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今天的讨论之前,我们必须先厘清一个关键概念:什么是“属灵权柄”?
在圣经中,属灵权柄是一种源于神、服务他人的责任与呼召。例如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提到:“主赐给我们权柄,是要造就你们,并不是要败坏你们。”(林后10:8)可见,真正的属灵权柄,不是为了压制,而是为了建造;不是为了强化自身地位,而是为了帮助信徒在真道上成长。耶稣也教导门徒:“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可10:43)所以,权柄的核心不是权势,而是服事。
教会若真按圣经所示去建立,应当是一个彼此服事、彼此成全的共同体。牧者、领袖拥有的属灵权柄,既不是一种统治权,也不是一种绝对的话语权,而是一个代祷者、教导者、榜样者的身份。他们的“领导”是基于牺牲与爱,而非基于“我比你懂”或“你必须听我的”。
然而,在现实的教会生活中,属灵权柄却常常被曲解、被滥用。当一个群体忘记了权柄的来源与目的,将神设立的权柄等同于不能质疑的领袖,将顺服神简化为绝对听从,那么,这种原本应当带来祝福的属灵秩序,就可能悄然蜕变成一种属灵控制的系统。
基于这个理解框架下,我们才得以进入本文要探讨的主题:教会关系中的隐形权力。
在教会这个属灵共同体中,我们常听到“要学会立界线”,似乎只要清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底线,就能避免关系中的操控、压迫和伤害。但在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容易。
为什么?因为在某些教会文化中,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沟通技巧”,而是权力结构。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良性沟通和相处预设了两个前提:一是彼此是平等的;二是双方愿意倾听与自我反省。但在某些教会中,尤其是权力结构失衡的环境下,这两个前提往往无法成立。
以下是来自几个信徒的真实心声:
“担任同工多年,因自己健康问题想暂停服事时,牧者却说我‘不可给撒旦留地步’,我一设界线,就被视为背叛教会。”
“在小组中,我常被过度关心,试图保护私人空间却被贴‘灵命软弱’的标签。”
“我拒绝牧者周末聚会的邀请,因为要陪伴家人,之后却发现我被排除在群体外。”
这些经历背后,反映的不是沟通失败,而是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在这样的体制下,设立界线不仅无效,反而可能成为被边缘化的开始。
法国哲学家、权力理论奠基人之一的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曾指出:真正稳固而深层的权力,并不是透过暴力命令来维系的,而是透过日常语言、文化规范和自我审查机制悄然运作。这种权力不需要高声命令你做什么,而是让“主动地”顺服、不敢质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有错。
而教会——这个本应是充满恩典、自由与彼此建造的群体——在某些情境中,却可能不自觉地落入了这种福柯式的“规训权力”陷阱。
你不是不想说,只是早已知道“说了也不会被听见,甚至还会被定罪”。于是你开始沉默、自我压抑,甚至合理化自己的不安与不满:是不是我真的不够属灵?是不是我太自我中心?是不是我不够顺服?
这种自我怀疑,其实正是权力最深层的成功:它不再依赖控制你的行为,而是控制你的思想与自我定义。
以下是我对教会中的隐形权力的浅显认识与分析。
一、隐形权力如何运作?
