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随着西风东渐,鼓浪屿得到了巨大发展,成为华洋共处的国际社区。来到岛上生活华侨、外国人为了安居乐业,大力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防止各种传染病的滋生,从而让鼓浪屿成为一个整洁、干净的海上花园。
公共卫生的发展,离不开医疗的进步。早在1842年6月,美国医疗传教士甘明就来到鼓浪屿,建立了岛上最早的西式医院,此为现代医学进入鼓浪屿之始。随着1898年郁约翰建立救世医院,鼓浪屿成为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医疗中心,来此就诊者络绎不绝。而郁约翰更是重视医学教育,不仅建设了护士学校,更培养了陈天恩、黄大弼等等一代名医。救世医院、鼓浪屿医院、博爱医院(日本人所建)等等医院的建立以及一些著名的西医、中医,让鼓浪屿拥有完备的医疗体系,保障了岛民的身体健康。
而1903年鼓浪屿公共地界建立后,工部局就非常重视岛上的公共卫生建设。其实早在郁约翰要建立救世医院时,不少外国人就提出抗议,担心住院病患会导致病菌传播。此举虽然非常自私、又缺乏远见,但也能看出他们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视。
工部局设立了卫生股,历任负责人分别为爱恩斯利埃、夏礼、林森等英国人。而到了1925年有增设卫生监督,由俄(白)国人伊万诺夫负责。根据统计在1924年到1937年之间,工部局每年用于岛上公共卫生事业的支出,平均占到了全年总支出的10%,足见其在鼓浪屿治理中的重要性。
为了营造整洁、卫生的环境,消灭各种病虫害,防止疾病(特别是鼠疫)的蔓延。工部局建立了清洁队,负责街道、沟渠的清扫工作。他们不仅每天“不倦清涤公道公沟”,还定期都会“用卤化石灰混合物以消毒,及屡次以水龙头之喷洗阴阳沟”。此外,工部局还号召参与公共卫生的建设,设法“使其寓所灭绝蚊蝇焉”。这些做法得到了广大居民的支持,有人回忆:“我记得那时(1948年)就发现鼓浪屿有个做法很好,好像每隔十天半月,全岛居民用海水冲刷下水道,苍蝇、蟑螂、老鼠就少了”。
工部局还制定了严格的法令,来改善鼓浪屿的卫生环境。比如对于家畜、宠物的饲养都需要申请牌照,并且不能随意将其放到路上走动,如果违反马上没收家畜、宠物。限制放养家畜、宠物,能够有效遏制某些疾病的发生、传播,有利于大家的健康。而对于屠宰场、牛场厂等更是制定了严格的卫生标准,从而确保了食品安全,从而极大减少了“病从口入”的危险。此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自来水公司的建立,通过劝导、强制商户、居民使用自来水,保障了饮用水的安全,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针对某些民众随地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卫生法令规定“不准于街道弃垢秽物,违者则拘捕究办”。根据一些老人回忆:“那时,鼓浪屿的卫生条件非常好,只由一个胖胖的巡检员在管理,他恪尽职守。由于他在制服上的编号为27,被很多人戏称为‘阿肥二七号’。他每天都在各条街道巡视,看看有没有住家、商家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一旦被他发现,就会记下来,很快违规的住家店铺便会收到罚单,命其限期内缴交罚款,罚金大概在2块大洋。如果过了限期未交,可能就会遭到传讯。工部局的管理很严格,但也很公正,因而大部分居民还是能做到遵纪守法。”
当时闽南一带天花、鼠疫、霍乱等等传染病横行,严重地危害了民众的健康。出于防疫需要,鼓浪屿开展了各种疫苗注射运动,及时防控疫情。当时防御天花的牛痘接种法,在教会医院得到推广,不少民众积极配合防疫,主动接种疫苗。比如“1912年,厦门和鼓浪屿流行天花,由于人们自愿接种了疫苗,天花的流行很快就被抑制了”。此后的1924年、1932年又组织了两次接种天花疫苗的活动,让病毒从鼓浪屿绝迹。而有一次,霍乱蔓延到鼓浪屿,由于防疫及时,仅有20人被感染,其中7人死亡。当年鼓浪屿高效率的防疫措施,有效地拦阻疫情的传播,保障了岛民的身体健康。
百年前鼓浪屿所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一击防疫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因流行病死亡的人数逐年降低。从1911年的49人到1937年降低到仅有2人,而天花、鼠疫等等在当年的“绝症”,基本从岛上消失。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营造了整洁、干净的鼓浪屿,提高了岛上的医疗服务与生活质量,保障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其中不少宝贵的经验,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
鼓浪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编委会编印:《鼓浪屿文史资料》。2010年。
何丙仲著:《鼓浪屿公共租界》,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
戴一峰等著:《海外移民与跨文化视野下的近代鼓浪屿社会变迁》,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