905年,马相伯带领部分师生另立新校,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后发展为复旦大学),取“复兴震旦”之意。

复旦早期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体现了他融合中西的教育理念。

复旦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典范之一,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于右任、邵力子是马相伯在震旦学院、复旦公学时期培养出的两位最具代表性的学生,也是近代中国 “教育救国—民主革命—国共合作”轨迹的活历史。二人既是马相伯“毁家兴学”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其爱国、民主、教育理念的继承者与放大器。周恩来1956年评价:“于右任、邵力子都是马相伯先生的好学生,一个以笔醒世,一个以教育济世,殊途同归。”于右任的生平可以用四句话概括:“出身寒微的西北才子,以笔为刀的革命报人,国民党内‘非主流’的元老,至死遥望大陆的诗人”;邵力子后来任复旦校长,也是“国共密使”、“红色教授”,1949年作为国民党和谈代表留北平,后任新中国政务院政务委员,被誉为“和平老人”。

3.参与创办辅仁大学(1925年)

1925年,马相伯协助天主教会在北京创办辅仁大学(最初称“辅仁社”),推动天主教在华高等教育发展。辅仁大学后来成为中国顶尖的天主教学府(1952年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三、马相伯的学术成就

1.语言学成就

马相伯精通拉丁文、法文、英文、希腊文,并研究汉语音韵学。

著有《马氏文通》(与其弟马建忠合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对现代汉语研究影响深远,但该书只署了马建忠的名字。我小的时候读过,也是懵懵懂懂的。

2.马老还有许多著作和著述:

《马相伯先生文集》:方豪辑录,收录了马相伯在不同时期的各类文章、演讲、书信等,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他的思想和言论。

《马相伯先生文集续编》:同样由方豪编著,是对《马相伯先生文集》的补充,进一步丰富了马相伯的著作内容。

《马相伯集》:由朱维铮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年出版,在方豪所辑文集的基础上续有搜罗,更全面地呈现了马相伯的思想和贡献。

《一日一谈》:马相伯晚年评论国内外时事的回忆录,1935 年 10 月 5 日至 12 月 21 日,记者王瑞霖在上海采访马相伯,将其口述内容整理成 67 篇文章,先后刊发于天津《益世报》,1936 年初由上海复兴书局出版单行本,1999 年 1 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再次出版。

《马相伯先生国难言论集》:徐景贤编录,1933 年由文华美术图书公司出版,汇集了马相伯在国难时期的言论和文章,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呼吁抗日救亡的主张。

《为日祸敬告国人书》:马相伯在九一八事变后撰写的文章,主张 “立息内争,共御外侮”,呼吁国人团结起来抵抗日本侵略。

3.译著类有:

《数理大全》:马相伯在担任耶稣会编撰期间翻译的著作,内容涉及数学、哲学等领域,虽因不是宗教书籍未能获会长批准出版,但体现了他在学术翻译方面的贡献。

《福音经》:马相伯译述,赵尔谦校阅,1949 年 1 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主要记载了耶稣为王、为仆、为人、为神的相关内容。书前有“救世福音对译序”,但由于年代久远,该书现已绝版,具体内容细节较难全面知晓。

4.学术教材类有:

《拉丁文通》:马相伯亲自编写的教材,用于教授拉丁文,体现了他对西方语言教育的重视和贡献。

《致知浅说》:也是马相伯编写的教材之一,可能涉及哲学、认识论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思想启蒙和知识传授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老曾协助翻译西方科学、哲学著作,推动西学东渐。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比张之洞更强调开放与融合。

四、马相伯的抗日救亡事迹

抗日时期,马相伯作为天主教神父、教育家,况且年事已高,本可置身事外,却在“九一八”后公开发表抗日言论,批评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并任会长,当选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委。他利用特殊身份掩护“七君子”等抗日人士,以90岁高龄沿途呼吁抗战,极大鼓舞了民众士气。

马相伯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多个抗日救亡组织有密切联系,他虽年事已高,但仍通过个人影响力、社会关系及宗教网络,积极参与并支持各类抗日团体的活动。以下是他在抗战期间与主要抗日组织的具体关系及贡献。

公开发表演说,呼吁团结抗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91岁的马相伯虽已隐居上海,但立即站出来发表抗日言论。支持义勇军与东北抗日联军,马相伯多次捐款支援东北义勇军和抗日联军,并呼吁社会各界援助东北同胞。他曾说:“我们虽老,救国之心不衰!”

