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根本要求。
处在新时代中的中国基督教会,要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必须重视教会质量型建设。加强神学思想建设,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深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而这一切的呈现关键要有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因此,本文从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新时代教会的必然选择、重点在于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三大部分进行论述,旨在说明高质量人才是质量型教会建设以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
【关键词】 质量型教会 社会主义社会 人才队伍 中国化
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新时代教会的必然选择: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工作的成功经验所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发展和理论创新,是我国宗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正确方向。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根本方向和目的,是宗教工作的重点。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事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事关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事关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
1、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基督教必然的选择:
一位宗教学者曾这样概括:“宗教的花朵盛开在天国,宗教的枝干扎根于尘世。”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无论作为社会文化还是作为社会力量,都不可避免地与政治形成这样那样的互动。
综观我国和世界的宗教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任何宗教要存在和发展,都要与所处社会相适应。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和活动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任何宗教必须作出的选择,基督教当然也不例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丁光训文集》中有一篇重要的文章“宇宙的基督”,如果从政治神学的角度来理解它的深度含意,可以说,这是发掘基督教中的优秀教义来服务中国社会的,是一篇“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模范性文章。在“宇宙的基督”一文中,丁主教认为基督是宇宙的爱者,上帝因爱而创造了世界。正如丁主教所说:“认识到了耶稣的大爱和他是宇宙的基督,我们就得以认识基督所启示的上帝是宇宙的爱者,是满有爱的创造主。”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主义相适应”的思考,丁光训主教相比其他宗教领神要早许多,他是一个先觉先行者,对时代有深刻的洞察力,对处境化神学有深度的领悟力,对基督教中国化有坚定的引领力。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存在的客观要求。中国基督教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实现了基督教中国化,才能更好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在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2、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几个层面:
对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相适应在以下几个层面是不可少的。
(1)政治上适应:
相适应的第一个层面,也是最基本的层面,是要求广大基督徒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基督教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自觉接受国家依法管理,依法依规开展活动。
(2)经济上适应:
“相适应”的第二个层面,是要求广大基督教徒不单满足自身信仰上的需求,还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多做有益于民众幸福、社会和谐的事。
基督教承认财利的合理性,但认为神是第一位的。耶稣说:“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 神,又侍奉玛门(“玛门”是“财利”的意思)。”(太6:24)
基督教提倡的天职观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把对天国的关注转移到今生今世,为新时代的世俗活动提供了精神动力。保罗说:“又要立志作安静人,办自己的事,亲手作工,正如我们从前所吩咐你们的,叫你们可以向外人行事端正,自己也就没有什么缺乏了。”(帖前4:11~12)又说:“你们作仆人的,要凡事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不要只在眼前侍奉,像是讨人喜欢的,总要存心诚实敬畏主。无论作什么,都要从心里作,像是给主作的,不是给人作的,因你们知道从主那里必得着基业为赏赐。你们所侍奉的乃是主基督。”(西3:22~24)
基督徒必须各事其业,辛勤劳动,创造财富,为信仰而劳动,以讨神的喜悦。马克斯·韦伯称“这种劳动是一种天职,是最善的,归根到底是获得恩宠确定性的唯一手段。”如,近些年基督教界开展的公益慈善事业,参与保护文物、保护自然环境、抗震救灾、抗击疫情的活动,乐意奉献时间、金钱、物质等。基督教的经济伦理精神鼓励人们劳动致富,勤俭持家等,这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所提倡的最大可能地合法地获取财富,又合理地限制消费,这对于现阶段我国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文化上适应:
“相适应”的第三个层面,是要求基督教界积极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努力把基督教教义同中国优秀文化相融合。基督教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适应这不仅是中国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需要,也是基督教在中国真正能扎下根来、健康发展、被中国社会普遍认可的需要。
基督教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的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塑、教育、心理民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基督教教义要求信徒爱人如己、谦恭温和、宽容饶恕、离恶行善、助人为乐、和睦邻里、尊老爱幼,具有抑恶扬善、稳定社会秩序和政治局面的作用。
基督教不只是信仰问题,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基督教经典和教义教规是广大信徒思想行为准则,对信徒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不能随便改动,但基督教界人士、教职人员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结合时代要求作出新阐释,赋予新内容。
作为基督徒,我们既是天国子民,也是中国公民,有责任和义务熟悉中国的文化典籍,把中国精神融入到神学中去。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基督教教义教规和基督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作出有利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阐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御异端、邪教以及一切反人类、反社会、反宗教的极端思想侵蚀,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职责、添砖瓦。
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重点在于推进基督教中国化:
历史充分证明,任何一种文化要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生存,就不得不自觉地适应、融入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走中国化的道路。
1、基督教中国化之必要和重要:
无论借鉴历史,考察宗教与所在社会相适应的趋势和规律;还是立足现实,特别是当前我国防范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抵御极端主义思潮影响的现实,都可以看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必要与重要。
