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中国札记》是一本了解利玛窦生平见证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经典书籍。而这本书的形成,则是一位叫金尼阁的耶稣会士,根据利玛窦的日记、资料整理而成的。
金尼阁于1577年出生在佛兰德斯的杜埃,这里后来成为法国的版图,因此不少著作称他为法国神父。可实际上,金尼阁在当时出版的书籍上,都将自己视为比利时人。
1594年,金尼阁加入耶稣会,并于1610年来到了中国。次年初他抵达南京,开始了在华宣教生涯。金尼阁如同利玛窦一样,喜爱中国传统文化,采取了天主教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路线。他主张在弥撒中采用中文,大力支持使用本土神职人员,此外他更是力倡将《圣经》翻译成中文。这些建议在他1615年回罗马述职时,获得了教宗保禄五世的认可。
金尼阁在回欧洲期间,把利玛窦在华的回忆录、书信等等资料整理出来,并将其翻译成拉丁文,加工润色后出版了《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书籍出版后,立刻在欧洲引起了轰动,人们得以深入地了解繁华的东方帝国,同时也激发了不少耶稣会士的来华热情。此外,金尼阁常常穿着中国服装向欧洲人介绍中国文化,极大提高了中国在西方的声誉。
1618年,金尼阁带着20名传教士从里斯本启程前往中国,其中包括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等等我们熟悉的名字。他们在来华后,积极推动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的科技发展。
第二次来华后,金尼阁前往南昌、开封、山西等地,在当地负责教务。1625年,在著名学者王徵的邀请下,前往陕西泾阳为其一家施洗。此后就在西安宣教。1926年,金尼阁在西安建立了教堂,成为西安开教之始。这座教堂就是如今的北堂(糖坊街教堂)。
在西安期间,金尼阁与王徵合作,一同编写了《西儒耳目资》一书。此为中国最早的罗马字注音的语言类书籍,有助于人们学习中文。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对此书评价很高:“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而我们现在学习的汉语拼音,其源头就在金尼阁与王徵的这本著作。
金尼阁在西安期间还编写出版了《推历年瞻礼法》、《况义》两本书籍以及翻译了《中国五经》一书。可以说在西安的两年岁月里,是金尼阁在华笔耕最为活跃的时期,其重要著作几乎都完成于此间。
金尼阁在西安期间,还见证了一件传奇,那就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出土。金尼阁有幸成为最早看到景教碑的人之一。他对石碑进行了深入研究,考订了李之藻的注释,并将碑文译成拉丁文,这是景教碑的第一个西方文字译本。他的译本由罗雅谷带回欧洲,从而让景教碑声名鹊起。
1627年,金尼阁回到杭州,西安教务由汤若望主持。他在杭州期间,撰写了《中国史编年》一书,为西方最早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1929年著名汉学家金尼阁在杭州安息,走完了其传奇一生。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