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会历史上,总会经历一些低谷,但上主往往会在这个时期,兴起一些仆人,发起属灵运动,以洗涤教会的渣滓,让其重新焕发活力。像中世纪的克吕尼修道运动,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发起的宗教改革,以及北美的两次大觉醒运动,都是典型的例证。
18世纪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加上海外殖民战争,使其逐渐成为日不落帝国。但是整个国家的教会却暮气沉沉,人们对于信仰缺乏兴趣,引起了不少属灵伟人以及有识之士的担忧。
虽然不少人发起运动力图扭转局势,但收效甚微。19世纪中期,牛津大学的神职教授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在英国圣公会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让不少信徒重拾信仰的火热。由于发起者基本来自牛津大学,因而史称“牛津运动”。
1833年6月,基布尔在牛津大学做了一场题为《举国叛教》的布道,揭开了牛津运动的序幕。此后,这场运动的领军人物纽曼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文章,后被收入书册派的文集《时论书册》(Tracts for the Times)。
不久,基布尔和皮尤兹又在其中加入了《神圣大公教会牧师丛册》,宣传回归教会初创时代的信仰和习俗,所谓的“册页派”就此形成。“册页派”认为宗教改革时,对于罗马天主教传统采取过于激进的态度,导致一些优良传统丧失殆尽,是造成教会萎靡不振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们宣扬英国圣公会需要重拾教会传统,奉行罗马天主教和福音派之间的中庸之道。希望借助彼此的取长补短,来促进教会发展,复兴信徒的灵命。
纽曼对英国宗教改革也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观点,即认为改革只是革除了原有教会中的一些缺陷和错误,而不是创立一个新的教会,所以,圣公会与改革宗、路德宗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的“根”仍然是早期大公教会。书册派的这一思想早在纽曼所写的第二篇书册中就得到了表达,纽曼说:“任何教会如果想标榜自己有新的起点,新的组织,想表明自己是新的,这没有意义。”
在当前教会中,知道牛津运动的人并不多,但这场运动却对当前教会有着参考价值。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教会重《圣经》,轻教会传统,认为那不过是“人的遗传”。然而教会传统乃是圣灵在不同时期对教会光照的产物,不少内容仍是有其价值的,不可视为错误。而且当前教会中随意解经问题泛滥,严重影响了教会发展与信徒成长,因此需要重拾教会传统,才能纠正这种风气。而牛津运动所展现的精神价值,正是在《圣经》与教会传统间取得平衡,以合乎中道的方式促进教会发展。
《英国牛津运动研究》就是一本深入探讨牛津运动来龙去脉以及思想价值的学术著作,我们可以借此了解这场属灵运动的前因后果、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中国教会的发展实践中。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