基督教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要求、未来的选择。
翻开一部中国基督教史,你就会发现一部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相协调、与中华文化相适应的历史,一部基督教不断实现中国化、本土化、时代化的历史。
你看,“公元七世纪来到中国的聂斯托利派(在我国称‘景教’)教徒,毫不犹像地吸收中国民族文化。在将近二千字的碑文中,作者大量引用古代经典著作。其中引自《易经》和《诗经》的各有三十处,还有二十处引自《春秋》。利玛窦也是一位沟通教内、教外真善美的先驱。十九世纪前期来到中国传教的英国汉学家理雅各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中的利玛窦。最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位的积极方针都由于受到教会传统教条的敌视而无法推行。后来实行的墨守成规的传教方针使基督教成了一种平庸的、远离现实的宗教。旧中国的传教方法造成这样的状况:信徒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保护和经济支持,背弃中国的文化传统,脱离人民的社会政治运动。中国革命的胜利更使中国基督教濒临崩溃的边缘。”
基督教中国化是事关基督教未来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我国政、教、学界都极其关心的一个问题。坚持我国基督教中国化方向,这既是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更是中国教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基督教中国化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由之路:
在2018年11月中国基督教第十次代表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统战部王作安副部长说:“中国基督教在所有中国宗教中最早提出‘宗教中国化’这个概念和主张。”而“要追寻‘宗教中国化’这个概念,可以追寻到丁光训主教“宇宙的基督”这篇文章,他最早用基督教的这个教义来认同中国的政治,解释上帝在中国的作为,为基督教中国化找到了思想的落脚点。”
立足新时代,要使我国基督教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
基督教中国化是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重要目标,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由之路。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就曾提出:“基督教的中国化并不是要用中国文化同化基督教文化,当然也不是用基督教文化改造中国文化,而是通过阐释基督教文化中适应社会进步的内容,实现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基督教文化只有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才能得以生长和更新,同时又在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增添新的色彩。”
要明确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目标,使基督教中国化的推进有章可循。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徐晓鸿牧师说:“基督教中国化的目标是建设个高举基督、保守合一的教会一个忠于圣经真理、扎根中国文化以及具有处境化神学领受的教会;一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生活见证生命的教会;一个与各国各地教会圣徒相通,为普世教会做出独特贡献的教会,实现从“基督教在中国”向“中国基督教”的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会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从“三自”到“三好”,再到神学思想建设的开展,在基督教中国化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骄人成绩。然而,反观教会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问题依然不少。如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不够深入,人才培养成效不够明显,高素质教牧人才依然缺乏,部分教牧人员和信徒法律意识不强,境外渗透、私设聚会点依然存在等。
3、怎样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
我们要知道,推动基督教中国化的主体是中国基督教会本身,关键在合格的教牧人员。推动基督教中国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非常长线的任务,需要多代人为之付出努力。
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土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做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这是为加强新生代爱国爱教宗教教职人员培养的方向,为如何开展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中国化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灵魂与特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义教规进行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的阐释。深入挖掘基督教文化中蕴含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体现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藉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风采,使基督教中国化既有外在形象,也有实质内容。
要积极开展“神学思想建设”活动,重视基督教中国化有效途径的探索,在基督教观念、制度、组织上主动适应社会,用中国方式诠释教义和表达信仰,用实际行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
要以中国风格为导向,把中国特色体现在基督教制度建设、活动方式和音乐服饰教堂建筑上。基督教中国化不仅要内化于心,而且要外化于形,特别在教堂建筑上要有所体现。对于教会来说,教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教会之所信在特定时代的一种表达和传递,教堂的建筑设计和神学思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甚至见证着信仰在现今时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深入研究基督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注重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适应传统、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基督教伦理道德体系。要充分尊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汲取“本土”优秀养分,才能立根生长,才能坚定中国化的信心,走好中国化的道路。“贬低民族文化是殖民主义为自己辩护的手段。沙文主义、殖民主义占上风时,基督教与民族文化相融合这个思想就被扔到一边。”
基督教中国化要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注入“中国元素”,不断消除我国基督教的“洋教”烙印,坚决抑制“去中国化”,在神学上建立真正的“自我”,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使我国的基督教在中华文化沃土中扎好根,成为中国人自己认同的宗教,使我国基督教能够真正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决定一切"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一切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
1、人才是任何时代成就一切的关键。
古人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这是宋代胡瑗先生在《松滋县学记》里谈到学校教育重要性时的著名观点。意思是:“能够使国家繁荣稳定的在人才,而能够培育成国家人才的在教化。”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是的,社会发展靠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更需要靠人才。要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先机,就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假设:“如果法国突然损失了自己的50名优秀的物理家、化学家、数学家、诗人、作家以及军事和民用工程师,法国马上就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因为这些入对祖国最有用处,而重新培植这样一批人,则至少需要整一代的时间!”