1.权柄不可挑战的潜规则
在教会中,“顺服”是一个极具神学分量的词,它出现在圣经中,被视为基督徒生命成熟的表现,甚至被看作敬畏神、委身教会的重要标志。但问题在于,当“顺服”从一种属灵品格退化为一种制度维稳的手段,它所携带的敬虔意义就被掏空,转而成为压制个体声音、维护上位者权威的工具。
“这是牧者的决定,你要学会顺服”“不要凭血气,要顺服神所设立的权柄”“你里面有悖逆的心,要警醒。”这些话乍听之下充满属灵光环,仿佛带有对神的敬畏和对教会秩序的保护。但事实上,它们往往并不是在帮助信徒进入更深的真理,反而是在阻断对问题的思考与表达。它将属灵权柄绝对化、神圣化,使得牧者或领袖的判断自动等同于“神的声音”,从而让任何质疑都被轻易归类“悖逆”“属血气”或“不顺服神”。
这是一种极具欺骗性的逻辑转移。属灵权柄本应是为羊群服务的工具,是谦卑、舍己、代求与教导的责任担当。但在这种滥用之下,权柄成为了教会内部不容置疑的“封印”。而顺服,则不再是出于爱或信靠的自发回应,而是一种被塑造出来的情绪顺从——在质疑时感到羞耻,在拒绝时感到愧疚,在想离开时感到自己“得罪了神”。
这种环境久而久之,会使人逐渐丧失判断力与话语权。人们开始不敢表达真实的感受,不敢承认自己的不安与挣扎,因为在某些教会的那套属灵话语系统中,“不同意”就意味着“属灵出了问题”。而更深层的后果是——信仰的对象从神变成了教会,属灵的标志从诚实变成了服从。这种不出声的信仰,不再有成长的张力,只剩下持续内耗的服事、对自我怀疑的反刍,以及对领袖意见唯命是从的“属灵机器人”状态。
教会若不警醒,若将“顺服权柄”当作万能解方,就容易落入福柯所说的“规训权力”陷阱——不再依靠压迫来维持秩序,而是靠信徒自我驯化。信徒将属灵生活中的冲突、情绪、界限感全部归咎于自己“还不够顺服”,于是系统得以持续稳定,个体的属灵生命却在沉默中干枯。
2.潜意识中的尊卑逻辑
华人教会长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长幼有序”“尊敬长辈”“师道尊严”等文化逻辑,使得教会的权力架构往往高度阶层化。领袖的话语权被视为一种天然的“属灵高度”,不容质疑。当这套儒家价值观与神学语言交织,就形成了一套无形的压力系统:
“你这样对属灵长辈说话,是不敬重神的设立。”
“你怎么能批评牧者?这样会绊倒人。”
在诸如此类的语境中,任何对权力的提问、界限的设定,甚至是出于良知的提醒,都容易被视为“不谦卑”“悖逆”或“属灵不成熟”。这种文化与信仰混合的话语权,是最难对抗的——因为它不仅挑战了你的思想,还绑架了你的良心。
3.属灵伟大不等于沉默牺牲
十字架的道路的确是基督信仰的核心,但当“受苦”“舍己”被过度简化为“不要有自我”“凡事要承受”,它就从释放人的真理变成压迫人的工具。任何正当的休息、情绪表达、自我照顾,都可能被视为属灵退后,甚至是信仰不忠。个人需求被贬低为“不够属灵”,人性的脆弱被误解为“没有信心”,而健康的界限感则成了“爱心冷淡”的证据。久而久之,信徒们习惯了压抑、内耗、消声,却仍然要表面“在主里有喜乐”。
这不是十字架的道路,而是精神的自我消磨。
隐形的权力最危险之处,不在于它大声说话,而在于它让人“无法说话”。它不以命令为名,而是以关系、忠诚、顺服与信仰为语言,使人甘心自我约束,甚至以受压为荣。
辨识这样的权力运作,并不是为了破坏教会,而是为了保护教会的真实与圣洁。主耶稣从不强迫人顺服祂,而是用爱吸引人自由地回应;祂从不压制人性,而是恢复人的完整。真正的属灵成长,不是通过牺牲自己换来他人认可,而是在真理中站立,在爱中设立界限,在恩典中勇敢作声。
二、教会,不只是人际网络
教会从来不只是一个组织结构,也不只是由主日聚会、小组、服事名单织就的人际网络。它是一套情感系统——隐形而稳定的情绪流动机制。就像一个家族,彼此的牵连与牵制不依赖于明文规定,而存在于一种熟悉的默契中。你说一句话,空气就变了;你提出一个不同意见,某人的眼神便冷了几度;你突然沉默,群体开始焦虑。这些都是情感系统的运作方式。
在这种系统里,稳定性被视为美德,变化则常常被视为威胁。谁的行为或信念稍有“偏差”,整个系统就会动用显性或隐性的反应机制来拉回那个“出格者”。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出于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我们需要彼此稳定来维持整个系统的秩序感。于是,控制、沉默、暗示、期待,便成了一种彼此无声的约定。
