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为我读,我为主用——关于读书的一些思考

作者: 漫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16 11:08:20
分享与播放

在神学院读书时,我就很喜欢阅读,内容既包含了基督教经典、其他宗教著作,也涉及国学、历史等与基督教没有直接关联的书籍。毕业后在教会侍奉,虽然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但始终没有停止学习,包括当下备受关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同工看到我在读《论语》《庄子》等书,还好心提醒我:“还是要将心思多放在《圣经》上,这类的书就少看吧。”我明白他的意思:在他们看来,作为传道人读《圣经》就可以了,阅读其他书籍实在没有意义,纯属浪费时间。其实,这也是很多弟兄姊妹的普遍观点。以前就有一位老姊妹问过我:“老师叫我家的孩子读《西游记》,作为基督徒的子女,他们能不能读呢?”在她看来,《西游记》里讲的神啊、仙啊、魔的内容,基督教是敬拜独一真神的,阅读这些不是与魔鬼亲近、远离真神吗?那对于我们来说,究竟能不能读这些文学作品呢?

在此我只想说一句话:“书为我读,我为主用。”

只要是积极向上的书籍,无论我们是信徒还是同工,都是可以阅读的。只要我们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家庭和侍奉,这些书籍总会对我们的思想提升和认识长进有积极的益处。

当然,大家很关心的两个问题:一是“读书多会不会读杂”?二是“读书太多是不是会不接地气”?尤其是对教会的传道人来说,这也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话题。

读书会读杂吗?

“杂”有繁多、杂乱的意思,比如混合、掺杂。当我们读太多种类书籍的时候,会不会混淆信仰呢?就如老姊妹所说的,读了《西游记》后,会不会被内容影响而远离神呢?不能说绝对不可能,但也不能说就一定可能。

但只因为这种可能性,就彻底禁止我们读《圣经》以外的任何书籍吗?我想,这也是我们要面对的属灵功课。如何在各样书籍和知识中,还能保守我们对信仰的纯真和纯正,这也是十分关键的。如果我们的信仰只是因为多读了一本《西游记》,或者其他国学作品就摇摆不定,那说明我们的信仰根基本身就不够稳固。实际上,健康的信仰应当能经受住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各种思想的考验。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不仅不会削弱我们的信仰,反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世界、人性以及神所创造的万物。关键在于我们以何种心态去阅读,是否能够在阅读中保持分辨力和警觉性。

如果我们带着敬畏神的心去探索知识,并将所学的一切都放在真理的光照下审视,那么这些书籍反而会成为我们信仰的助力而非阻碍。正如一块坚固的磐石,无论风雨如何侵袭,始终屹立不倒。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自己的生命深深扎根于信仰的核心价值之中,同时用智慧去汲取外界的知识,使两者相辅相成,而不是彼此排斥。

读书多就真的不接地气了?

读书太多会使我们不接地气吗?所谓的“接地气”,可以简单理解为能扎根于现实情况和实际处境。在实际的侍奉和传道中,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结合教会和弟兄姊妹的实际属灵生命光景。

有人以为是读书使我们不接地气,其实在我看来,不是读书的问题,而是我们本身没有考虑到“接地气”这回事,也没有把它放在心间。

很多时候,人们容易把问题归咎于外在的因素,却忽略了自身的责任。如果我们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关注现实的需要,并将书本中的智慧与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相结合,那么读书不仅不会让我们脱离实际,反而会成为我们更好地服务他人、侍奉教会的工具。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用心去观察并实践所学,让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书为我读,我为主用。我们一切的渴慕和学习,最后都是为了更好地侍奉主。作为侍奉主的人,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将书本中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侍奉中。只有把学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价值,也才能在行动中慢慢改善大家对学习的认识。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个人的知识储备,更是为了通过这些知识去帮助更多的人,去更好地侍奉好教会和弟兄姊妹,去传递爱与希望。因此,多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