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教会礼堂门前常摆放或张贴《主日礼拜聚会守则》,其中规劝:不要迟到早退,不要随意进出,不要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不带零食小吃,不拉家常闲谈,听道不要说长道短,不要打盹瞌睡,不穿奇装异服、短裙拖鞋,不随地吐痰、乱扔果壳......
之所以出现成文规则正说明以上行为曾经甚至现在都“蔚为大观”。不少信徒、牧者甚至非信徒或多或少有一些模糊印象,进入天主教堂、清真寺会小心翼翼,空气中都好似弥漫着神圣感,让人不自觉就约束自己的言行。但是,对待基督教堂普遍会更随意。你不需要刻意降低嗓音,不需要考虑穿短裙短裤是不是足够恰当。
诚然,这些差别也显示出,相比其他宗教,基督教福音的普世与包容,耶稣基督的爱不看外表、接纳罪人不限制条件。但是,上帝的本性不仅有爱,也有公义与圣洁。以上行为、心理和现象的背后是人们对主日礼拜和基督教圣殿敬畏感的缺失——但信徒自己都不敬畏圣殿,不尊重主日崇拜,何谈其他人?
笔者走访途中发现,一些从神学院毕业回到基层教会牧养的传道人,希望能在本教会恢复一些宗派传统,尤其是崇拜礼仪,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认识到此举有助于改善信徒的敬拜姿态,恢复主日礼拜的崇拜感和神圣感。
在华中一家县中心教堂牧会的T牧师也有此看见。2020年他成功在本教会改良崇拜程序,令礼拜氛围大大改善,也得到当地见证,将陆续在全县其他教会试行。近日,T牧师就该主题向笔者分享了他的牧会思考和实践经验。
一,亟待改善的崇拜秩序和程序无序的历史成因
“缺乏崇拜的神圣性”,这是T牧师观察许多教会礼拜后直接的个人感受。相比敬拜上帝,信徒更像是来消费一场表演,要从赞美和证道里得到情绪的宣泄和心情上的安慰。也因此,他们在主日礼拜中不负有任何责任,于是窃窃私语、打瞌睡和电话声交替上演。
对于任何信仰来说,没有仪式的宗教活动都有可能带来一种对神明的亵渎。仪式,作为一种外在形式,能够对信众带来无言的提醒。主日崇拜各个仪式有其神学表征和神人交流的意用,当今许多基层教会无序、“各自为政”的崇拜程序无法对信徒起到应有的教化作用,也无法有效塑造肃静与神圣的崇拜氛围。
T牧师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现状有其历史原因。近代基督教重新传入中国,许多新教教派的传教会即差会在中国建立教堂,牧养信徒,其礼拜仪式依照各自宗派传统。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基督教实行自治、自养、自传,逐渐进入后宗派时代。不久进入特殊历史时期,教会无法进行公共崇拜,最多举行家庭聚会,此时讲求仪式更不可能。80年代恢复礼拜时,具有宗派特色的崇拜仪式已经消失殆尽,在农村地区涌现出来许多自发新生教会,它们按照各个地方新形成的程序,或者能稍微想起来的一点传统,自行决定礼拜仪式。这批教会的负责人中,许多人只因热心为主、愿意奉献、能做些许证道分享而成为决定教会事务的领袖,没有接受必要的神学培训,对主日崇拜缺乏系统充分的认识。最终各地主日崇拜程序呈现多样、杂乱的特征。
与此同时,T牧师注意到,许多信徒甚至领袖对圣礼存在一种刻板的误解。他们简单地将天主教定为礼仪教会,而新教是圣道教会。他们认为,新教教堂要注重讲道,在某些地方比如河南、安徽,一场崇拜中讲道必须超过一个小时——好的礼拜就是要突出证道的重要性,弱化礼仪。
对此,T牧师希望信徒能明白,圣道和圣礼都是上帝向人启示的方式,礼仪是圣道的外延,一个信徒要借助听,一个要借助看。
并且,礼拜应当是信徒向上帝敬奉的一场献祭礼。旧约注重献祭礼,要献上牛、羊、鸽子,新约时代,耶稣基督代替世人献上自己为赎罪祭,从此我们不需要再献上肉体的祭物,而要以心灵诚实为祭。耶稣并非破坏了礼仪,而是完成了礼仪。总之,当今教会应当从圣经出发正确看待礼仪,而非简单将其等同于“形式主义”,或在“因信称义”之外加诸条件的异教毒瘤。
二,传统上教会崇拜礼仪的四大基本板块
各地主日内容基本包括:敬拜赞美、祷告、诗班献诗、证道、家事报告、祝福。T牧师介绍,具体程序可以有所差别,但按照教会传统,一般要设有四个基本板块,“不管再怎么简化,这四个部分都必不可少。”
(一)进殿礼,又称宣召礼。预备信徒心灵,将信徒引到上帝面前。
