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与同工就幸福小组的问题进行简单的交流后,不禁思考当我们在从事福音事工的时候,到底以什么去吸引人。目前,因着疫情等原因,教会发展普遍较为迟缓,受洗信众大幅减少。在这种状况下,不少牧者开始寻找相应的对策,透过引进某些牧会理念及模式试图扭转此种局面。此类举动出发点是好的,至于实际的果效则要另当别论了。
我并不是要批判这种做法,而是想反思一个问题,即我们究竟以什么去吸引人。基督教信仰的独特性及吸引力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所做的是金银宝石的工程亦或只是草木禾秸的工程。这也不单指审判之日,也是从真实的影响力来说的。此工程是否坚固、牢靠也在于是否能经得起试炼,以及是否能不断地传承属灵的传统,持续地影响后来的人。
一、新模式的引进是由于传统教会逐渐失去吸引力
不少教会开始寻求新的牧养模式,引进各样的营会、小组、养育系统以及带有灵恩色彩的特会,根本原因乃在传统教会正在逐渐失去吸引力。环顾周边的教会,老龄化现象特别严重,很少能看到年轻人及新的面孔。教会对人的吸引力似乎完全敌不过这个花花世界。这种状况对地方教会来说影响是极大的。为了让陷于窘境中的教会“起死回生”,牧者们只得另辟蹊径,而方便有效的做法就是引进新的模式。这些模式在海外已经被验证为“有效的模式”。
这些新的模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能提供某种动力,供应人的需求,这一切是在传统教会得不到的。比如,有人在某个传统教会已经聚会多年,生命却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但那人只去参加了一次营会,生命就奇迹般地改变了。这便从根本上扭转了信徒们对新模式的看法,当他们看到新模式的确能带来改变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地引进并运用在自己的教会之中。
二、新模式的基本特质
新模式能较大程度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比如有些人选择归信基督,是想要从信仰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一个病人来到教会的时候,他期望透过信仰得到医治;当一个破产的人来到教会的时候,他是盼望借着信仰经历奇迹;当一个人因为家庭矛盾来到教会时,他是希望借着信仰改善他的家庭关系。但若这些人来到教会,却只是听到了一大堆跟他们实际的需求不相关的信息,而且信主多年后难处也并未得到任何缓解,那么他们对于能够供应他们的需求、能让他们经历奇迹的新事工自然是没有抵抗力的。多年前,一位在笔者看来可以做师傅的信徒去到带有异端性质的小教派聚会,问她原因的时候,她的一番话让我感到惊讶。她说,她在本教会聚会多年没有任何改变,在那边只去了一次就改变了。这一次的经历让她认定她的选择是绝对正确的,她也不想听任何跟此无关的理论。
新模式的特质便是更具吸引力。这些吸引力包括“灵恩的体验”“神秘的经验”“神医”“接地气的方式”“正面的言语”“成功的盼望”等。其中“灵恩的体验”是最基本的,比如经验到“内在的医治”,经验到“喜乐充满”,经验到“异梦异象”,经验到“神迹奇事”,经验到“方言预言”,经验到“触电般的感觉”等。这些经验都会让人“如获珍宝”,让人觉得这就是他们想要的信仰。另外“接地气的方式”“正面的言语”及“成功的盼望”等也很重要。因为这些特质非常适合年轻人的口味,他们普遍喜欢活泼的、互动的、正面的东西,尤其是“正面的言语”更能极大调动会众的热情,让聚会的氛围变得极其热烈。
三、传统教会如何看待新模式
那么,传统教会应如何看待这种新模式呢?我想无非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全盘接受,照搬硬套;第二种是全盘否定,竭力排斥;第三种是批判性地接受;第四种是发展出与本土教会的历史及处境一脉相承的理念及模式,是有别于海外引进之模式的新模式。
全盘接受是囫囵吞枣,因为海外引进的新模式中,有一部分是与传统教会的信仰立场不兼容的,夹杂着一些诸如成功神学等一味迎合人性的东西。面对新模式,也有人持全盘否定的立场,认为那些模式中的理念已经完全背离了正统的基督教信仰,他们面对新模式全力开火,将其批得体无完肤,却无法提出正面的应对措施。第三种批判性地接受,也就是先批判,后接受,在批判之后才有选择性地接受其中一部分。比如人们可以批判成功神学,却不一定要否定符合青年人的活泼的、互动的聚会模式;可以批判极端的灵恩主义,却不该否定圣灵的工作于整个的牧养事工及信徒灵命成长的重要作用。不过,如何批判性地接受,如何先批判后接受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很难操作的,因为这样一来,等于将原来的模式打碎了,然后捡起其中的几块碎片加以应用,很容易成为“拿来主义”。
对新模式进行反省、批判等都是重要的,会帮助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发展出一套符合我们教会历史及处境脉络的神学理念与牧养模式。我们先要回答“基督教用什么去吸引人”这个问题。有关基督教的独特性及吸引力的问题,贾玉铭、赵紫宸等老一辈的教会领袖无一例外地指向了“基督”并在基督里的“属灵经验”。赵紫宸批评当时的中国教会,他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基督徒普遍缺乏“直入的宗教经验”。在这方面他们的思想与保罗是接近的,因保罗也将基督教的独特性理解为“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且指出他在传福音上的服侍是借着“圣灵与大能的明证”,而不是“智慧委婉的言语”。
在属灵经验方面,传统教会往往是苍白无力的,而灵恩派却补足了这个空缺。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信徒们对注重灵恩的新模式趋之若鹜了。在这方面,杨牧谷曾经批判单单批评灵恩运动的反灵恩人士,因为他们只知道批判,却无法提出一套替代的模式。极端灵恩运动最大的问题有二,第一是“偏离圣经的基本要义及福音的中心要旨”,第二是“反智主义”。为此,我们必须在注重基本教义及理性的思考模式之基础上展开对圣灵位格的思考,展开对圣灵工作与两千年教会历史的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留意“灵修的模式”,力求为信徒们提供一种既注重圣经要义,又具有理性特质的灵修模式,以便让此种模式成为教会及基督徒个人最重要的内驱力之一。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