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沟通交流方式以及文化差异,在当今我国约2800万聋人群体之中,聆听过福音并信仰基督的聋人基督徒占比寥寥无几,而对于这一群体而言,针对性牧养资源获取更是事实难题。多年以来,看到聋人肢体的迫切牧养需求状况,北京、杭州、沈阳等多地大型堂会先后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聋人牧养关怀事工,也有无数听人肢体同工秉着基督之爱主动走进了聋人事奉行列之中,借助手语传译、探访关怀、牧养协助等方式,帮助聋人融入教会大家庭。
在辽宁鞍山一教会担任传道人的王圣君教士就是服侍者中的一员,自2009年开始接触聋人服侍,至今已经陪伴他们走过了16年的时间。藉着一次教会活动的机会,福音时报同工有幸与王教士就聋人信徒与聋人服侍相关话题进行了简单交流,也得以一窥聋人基督徒的真实生命状况以及聋人牧者对牧养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福音时报:身为一个参与聋人服侍近二十年的传道人,实际走入这一群体之后,您有没有发现聋人信徒相比健听人有哪些特点?我们又会对其特征做哪些针对性的牧养?
王圣君教士:实际参与到聋人牧养中还是看到许多不一样的,首先聋人手语并不是全国通用的,也是有“方言”的,国家通用手语虽然是官方手语,但是到地方的话还是需要跟当地的聋人学习地方化的手语,而且聋人内部甚至还有小圈子的简化手语,老年人是老年人的手语,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手语,上过学的和没上过学的也不一样,作为服侍者你需要在不同聋人群体之中学习更多样化的手语。
其次,因为聋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成长环境,在认知和表达方面跟健听人相比也存在不同,再加上我们团契里基本很少有接受过系统神学装备的肢体,所以在牧养他们的时候需要用更接地气一些的方式来向他们传讲圣经,过于神学性的内容他们一方面比较难接受,即便学会了也很难向其他聋人转述表达。这些年团契里慢慢也培养出来几位能参与一些话语分享侍奉的聋人同工,但是他们的讲章我还需要再把关一下。
聋人肢体正在用手语敬拜赞美(图/毋忠毅)
第三就是当你真正接触聋人会发现,他们的心思实际特别敏感,这个在他们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上最为突出。一方面他们非常看重接纳和认可,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外界有着非常强的边界感,比方说我们团契里有不少聋人弟兄姊妹都是非常热闹开朗的性格,天生爱玩,组织活动特别积极,有时候也会用些很细腻的方式去表达善意和爱意,但同时他们内部又有很多小圈子,只跟关系好的自己人玩,外人要想融入进去不太容易。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对于爱也会有很明显的占有欲,如果牧者太注重某个人,其他聋人会觉得心里不平衡,甚至有时候还会闹点小脾气。
所以在牧养的时候,我们传道人就需要耐下心多花时间融入到他们中间,跟他们一起爬山,一起游泳,真正进到他们的生活圈子里,这样才能建立起来牧养的关系基础。我自己就是用了好几年时间才融入到他们中间,慢慢发展到现在彼此尊重彼此接纳的状态。不过我在这过程中也慢慢摸索出了门道,就是学会掌握关系的火候尺度,不过于疏远,也不过度贴近,这样对于整个团契的合一和牧养开展能有不少帮助。
福音时报:我们的聋人团契如何推动聋人生命长进的?对聋人会有长期的牧养规划吗?
王圣君教士:考虑我们聋人肢体的实际情况,我们团契目前的牧养主要还是从圣经话语的熟悉作为牧养的基础,会鼓励大家每天抄一章圣经并读两章经文,这个是每天打卡并有专人负责跟进。讲道方面还是主要坚持从教义引申生活的原则, 围绕基要真理进行讲解,并以此给他们的工作生活提供真理性的引导。最近我们刚刚讲完了主祷文和十诫,目前我们正围绕雅各书进行查经。
在日常相处里,我们还是坚持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让他们看到一种活化的基督信仰,而不是一种教条或者理论式的信仰。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你如果问我们聋人一些教义知识,他们可能还是说不明白。但是有很多人的生命确实发生了改变,开始学着以基督的伦理和价值观去践行主耶稣的教导,比如在团契或家庭里主动去彼此相爱,有时还会主动用很细腻的行动来回馈我们牧者,让我们也觉得非常感动,我觉得这都是很实际的生命长进。
说起牧养的长远目标,我们一时半会还不敢谈什么培养聋人宣教士或让他们成为聋人楷模之类的高言大志,只能是在他们能够领受的范围内先对于基督的救恩建立起一个实际的认识,改变他们过去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事原则,让他们,也包括我自己,都能在信仰成长的过程中学习面对不能爱、不能饶恕的时候怎么依旧带着基督的爱和赦免的心去生活,在各自家庭中活出见证,我觉得这算是我们牧养的方向了。
福音时报:据我们之前的走访,有些地方教会的残障信徒也会参与到例如接待、卫生等日常教会侍奉当中,请问我们的聋人肢体目前距离实际真正参与到教会生活中还有多远?