T牧师认为,当一个人进入圣殿,瞻仰上帝,最重要的是先认清自己罪人的身份,进入教堂的第一反应应当是悔改,寻求上帝的赦免。在这个部分,主礼人要宣读劝罪文、认罪文、解罪文、主祷文,提醒众人耶稣基督是人类唯一的救赎。
主礼人所念仪文皆有固定文本,他不是一场仪式的串讲人,乃是向会众宣读来自上帝的话语。固定礼文也是为弱化主礼人的个人角色,强调他只是上帝启示的通道,从而实现凸显上帝荣耀,而非荣耀个人。
就宣召礼来说,T牧师观察到,许多教会将认罪这个核心简化甚至完全略去,以一首不明所以的诗歌代替。在本堂新建立的主日程序中,T牧师在进殿圣诗、问安礼之后,安排众立,宣召“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师尊,就是基督。”会众同唱《三一颂》。随后主礼人宣告:各位弟兄姊妹,神是圣洁的,我们都是罪人。让我们一起向那位鉴察万事的主认罪!接着会众同诵认罪文,主礼人再代祷,会众回应“阿们!感谢上帝!”最后同唱《荣耀颂》。
(二)圣道礼。这是主日崇拜的核心,应当占据主要时长。
值得提醒的是,主日证道的内容是为宣讲耶稣基督的圣工,应当围绕基督的创造、道成肉身、布道、医病、十架受难、复活升天、末世再来的事迹与话语展开,这与日常聚会的真道学习功能不同。由此,T牧师指出,全国基督教两会推出的三代经课可以作为教会崇拜证道的依据。
他提醒,不少信徒甚至传道人会武断地认为,三代经课一类都属于天主教的传统,新教使用经课实为信仰上的倒退。但实际上三代经课乃是大公教会传统,罗马教会使用,改教时期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也都使用,现在天主教、路德宗、长老会、圣公会等都可以使用经课传统。
三代经课是教会崇拜和日常灵修中使用的系统读经集,按照教会年历编排每日经文,以福音书为核心,配套旧约经文、新约经文、和作为会众回应和默想的诗篇经文,三年为一循环。第一年即甲年围绕马太福音展开,乙年研读马可福音,丙年研读路加福音,每一年都通读约翰福音。
按照这个系统,每个主日崇拜的证道经文都是固定的,也都是信徒可以提前知道的,信徒可以预先默想。T牧师认为,这可以改善现在许多教会传道人以“个人感动”为依据随意准备主日讲章的现象。根据三代经课预备证道,其主题一定围绕耶稣基督的救赎展开,不能东拉西扯,同时讲道人必须提前研读主题经文,命题作文总比个人随笔要花更多心思。如此主日讲台的质量一定会提高。
此外,教会统一使用三代讲课,有利于全教会在祈祷和讲道上实现同步,在主日礼拜中,各地信徒连于一体,在同样的时间被同样的经文所感,同时仰望上帝,实现跨越空间的合一。
宣读信经也应当作为圣道礼的一部分。T牧师指出,在公共崇拜中一定要宣读使徒信经或尼西亚信经。信经随着辨清异端邪说产生,宣读信经是宣告本教会信仰属于大公教会的一部分,说明我们连与大公教会的身体。
(三)圣餐礼。
按照记载,耶稣在犹太教安息日前一天受难,第三天复活,复活日后来被定为主日,每周主日就是一次复活节,是为纪念耶稣基督的受难与复活。
初期教会在圣道宣讲之后有圣餐礼及爱宴,每周举行圣餐礼是教会传统,在浓缩性的仪式中纪念耶稣的受死、复活,默想救赎恩典。直到改教时期,部分教派将主日礼拜与圣餐礼分开。中国教会沿袭此传统,定为每月一次圣餐礼。
T牧师解释,有此变化的另一个原因或许在于,唯有牧师或被牧师授权的长老才能举行圣餐礼,而恢复聚会后教会圣职人员缺乏,无法实现每周举行圣餐礼,久而久之每月才举行一次圣餐礼就成了教会传统。
设计这部分仪式时,T牧师思想保罗论圣餐所说,“无论什么人若用不合适的态度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得罪主的身体、主的血了。所以人应当省察自己,然后才吃这饼,喝这杯。”(哥林多前书11章27-28节)在领受杯、饼之前增加“恭读十架”程序,主礼人每读一条诫命,众人回应祷告,“主啊,求你怜悯我们,感动我们的心,使我们能够守这诫命。”
(四)差遣礼,差遣是崇拜的延续。
T牧师指出,要藉着差遣礼,把公共崇拜的圣道内涵延伸到信徒的每日生活中去。透过每个听道人在这个世界的言语行为,把真理活出来。
“祝福一定要在差遣之后。”他指出,“上帝同在的祝福要在我们领受呼召之后,当你执行神的差遣,完成神的托付的时候,你会看到上帝是与我们同在的上帝。”
T牧师所在教会的差遣礼文中,牧师如此宣告:“我们在这里的崇拜即将结束,你们务要过圣洁的生活……在处处显出怜悯恩慈……要扶助软弱的,救拔失丧的……行事为人要正直公平……要坚守信约,持定永生……愿你的见证与服事印证主国度的临在!”会众回应:“我在这里,请差遣我!阿们!”
