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是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一座人口仅6万多的小城市。然而这座古城却在德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是文化中心,更诞生了一个共和国。
魏玛的历史从公元十世纪开始,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1547年这里成为萨克森-魏玛公国的首府。到了18世纪时,德国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史称“狂飙突进”。而魏玛成为这场运动的中心。
在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影响下,德国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发动了一场文学革命,他们以“摆脱封建束缚、解放个性和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的新时代的要求。”并反对当时德国的封建专制,寻求个人的自由。他们以文学为载体,促进了德国思想的解放。
狂飙突进运动以歌德与赫尔德在斯塔拉斯堡会面为开端,而在1775年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邀请歌德来此担任大臣,次年歌德推荐挚友赫尔德来到魏玛圣彼得-圣保罗教堂担任牧师,此后文学家席勒也来到此地,从而让魏玛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中心。
歌德、席勒等文学大师在魏玛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最伟大的巨著《浮士德》就是在此写作的。而席勒则在此完成了剧本《威廉·退尔》,以这位瑞士民族英雄的事迹,鼓舞德国人反抗暴政。
作为神学家与文学家的赫尔德在魏玛担任教会负责人期间,除了促进当地教会与教育发展外,以其深刻的文学理论为狂飙突进运动提供了思想支持,在他影响下这场运动推向了顶峰,也让魏玛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之都。此外,著名巴赫、李斯特等著名音乐家也在魏玛留下了其足迹,称其为德国精神首都一点也不为过。
到了一战结束后,魏玛再度成为德国的中心。由于协约国的进攻加上德国内部爆发革命,导致德意志帝国战败。包括皇帝威廉二世在内的许多贵族纷纷退位。为了组建新的国家,1919年德国国民议会议员齐集魏玛,在此制定了《魏玛宪法》,而新建的国家则被称为“魏玛共和国”。
可由于严苛的战争赔款,激起了德国极端民族主义以及德国内部各方势力矛盾重重,魏玛共和国一直处于危机四伏中。而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进一步重创了德国经济。于是希特勒以及纳粹党借机取得了政权,也宣告了这个共和国的灭亡。
魏玛作为曾经的文化名城,城内历史遗迹众多。像赫尔德牧会的圣彼得-圣保罗教堂、歌德故居、包豪斯大学、德国皇家剧院、歌德与席勒雕像等等都是这座小城著名的景点,向游人述说着狂飙突进时期,魏玛的辉煌历史。
延伸阅读:《魏玛共和国》
权力向希特勒的转移是否可以被避免?魏玛共和国是否可以被拯救?它是否因其内在的必然性而注定失败?人们至今仍在激烈地争论这些问题。《魏玛共和国》生动地描述了1918-1933年德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层面,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笔调给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答案。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