一个试图表达真实困惑的人,往往很快发现自己变得“不合群”;一个试图设立健康界限的人,很快就被贴上“冷漠”“不顺服”的标签;甚至连一次请假的决定,也能激起某种集体的不安——因为这代表你试图打破原有的运行逻辑,而系统,不喜欢被打破。
最悲哀的不是这种系统运作本身,而是我们在其中活久了,竟会觉得一切理所当然。我们开始自动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说出“让大家不舒服”的话;开始把真实的疲惫、疑问、界限收进心里,以免成为那个“问题成员”。久而久之,信仰变得沉重,关系变得粘稠,灵性被“温暖”的控制慢慢耗尽。
教会若是一种情感系统,它便需要被温柔而真实地打破:有人需要勇敢说出沉默之下的痛;有人需要温柔指出合一背后的操控;有人需要率先活出一种不讨好、却仍选择爱的信仰姿态。
我们无法改变整个系统,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再被它格式化。选择说话、选择停下、选择离席,选择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爱与连结。教会,应当是情感流动的地方,但那情感,必须以真理为方向,以自由为边界。
三、应对之道
面对教会中隐形的属灵权力,许多信徒常陷入两难:说出口,怕被贴标签;沉默,又感到窒息。但界线的建立,并非为了制造冲突,而是为了重新辨清神与人的位置,重建健康的信仰空间。属灵的成长,不是“更能忍”,而是“更能认”。认清哪些是出于神的邀请,哪些是出于人的操控,才有可能走出困惑,进入真正的自由。
第一步:厘清权力与信仰的界线
当属灵语言被滥用,它便不再指向真理,而是成为操控的工具。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顺服、合一、委身,这些本是美善的属灵实践,何时被转化为压抑个体感受与质疑能力的手段?信仰之所以真实,是因为它允许人在神面前坦诚挣扎,而不是要求人对权力绝对沉默。认识这些界线,是走向成熟信仰的开始。
第二步:找到安全的支持群体
很多人在面对教会张力时,最大的痛苦是孤立感。他们担心说出来没有人理解,甚至会被“出卖”或“标记”。因此,寻找一个安全的属灵环境至关重要。也许是一个愿意倾听的辅导者,也许是一群彼此尊重的小组伙伴,在这些安全的空间中,人的声音才可能重新被听见,人的信仰才可能重新被整合。改变不需要从上而下开始,许多真正的更新,都是从这样的微小、真实的共鸣中悄悄发生的。
第三步:练习不自我怀疑
在一个强调顺服与牺牲的教会文化中,任何提出异议、表达需求的人,很容易陷入“是不是我太软弱”“是不是我灵命不好”的自我质疑。但事实上,不安并不等于错了,怀疑不代表失信。很多时候,我们的敏感与痛感,恰恰是内在良知对不健康结构的本能反应。关键不是压抑这些感受,而是学会识别:哪些是来自于爱与真理的提醒,哪些又只是系统想要你继续沉默的恐惧。
第四步:相信微小改变会累积影响力
当系统庞大而强固,个体看起来渺小无力。但真实的转变从来不是靠突然的颠覆,而是靠一小步一小步活出不一样的可能。当你拒绝被情绪操控,坚持合理的服事节奏;当你不再对“属灵话术”照单全收,而是诚实表达真实感受;当你为自己、也为他人争取喘息空间——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都会在他人心中点燃希望的火花。你所活出的健康,将成为另一个人敢于觉醒的起点。
面对教会中隐形的权力,我们不必敌对,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不为反抗而反抗,也不因害怕而沉默,而是以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守护信仰的初心。耶稣不以恐惧召聚人群,祂的同行是开放、诚实、带着真实的关系张力。希望我们在辨识权力的过程里,更深地认出恩典的轮廓,也更忠于那位从不以强制呼召人的主。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北京一名基督徒,现居日本。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