英国19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著名的社会改革家和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也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教育、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
这两段有关人才的名人名言都深刻地警示着世人,一个不充分利用人才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尽快培养人オ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样,一个不充分利用人才的教会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尽快培养人オ的教会是没有希望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2、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是当今教会的最强音
进入了新时代的我国基督教,要与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必须要推动教会质量型建设,而推动教会质量型建设最最重要的是离不开一支合格的新时代教牧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是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九届、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七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显示:一方面中国教会的人才数量正在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又客观真实地指出:“然而,面对中国教会转型发展和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更高要求,人才队伍无论在数童上还是在质童上都显得滞后。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提髙人才队伍素质,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教会坚持三自爱国事业、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基督教界代表人士断层现象依然严重,新生代爱国教职人员系统神学教育依然较缺乏,对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传承方式依然还较原始,在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群众基础上依然还很薄弱。
无论从教会发展史上观察,还是从新时代教会建设中审视,准确把握高质量人才的内涵价值、核心要素,培养造就一批拥有较高政治站位、勇担神圣教会使命、具备属天智慧能力、不乏美好圣洁品格的高质量人才,是复兴新时代教会的关键所在。人才队伍建设是教会生存和发展以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前提,是教会建设的最基础性的重要工作。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要想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处境中更好地传扬福音,基督教中国化是必须的。而基督教中国化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出现一批政治上过硬、宗教上、神学上有造诣、有坚定的信仰、活泼的灵性、并浸润于中国文化传统之中,同时又有开放的胸怀和宽广的视野、具有高尚德操、有强烈的教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督徒个体。这也就是谢扶雅、汪维藩等所呼吁的‘基督徒君子’。在我的理解中,所谓的“基督徒君子”就是委身基督、爱国爱教、又禀有中国文化传统大人文精神的中国基督徒的出现。没有大人文精神、没有远象,基督教中国化可能不过是美丽的梦想。”
必须十分重视基督教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要推动神学教育的中国化,使神学教育与我国处境化相结合,注重‘基督教中国文化’、‘大学语文’、‘国学’等课程的开设······使神学教育与全人教育结合、神学知识与社会见识相结合、思考方式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素养与教会实用相结合、使中国神学教育与神学、教会、社会相结合,培养自己的教牧人员去牧养中国教会。”
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关键在教牧人才。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现基督教中国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有了源源不断涌现的基督教教牧人才,实现深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目标必将指日可待。
3、新时代教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1)新时代质量型教会建设需要的人才,首先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牧者。要注重政治学习,探寻基督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存在价值,找准基督教在社会中的位置,使我们的思想能够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新时代质量型教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要善于站在历史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勇立时代潮头、“铁肩担道义”的有为一代,做心系“家国情怀”、投身历史性变革的栋梁之才。
(3)新时代质量型教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督教,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必将难以适应社会变革、发展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要积极激励青年教牧人员到艰苦的一线吃苦磨炼,放手让青年教牧人员在重要领域和重要岗位上施展才华。
(4)新时代质量型教会建设需要的人才,应当具备突出的教会实践和发展能力。实践长才干,历练出人才,“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教会领袖,要深刻理解“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的内涵,引导凝聚人才积极投身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作为新时代的牧者,必须要深入了解中国形势,坚持正确办教方向,积极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事工。
4、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人才是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决定事业成败的最根本的要素!作为基督教会,呼唤“人才缺乏”之声时来已久,好像也逢会必讲,“求贤若渴”之心迫切非常,但现实中却仍然是难以“解渴”。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存在不少掣肘人才引进、培养、发展的因素。
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是面临的更现实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1)要提升教会人才的观念认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以博大的胸怀、真心的诚意、诚心的措施、暖心的保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放手使用优秀青年教牧人才,让他们事奉有热情、工作有动力,特长能发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成绩、实现价值。
(2)要善于发挥教牧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识人德才、识人本质、识人潜能,及早发现、及时培养、源源不断选拔、使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教牧人才,为教牧人才创造良好的事奉环境。通过在思想上关心、在政治上帮助、在生活上照顾,打好“感情牌”,走好“亲情路”,用热情和坦诚引才、留才、用才。
要提高传道人的生活待遇,注重解决好他们的“后勤保障”问题,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事奉工作中。只有解除教牧人才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其安心事奉,激发其创新活力,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教会牧者。
(3)要创新用才管理,激发人才活力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要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特别重视人才使用机制的建立。人才活力足不足、动能强不强、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关键在于体制机制适应不适应。
要建立和完善传道人的圣职按立以及晋升机制,以“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实现用当适任、用当其才,要破除人为设置的“中梗阻”,给传道人足够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创新事奉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将真正的教牧人才选出来、用起来。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引才不是终点,仅仅是开始,用才才是引才的目的。要为人才成长培植沃土、提供环境、搭建平台,才能涵养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让真正的人才能体现价值、获得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要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深度、升华服务温度,打造全方位、立体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积极营造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氛围,夯实人才发展的制度基础、政策环境,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格局,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人才队伍,为助推基督教高质量发展强力引擎。
结语:
处在新时代的中国基督教会,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加快推进质量型教会建设,毫不犹豫地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培养人才步伐,全面提升教牧人才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符合新时代需要的教牧人员队伍,因为,高质量人才是引导质量型教会建设以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有了高质量的基督教人才队伍做支撑,就可以不断深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就会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附参考书目:
1、《丁光训文集》
2、《巨流点滴·中国本色》
3、《金陵神学志》,2018年第3~4期
4、《金陵神学志》,2019年第1期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6、《中国神学及其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