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管教》作者杜布森博士离世归主,他的思想如何影响中国读者?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8-22 09:42:23
分享与播放
詹姆斯·杜布森博士

当我听到詹姆斯·杜布森博士(James C. Dobson)于8月21日离世的消息时,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虽然他在大洋彼岸,我从未与他谋面,但在阅读他的书籍时,我常常感觉到那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导。他并不只是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倡导者,也是一个用圣经信仰关怀人灵魂的长者。多年来,他的文字和声音陪伴我思考家庭、亲子、信仰的问题,也帮助我在为人父母、为人儿女的双重身份中找到方向。

在中国,家庭观念一向深厚,亲情和代际关系是社会的核心,但现实中,我们又常常在教育、婚姻、亲子关系中遭遇撕裂与困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第一次拿起了《培育男孩》和《培育女孩》这两本书。那时候,我正为孩子的成长感到焦虑,不知道该如何在“严格”和“自由”之间找到平衡。杜布森博士的文字,让我仿佛听见了一位智者的声音。他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既深植于圣经价值,又能回应现实处境的建议。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在《培育男孩》里提醒父母:男孩需要尊重、挑战和引导。他们天生的精力和冒险精神,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牧养,就可能走向叛逆甚至破坏。杜布森博士并不是站在父母的对立面去指责,而是耐心解释为什么男孩会有如此强烈的行为模式,父母又该如何成为他们的榜样和领路人。读完之后,我第一次意识到,教育不是一场控制,而是一场同走的旅程。

而在《培育女孩》中,他特别强调了女孩的情感世界和自我认同。他指出,父亲在女儿生命中的角色至关重要,父爱能够塑造一个女孩的安全感与价值感。这让我深深反思:在中国文化里,父亲常常被描绘成严厉和疏远的一方,而母亲承担主要的情感交流。但杜布森博士让我看到,父亲并不是局外人,他的温柔与责任,同样能影响孩子一生。正是因为这样的提醒,我开始主动调整自己与孩子的关系,用更多的时间、关注和肯定来陪伴他们。

这些年来,每当我在育儿上陷入焦虑时,我都会翻回这些书中的段落。它们就像一盏灯,在我心中反复点亮。杜布森博士让我明白,做父母并不是要完美,而是要真实;不是要掌控一切,而是要依靠上帝,把孩子看作是托付给我们的珍贵生命。

著作对中国读者的影响

在中国,教育长期以来都带着功利化和应试化的烙印。很多父母焦虑孩子的成绩,远胜过他们的品格、信仰和情感健康。尤其在独生子女政策持续数十年后,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更是集中而沉重。孩子既承载着全家未来的希望,又在无形中成为父母未完成梦想的延伸。

像《勇于管教》《培育男孩》《培育女孩》《预备青春期》的引入,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显得格外珍贵。它们让中国的父母第一次从信仰与心理学结合的视角,重新审视孩子的独特性与成长规律。

1.对父母角色的再认识

很多父母读完书后才意识到,教育孩子不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同样需要深度参与。特别是在《培育女孩》中,父亲对女儿的陪伴与肯定,被视为塑造她人生观与自信心的关键。这一观念在中国家庭中产生了震动,促使不少父亲走出“缺席”的状态,重新进入到亲子关系的中心。

2.帮助父母理解性别差异

中国的教育模式往往强调一刀切的标准,却忽视了男女孩在心理发展上的差别。杜布森博士通过大量案例与研究,解释了男孩为什么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女孩为什么更容易受到自我价值困惑的困扰。这些解释,帮助父母少了一些指责,多了一些理解。

3.从品格出发的教育理念

在追逐成绩的社会氛围里,杜布森博士却提醒父母,孩子最重要的不是考上哪所学校,而是拥有健全的人格、对上帝的信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这种“逆文化”的声音,正好击中了许多中国基督徒家庭内心的渴望。因为他们知道,分数不会拯救孩子的一生,但品格和信仰会。

4.对社会的潜在影响

在一些教会和家庭教育团体中,《预备青春期》《培育男孩》《培育女孩》被作为亲子学习的教材。父母们聚在一起,读书、讨论、分享自己的挣扎。这些书籍不只是改变个人的教养方式,更慢慢推动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尊重差异、注重陪伴、以信仰为根基。这无形中,正在影响着中国的教育文化。

杜布森的生命与遗产

詹姆斯·杜布森博士1936年出生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什里夫波特,出身于一个牧师世家。他没有走上讲台,而是选择了心理学的道路,并在南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成为洛杉矶儿童医院的小儿心理学教授。1960年代,他开始关注家庭与教养问题,并在1970年出版了第一本书《勇于管教》,呼吁父母在爱中建立权威。

1977年,他创立了“关注家庭”(Focus on the Family),这成为全球最大的基督教家庭事工之一。其广播节目一度覆盖4000多个电台,被翻译成27种语言,传到160多个国家,成为无数家庭的帮助与祝福。此后,他又成立了“家庭研究委员会”,并先后为里根、小布什、特朗普等美国总统提供家庭政策和青少年事务的咨询。

作为作家,他一生写下了70多本书,《让孩子自信过一生》《培育男孩》《培育女孩》《当上帝不合理时》等成为畅销经典,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成为全球基督徒家庭的案头书。作为广播人,他入选美国广播名人堂,留下超过40年的声音资料。作为信仰见证人,他始终坚持圣经关于家庭、婚姻、生命的真理,纵然在文化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也没有退缩。

他的遗产,不仅在于宏大的事工和机构,更在于他改变了一代又一代父母的眼光。正如他常常提醒的:“如果你失去了家庭,你就失去了社会的根基。”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对我个人来说,他的文字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督促。他让我明白,父母不是在孤军奋战,而是走在一条信仰与爱的道路上。他提醒我,不要忽视自己的家庭,不要因忙碌而忘记与孩子祷告、谈心。他的离世让我感到惋惜,但也让我意识到,他的声音其实并未消失——它通过他的书籍、广播和理念,继续在世界各地的家庭中回响。

对中国的读者而言,他留下的遗产,是一种替代性的教育想象。在传统与现代、功利与信仰的张力中,杜布森提供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他没有给出所谓的万能公式,但他给出了原则:家庭是上帝所设立的根基,父母的使命不仅是抚养孩子长大,更是帮助他们认识真理、成为独立的生命。

杜布森的去世提醒我们,人生有限,但忠心的见证可以超越时间。他所坚持的,是一个最基本却常被忽略的事实:家庭是社会的基石,而父母的责任是神圣的呼召。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会因着他的著作而得到鼓励,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因此受益。或许有一天,当我们的社会谈到教育时,不再只是成绩与升学,而是更多谈到爱、责任与信仰。那将是对杜布森博士最好的纪念。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