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灵性的团契,然而在地上,教会仍是以可见的形式出现,并且有发展与传承的内在要求。教会的普世性不仅体现在横向的跨度,更是彰显在纵向面向。
那么一个教会如何才能正常地发展及传承呢?人才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以中国的景教发展为例便可见一斑。景教从公元635年入华至845年随着武宗灭佛事件而在中原几乎销声匿迹。这跟景教内力不足直接相关,而其内力不足主要是因为没有将本土化落到实处。
具体来说,景教未曾大力培养中国本土的传道人,故此当灭佛事件发生时,景教也同受牵连伤了元气,再也无力回天了。可见当时景教仍未扎根,未能好好把握最有利的时机,栽培中国本土的人才,以致于当景教士被驱逐后,景教也便几乎被连根拔起了。
一、教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对于人才的培养,教会应当有个整全的计划,而不是抱持守株待兔的消极心态等待人才的出现。因为即便教会有了人才,这些人才也未必会被人发现,甚至未必被人欣赏,更未必会留下来。
教会若真正渴慕人才,那么就该主动向会众发出积极的信号,并按部就班地做好各种的预备工作。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将自己的教会塑造成一个能吸引人才并且能留住他们的地方。倘若我们什么都没有做,那我们凭什么认为这些人才会聚集到我们这里呢?
提及人才,有的教会领袖连想都不敢想,为什么?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认定,好人才绝不会到自己教会里来。在他们的心目中,人才只会去那些高大上的教会,而不可能选择那些穷乡僻壤的小教会。这种负面消极的心态不可取,因为即便是小教会也必然有自己的独特性,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诚意,为人才营造足够好的环境,他们也未必不会选择我们。
如果我们愿意积极面对人才的问题,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做呢?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还不是立刻行动,而是需要想清楚一个问题,即我们的教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我们才能有目的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付诸相应的努力。
我们的教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教会都有不同的传统与需求。故此,每个教会都当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来制定合宜的目标。在此,笔者就两类教会进行相应的讨论。
第一类便是城市教会,比如一线城市中的大教会。一般来说,这些教会都位于城市的重要地段,也有着较好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其信徒的构成中,有一一定比例的知识分子及企业家等。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教会最需要的应当是专业型的人才。一般来说,较具规模的城市教会,其分工不但明确而且细致。分工越细,就说明这个教会越注重精细化牧养,也就越需要与之匹配的专业型人才。
第二类是农村教会。这一类的教会目前仍占多数。一般来说,农村教会以中老年人为主,并且“老弱病残”仍是主体。在这样的教会中,知识分子及企业家等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青年人也是非常少的。
这一类教会就没有城市教会那样的规模了,分工也不是十分明确,做起事情来也相对毛糙。这类教会需要的不一定是专业型的人才,却是实干型及综合型的人才。通俗来说,就是他们所需要的是能够实实在在去做事并且在各个方面都能上手的人。倘若他们招了专业型的人才,那这人在这教会或许难以生根,因特长不对口。
二、照着各自需求物色好苗子,且循序渐进地栽培并送他们到相应神学院校深造
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教会便可以开始向着所拟定的目标作出具体的规划了。第一步便是物色好苗子。所谓的“好苗子”应当至少符合三个条件:有重生的生命,有端正的人品,有符合教会期待的才干特质。
物色好了苗子以后,便可以着重培养他们了。如果不是特殊情况的话,教会还是需要先让这些苗子接受一段时间的考察及考验,透过点点滴滴让人看清楚他们的真实光景,然后再根据他们的表现开会讨论是否推荐他们去神学院校深造。
至于推荐他们去神学院校深造这件事也需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是帮助他们规划好在神学院校深造期间应当着重在哪些方面强化训练。比如,可以告诉他们教会目前的需求以及对他们的期待如何,并希望他们在哪些方面突破,不断长进等。
第二是让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参与教会的侍奉工作。如果神学院与推荐他去学习的母会距离较近,建议神学生能定期回来参与教会的服侍;如果离得比较远,那么也可以请学校帮忙给这位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让他学以致用。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