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音时报》编辑发起了“Ta为何离开教会?”的征文。笔者也开始从记忆的视野里搜索相关线索,以回应征文。当思想起这一话题,笔者的心就隐隐作痛。因为,笔者所处地域属边远山区,福音进入这里也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乡村教会荒凉。这些年来在教会生活中所看到的是当地乡村教会的会众(因为,有的人没有真实的基督信仰,故称“会众”)进进出出,换了一茬又一茬,真正有基督信仰根基、有基督生命的信徒并不多;甚至还看到有的传道人离开教会,放弃了信仰生活。特别是看到当地有两间乡村堂会的教堂,在近几年相继关门,其信徒已经是流离失所!
甲堂会,教堂于2000年兴建,2015年前后关闭,历时不到十五年。
该教堂由出生于该乡村、在该地区一较大堂会事奉的Z某组织,通过该地区基督教两会同工争取外援和发动本乡村临时集会点信徒集资而建成。集会人数也曾达到六七十人。但是,建成后,由于教会没有自己的传道人,只是由区基督教两会从本地区另一堂会差派一名传道人Y某(义工,没有任何神学装备,实为平信徒,比较胆大和热心),在主日去这间堂会负责讲道;Z某也时常在主日回到这间堂会讲道。
Z某家庭殷实,虽然全职事奉,但不拿教会工资;他没有接受过任何的神学装备,不懂教会管理和牧养,却十分自满,对接待外来“传道人”过分热心。因缺乏分辨能力,在教堂建成不久,错误地接待了异端“重生派”(“哭重生派”),并很快被“重生派”迷惑,致使与其同工的Y某等多人也被迷惑。
后来,Z某和Y某等联手,接待“重生派”差来的“传道人”,在这间堂会开了多场“奋兴会”。这些外来“传道人”在“奋兴会”中,将大声哭号的会众认定为“得救了的”,将不哭的会众认定为“未得救的”。而且,在主日聚会时,他们对“未得救的”会众是不冷不热,甚至是不理不睬,致使部分“未得救的”的信徒不愿意聚会了。会众就渐渐减少,最后只剩下了十多位所谓“得救了的”。
该地区基督教两会同工发现这一情况后,对Z某和Y某等进行了劝诫;然而,他们完全听不进去。后来,Y某脱离了其母会,Z某所管理的堂会也脱离了该地区两会的管理;而且,Y某带着该堂点那些所谓“得救了的”十多个会众离开教堂,另外建立了秘密聚会点。从此,这间教堂关门了。
乙堂会,教堂于2011年兴建,于去年疫情后彻底关门,历时只有近十年。该教堂由该乡村临时聚会点的两位负责人员(义工)发起,通过该地区基督教两会同工争取外援和动员临时聚会点的信徒奉献而建成。会众也曾达到五六十人。然而,好景不长,该堂的这两位负责同工(兼牧养,均为义工,也没有任何神学装备),于前年先后离世。其中,一位因年老离世,另一位是中年人,因患癌症离世。然而,该堂会信徒无人愿意出来作领头羊,也找不出合适的领头人选,从而,致使该堂会没有了管理和牧养人员。
后来,虽然在区两会的帮助下,赶鸭子上架,从平信徒中临时物色了一名信徒负责牧养,但是这名信徒未接受任何的神学装备,且之前从未参与过教会的管理和牧养,从而,不知道如何牧会,在管理和牧养上均是力不从心。故此,信徒长时间得不到喂养,就开始不来聚会了。在去年疫情后,聚会人员只剩下七八个了。因此,这间教堂只得关门;剩下的几位信徒只好转到邻近集镇的教堂聚会。
另外,该地区还有几间堂会也因缺乏管理和牧养人员,已处于濒临教堂关门的境地。
这两间已关门和其余几间濒临教堂关门的堂会,有三个共同点:一是没有经过神学装备的传道人和管理人员;二是完全依靠平信徒义工来管理和牧养;三是没有第二梯队的工人队伍建设。这也提醒今天农村地区教会的牧长,当看到培养和装备教会工人,解决和落实教会工人生活供养问题,远比建教堂和办公楼(或培训中心)重要;且应该注重教会第二梯队,甚至第三梯队工人的储备和培养!
笔者认为,一间教会若懂得和愿意供养传道人,就会有优秀的青年信徒奉献自己,而走上教会事奉岗位;也就会有优秀青年信徒选择报读神学院校,愿意接受神学装备;也才能保证传道人的素质,并促使传道人安心事奉。才能够达成一间教会在组织、人数和信徒灵命上全面成长;才能使教会免受异端的危害,使教会走向复兴!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湖北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