王圣君教士: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聋人信徒能够像健听人一样全程参与到教会服侍里,这暂时还不太现实。语言本身就是一大难关,如果没有翻译在身边,聋人肢体跟其他配搭的义工或者平信徒、慕道友交流,所以涉及接待配搭方面的侍奉就显然不是太合适。但话说回来,尽管交流上有难度,但在涉及后勤保障等出力的侍奉,聋人们还是有很多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恩赐的。
我们团契里有好几位聋人是做建筑、建材还有家居行业的,他们干起活来手非常巧,而且也比听人更加专注,所以前几年教堂翻新修缮的时候,他们为教会出了不少力,尤其是我们团契的活动室,大部分家具都是我们聋人自己动手装的。不只是这样,教会里要是哪家弟兄姊妹要搞装修,我们聋人们也会主动过去帮忙,这也是很好的侍奉。
福音时报:近年来聋人服侍圈子兴起了一个名为“coda教育”的名词,即通过注重聋人的基督化家庭的建造让聋人的听人子女能够建立起基督信仰,进而成为更多聋人与听人之间的桥梁。您可否结合您的接触经历,谈谈对于聋人子女的认识及其在聋人家庭建造的一些看法。
王圣君教士:我们团契里的聋人肢体大多以中年人居多,子女跟他们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保持相对独立的,各有各的生活,跟随着父母一起来教会礼拜的确实不多,有时候我们去家里探望的时候能见到他们。整体来看,他们对父母信仰的态度相对比较中立。日子久了,有些子女也跟我们同工熟悉了不少,有时候一些听人子女也会来教会与我交流。
早些年他们中有些对基督教不是太了解,所以来反映的内容大多是从自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和在教会表现的差异,怀疑自己父母的信仰“到底是真信还是假信”,甚至对基督信仰产生一些误解。我一般都会先给他们一些安慰解释,引导他们客观的心态看待自己的父母和信仰,跟他们解释基督徒的生命是一个成长更新的过程,不是马上就能看见实质改变的节点,开导鼓励他们可以试着接纳他们现阶段还软弱不完美的样子。后来随着越来越多聋人在家里展现出生命的改变,他们也渐渐对基督信仰有了不少改观。
这些年总有一些子女找到我,向我见证他们父母这些年生命发生的改变,比如之前总是在家发脾气的现在温柔了,性格孤僻的现在也变得积极了,性格悖逆的也慢慢变得顺服了……大家都在说“信主就是好啊!”此外还有好些孩子对我们这些同工的侍奉感到感动,觉得我们这些跟聋人非亲非故的人都愿意自发学手语去关怀侍奉,他们作为子女都自愧不如,这也让他们对教会产生了许多好感。
在我看来,coda这种培养子女的模式前提是要建立在聋人父母信仰生命非常成熟的基础之上,但从我们目前的现实来看还是有不少距离,但我觉得这是一定会有盼望的道路。只要聋人能不断在真理里扎根长进,子女必然也会逐渐通过这个窗口,从接触福音到认识福音,再到最后真正走进信仰之中,进而让神能兴起来更多聋人子女愿意走进侍奉聋人的队伍里,我觉得这虽然是个过程,但这一定会成就。
福音时报:现在国内教会做聋人服侍的教会还是比较少,您觉得有必要让更多教会都来加入到残障群体的关怀中吗?
王圣君教士:我认为没有必要去刻意强求所有教会都去开展残障关怀事工,这是需要圣灵很多工作与人的甘心顺服才能成就的事情。在我心里,我不想把他上升到义务层面,让服侍残障群体变成一种教条或者夸耀。反而我觉得如果个人或教会能够关注到身边的残障群体,投身到残障服侍,这恰恰是神所赐下的“专属的”特殊恩典。说明神在万人之中进一步拣选了我们,开了我们的眼睛和心窍,让我们承接领受关怀特殊群体的使命,把基督的救恩传递给他们,让他们也能同享福音的好处,这对于我这个侍奉者而言是一个非常荣幸的事情。
这么多年下来,我越是深入残障服侍,就越能对马太福音25章里主耶稣“做在我兄弟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这句教导有切身感触,当然这个“最小的”肯定不仅仅只是残障群体,还有许多身体及灵魂层面深陷软弱贫乏的人,还有从没有听过福音的未得之民,我只希望神能拣选使用更多祂的工人,走近更多群体之中,把耶稣基督的救恩真正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