他在《申报》《大公报》等报刊撰文,痛斥日本侵略,号召国人“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期间,他发表《为国难告国人书》,呼吁全国上下一致抗日。

核心发起人:马相伯以91岁高龄担任该组织的精神领袖,多次联署公开宣言。

1932年1月,与沈钧儒等通电全国,提出“立即抗日、保障民权”等主张。他与沈钧儒、黄炎培等社会名流共同发起“中国国难救济会”,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全力抗日。

该组织向全国通电,提出“开放政权、成立国防政府”等主张,影响广泛。该组织是“救国会”(1936年成立)的前身之一,马相伯的参与为后来全国性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组织募捐支援十九路军抗战。1933年,呼吁国民政府支援冯玉祥在察哈尔组织的抗日同盟军。

五、马相伯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救国会)有着紧密的关系(1936-1939)

1.救国会组织背景

成立时间:1936年5月,由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抗日团体之一。其宗旨是推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2.马相伯对救国会的支持:因年迈未直接参与日常事务,但马老被推举为“救国联合会名誉主席”,成为精神象征。

3.马老对“七君子事件”公开声援:

1936年“七君子事件”(救国会领袖被捕)后,马相伯联合宋庆龄、何香凝等发起“救国入狱运动”,要求与“七君子”同罪。 1937年,他致信蒋介石,呼吁释放救国会成员,称“爱国无罪”。

4.发起“一元救国运动”

1937年,马相伯发起“一元救国运动”,号召全国每人捐一元钱支援抗战。他亲自捐款并动员亲友、学生参与,所得款项用于购买药品、衣物支援前线。

5.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他通过天主教教会网络,组织难民收容所,救助战乱中的平民。他联系上海租界内的教会医院,为受伤军民提供医疗援助。

6.马老与救国会成员的私人关系

“七君子”事件领袖、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称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重要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沈钧儒是马相伯的密友,两人常通过书信讨论抗日策略。

马老与“七君子”之一的中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政论家邹韬奋关系密切,在其主编的《生活周刊》上多次报道马相伯的抗日言论。

7.马老与国民参政会的关系(1938-1939)

1938年7月,国民政府为凝聚抗战力量设立了咨询机构国民参政会,其成员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马相伯参与第一届参政员:1938年以98岁高龄被聘为参政员,但因流亡越南未能出席武汉会议。

在此期间马老提出书面建言:《加强国际宣传案》,呼吁向欧美揭露日军暴行,争取外援。建议政府“动员全国知识分子”参与抗战教育宣传工作。

马相伯的入选体现了国共双方对其声望的认可,他也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象征性人物。

六、与天主教抗战网络的关系

1.马相伯作为天主教神父,利用教会资源支援抗战。

上海天主教难民区: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协助法国耶稣会士饶家驹(Robert Jacquinot)建立南市难民区,庇护30万中国平民。

教会医院:动员上海广慈医院(天主教办)收治抗日伤员。

2.国际宣传

通过天主教渠道向罗马教廷和西方传教士传递中国抗战实况,争取国际同情。1938年,他致信教皇庇护十一世,呼吁谴责日本侵华。

3.支援东北义勇军

1932-1935年,马相伯通过旧友朱庆澜(东北抗日义勇军领导人)捐款,并协助募集物资。

4.联系西南抗日力量

1938年流亡广西时,与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将领会面,鼓励其坚持抗战。

马相伯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爱国行为有三个特点:

(1)超越党派:他支持的团体涵盖左翼(救国会)、中间派(国难救济会)及国民政府机构(国民参政会)。

(2)宗教与爱国结合:通过天主教网络提供实际援助(难民救助、医疗支援)。

(3)精神领袖作用:虽因年迈无法亲临一线,但其言论和声望极大鼓舞了抗日士气。作为天主教神父,他将宗教博爱精神与民族救亡结合,主张“爱教必先爱国”。

七、马相伯的最后时光和历史评价

1.马老的临终遗训

1937年上海沦陷后,马相伯因拒绝与日伪合作,被迫辗转广西、云南,最终流亡至越南谅山。即使在病榻上,他仍通过书信、口述等方式发表抗日言论:“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晚年自嘲,表达对国难的忧愤)“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亦荣!”(1937年《国难人民自救建议》);“救国不分老幼,抗日即是天职!”(1938年致国民参政会信)

马老在临终前发表了《最后呼吁》。1939年4月,他在谅山发表《最后呼吁》,强调:“中国抗战必胜,但必须坚持到底!”“希望全国青年努力救国,勿忘国耻!”该文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鼓舞了抗战士气。

2.评价

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对马相伯的评价均极为崇高。1939年4月,马相伯百岁诞辰时,国民政府颁发褒奖令,称其为“国家之英,民族之瑞”(《新华日报》刊登的国民政府褒奖令及中共中央贺电) ;中共中央特致贺电,称其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新华日报》短评及中共中央贺电)。马老去世,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曾联名电唁其家属,唁电表示“誓复国仇,在天之灵,庶几稍慰”。国民政府追赠他为“国族耆宿”,并下令全国哀悼。1947年,他的灵柩被迎回中国,安葬于上海天主教息焉公墓(今已不存)。蒋介石、周恩来等均称誉他为“爱国老人”。

马相伯的一生,横跨晚清、民国、抗战三个时代,他既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又是教育家、爱国者,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之父”。他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爱国爱教百岁老人,为国呼叫荣耀真神。

国族耆宿精神永存,神佑中华世界之林。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