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国内神学院校的招生工作并不尽人如意,在以往的招生中,报名的人数与预计招收的人数相比,前者至少是后者的好几倍。然而,这几年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报名人数寥寥无几,甚至与预计招收的人数相近。这样一来,考试也就成了过场,报名的人则基本照单全收。
这种情况对于报名的人倒是一件好事,只要愿意报名报考,基本上都能录取,只是对于神学院校的教学质量来说,肯定是一件坏事。由于没得选,招进来的考生程度参差不齐,对于老师来说,就很难教。
为什么报考的人数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发展?难道说,现阶段的地方性教会中已经没有报考神学的年轻人了吗?还是说,这些想要读神学的年轻人中,有不少已经不想报考国内的神学院校了呢?
也许,两方面的原因都能找到一些。无论如何,面对这样的光景,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因为如果我们的神学教育办不好,教会的人才建设计划就要受到重创了。如果我们的教会不能培养出一批建设天国事业的时代工人,那么我们的教会也将遇到更多的问题,难以应对新时代所出现的种种挑战。
一、神学教育应当有一盘棋的考量
招生难的问题有多重因素所导致,其中之一便是各地区缺乏统一的合理的规划。比如,在某些地区,一个省里面只有一所神学院,但本省的不少市县也举办了各类圣经培训班。
尽管这些培训班只是短期的,其神学教育的含金量也无法与正规的神学院相比,但至少在生源上分去了神学院的一杯羹。这个时候作为神学院会怎样反应,往往就决定了他的发展前景。
如果神学院对这种情况置之不理或加以限制,通过限制举办市县级别的短期培训班来增加自己的生源的话,恐怕这个问题得不到根源上的解决。很简单,因为神学院需要这些市县基督教两会及基层教会的支持,你不可能在限制了他们的事工后又指望他们来支持你。
也就是说,如果神学院要得到市县基督教两会及各地基层教会的支持,那么他就当尽力去支援且成全当地的圣经培训事工,而不是去限制他们。
但是,倘若神学院去支持了基层教会的事工,又如何解决自身的生源问题呢?既然一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市县基督教两会举办的短期圣经培训事工,那么报考神学院的人就相对少了。这个矛盾又该如何解决呢?
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便是,通盘考虑,实行一盘棋政策。换言之,神学院作为省里面唯一正规的,能颁发教会普遍认可之神学学历的教学单位,应当与市县基督教两会及一些城市教会的圣经培训班联合起来办学。
这不是说神学院能在市县基督教两会、甚至某些城市教会开设教学点,而是说神学院可以在暗中支持这些短期的圣经培训事工。
鼓励当地报名参加短期圣经培训事工的学生好好学习,并透过某些途径锁定他们中间的好苗子。一旦锁定便可以提前结束短期培训而晋升入神学院深造。
对于不适合在神学院深造的当地学生,也给与鼓励及支持,通过对他们的关怀、辅导以及提供必要的支持来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侍奉的教会及侍奉岗位。
总之,神学院一定要深入各地、深入基层,对于基层的基督教两会及教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尽力去成全他们,如此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与支持,才能在经济上、生源上得到彻底的解决。
二、神学院的课程设置一定要有层次感
除了一些规定的政治及通识类的课程外,笔者认为神学院的课程设置应当具备至少如下的目标。第一,神学院的课程应当以基础神学、释经讲道为基本课程。因为神学生回到教会后,他的第一身份是传道人,他的第一侍奉工作是查经讲道,这是基本功,必须要练扎实了。
第二,神学院的课程应当多一些实践类型的,比如跟小组牧养有关的,跟教牧辅导有关的,跟婚姻辅导有关的,跟临终关怀有关的,跟特殊群体,比如同性恋者,自闭症者有关的课程等。
这些课程十分重要,因为现在的传道人普遍都会面临上述的挑战,他回到教会后不是只要讲讲道就好了,还要参与到实际的牧养工作中去,要跟各种各样的人群打交道,要用各种方法牧养不同的人群。
这纵然需要在实践中慢慢领悟出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但倘若他们从一开始便能接触到这些领域,从一开始便能对这些具体的问题有所思考,岂不是更好,岂不是能让他们少走弯路吗?
第三,神学院的课程应当与国内顶级的宗教研究机构,知名的基督徒学者形成一种良性的对话机制,时常邀请他们来开展专题讲座,展现他们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使我们的神学教育往学术化的方向发展。
这是因为中国教会在学术领域的参与度实在太低了。我们如果察看市面上的那些有关基督教研究的著作,绝大多数都是非基督徒学者撰写的。
这说明中国教会因为长期受到圣俗二元主义及分离主义的影响而轻视知识,轻视笔耕,结果造成智识领域的空白。如今我们既然有机会接触到宗教研究的学术圈,为什么不抓住这个机会,尽力融入进去呢?
等到我们的神学院更具学术水准了,便可以与亚协等国际神学机构接轨。到了那个时候,自然就能吸引一批知识分子,留住他们。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