三,一场立足本教会的实践经验
“安静多了。”这是按照教会传统整理推行新的礼拜仪式之后,T牧师对当前主日礼拜的最大感受。简单四个字概括了许多教会想要达到的效果——“主在圣殿中,肃静,应当肃静。”
改变旧有礼拜程序不是一件小事,计划初提,有人担心信徒无法接受,“这么多五花八门的方式,大家懒散惯了,怎么可能打破这个习惯。”T牧师的经验是,传道人特别是刚刚毕业的神学生,若有志从崇拜礼仪入手改变教会礼拜氛围,要首先得到领袖的支持,如果领袖没有这个看见,则不如先放在祷告等候中。
在得到主任牧师的默许后,T牧师迎来一个绝佳时机。2020年疫情暂缓,教会在停止聚会一段时间后重新开放。他抓住这个重启的时间点,从第一场礼拜开始,直接启用新的程序单。
此前他需要完成所有预备工作:设计程序只是第一步,有了程序,谁来执行程序才是关键,比如要寻找合适的主礼人、告知执礼方式等,这些都是旧有仪式中不存在的角色。同时在诗班开展教会礼仪讲座,向同工解释,以便更好合作推行。
“当你做好了,坚持下来了,信徒心里自然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他们会发现,以前就像打游击的,现在是正规军了。大家都能感受到自己在崇拜中。”T牧师说,近几年下来,能明显发现,“主日交头接耳说话的人少了。”
整理教会礼仪之所以能改善崇拜氛围,T牧师认为,这是因为礼仪是信徒敬拜态度的外在表现,“我们不是凭借教会礼仪得救,绝对不是,但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过敬虔生活。用看得见的礼仪,来见证看不见的敬虔。”同时,当你对上帝的态度是敬畏和恭敬,你对人也自然而然也会尊重。这种敬虔之心,会延续到生活中。于是不仅主日崇拜氛围改变,信徒之间的关系也在彼此谦卑尊重间变得愈加和睦。
得到见证后,该县其他教会开始向T牧师学习。在帮助弟兄教会整理崇拜仪式时,他发现难点不在于设计程序,程序只是框架,难点在于许多基层传道人,甚至一些接受过系统神学教育的神学生,难以适应这种以三代经课为核心的礼仪体系。他们没有能力围绕三代经课的经文预备证道,无法选择适配的宣召经文和其他礼文等等。
但无论如何,T牧师认为,这些都可以慢慢改变,能力也可以逐渐提升,重要的是教会领袖要重视崇拜程序,让主日礼拜的仪式确实体现出教会的独一、普世、圣洁、使徒性,如此也一定是对教会牧养和敬虔的一大助力。
编者按:对主日崇拜仪式的关注在近几年成为中外教会的一个趋势。著名福音派媒体网站《今日基督教》2022年的一篇文章中讲述,许多低派背景的年轻福音派信徒甚至会基于崇拜仪式更换教会乃至宗派。根据 2018 年一项巴纳调查,千禧世代的基督徒相比其他年代的信徒,更容易对礼仪产生好奇,并从非仪式型教会改至仪式型教会。
改教时期因看到旧教仪式的僵硬与灵性死亡,希望突破形式主义,追求个人与上帝之间真实活泼的属灵关系,因而纠正旧教对圣礼的过度强调。但在当今时代,相比老派、死气沉沉的印象,连接属灵前辈灵性遗产的主日崇拜礼仪,似乎也在满足信徒对灵性复兴的需要。在不断重复的仪式当中,信徒体会将自己完全俯伏、交托上帝,让灵魂得到神圣的冲刷,沉浸在上帝临在的属灵感受中,经历到极大无比的宗教喜悦。
一些城市教会早几年甚至十几年已经开始关注崇拜仪式,形成了适合本教会的一套礼拜程序,虽然信徒并不都完全明白仪式含义,也存在死板僵硬的崇拜氛围——仪式并不能保障礼拜的崇高感与神圣感——但在一遍遍的仪式礼文重复中,在一遍遍众立的启应经文,和一遍遍“这是上主的话,感谢上主”的回应中,信徒还是能经历到思想情感上的圣化。
而与文中T牧师所关注的教会情况类似,很多县、乡镇、农村等偏基层的教会似乎更需要从规范的崇拜仪式中得到属灵喂养。笔者也确实曾走访两个基层教会,皆因负责人重建礼拜秩序而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属灵复兴。加上四十年之久的神学人才培养,更大范围内的基层教会已经拥有了一群可以设计和执行规范礼拜程序的圣职人员,这使恢复基层教会崇拜秩序成为可能。
伏尔泰说,要想消灭基督教,先取消主日礼拜。反过来讲,想迎来教会复兴,请先做好主日崇拜。当然,仪式不是救恩的条件,好的仪式也绝不等同于灵性复兴,与传统不一致的简单的崇拜程序下也有充满生命力的教会。但由以上例子来看,对于基层教会来说,建立良好的崇拜礼仪或可作为一个不错的尝试。
总之,希望在更广大的教会中,信徒都可以树立正确的礼拜观,让崇拜的主角归于上帝,也将崇拜的荣耀归还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