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长期在秘鲁担任主教的美国人普雷沃斯特成为罗马教廷第267任教宗。而他在当选时候,按照教宗惯例,取了“良”(利奥)的名号。于是有人好奇,教宗为何都要取名号,这其中有何意义呢?
初代教会时期,罗马教宗都是用自己的名字,并没有取名号的习惯。直到公元532年,有位叫墨丘利的人成为教宗。而一些主教认为,这个名字来自罗马神话中的商业神,带有偶像的成分,此名作为教宗的名字非常不妥。于是墨丘利选择了使徒约翰作为自己的新名,为“若望二世”,这是教宗即位后取名号的由来。
到了十世纪后,这项制度基本被确定了下来,直到今天。教宗取名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对前辈表达敬意。比如若望·保禄一世当选时,为了对前两位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以及保禄六世表达敬意,并延续他们的改革路线,而取了这一名号。同时他也是首位使用双名号的教宗。
其次是为了效法前辈圣徒的荣美见证,而以他们的名作为名号。最为典型的当属前任教宗方济各,他以中世纪时期阿西西的圣方济各为名,为要效法他关爱穷人的善举。而先教宗方济各在当选后,确实也实践了他的初衷。
从中世纪到现在,被教宗使用次数最多的名号是若望,共有23位。他源于耶稣所爱的门徒约翰。使徒约翰不仅是《约翰福音》、《启示录》以及三卷书信的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使徒。因此教宗使用若望,乃是希望能够效法圣约翰,拥有真理教导以及关爱信徒的能力。
本笃与额我略(格列高利)是使用第二多的教宗名号,都达到16次。圣本笃是西方修道主义的开创者,所制定的会规对教会修道院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格列高利则是拉丁教会四大圣师之一,他不仅在神学上造诣颇高,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这两位都是教会历史上在神学、礼仪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圣徒。因此后世教宗以他们的名字为名号,也就不难理解了。比如方济各的前任本笃十六世,就是当代著名神学家拉青格。
而新教宗使用的良(利奥)与克雷芒(革利免)也是是普遍使用的名号,共达到14次(良在前文已经提及不再赘述)。保罗在《腓立比书》4章3节提到革利免,他是初代教会重要领袖,并成为第四任教宗。他在任期间,哥林多教会发生严重矛盾,他立即写信给哥林多教会,劝勉他们在平安中彼此和好,忠心履行教会中的职分。这封信被称为《革利免致哥林多教会书》,为早期教会重要文献。后来革利免因为坚持信仰而殉道。因此教宗以“革利免”为名号,也有促进合一的想法。
此外,英诺森(13次)、比约(庇护12次)、卜尼法修(8次)、乌尔班(7次)等等,都是教宗常用的名号。当然像玛窦(马太)、路加、巴拿巴、奥古斯丁、多明我、阿奎那等等著名圣徒,至今尚未有教宗使用,相信在未来会出现。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