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福音戒毒所的福音性、服务对象、日常活动的比较
福音戒毒所的福音性是福音戒毒所与一般戒毒所最重要的区别,许多教会引用《圣经》,以《圣经》为福音戒毒事工的理论依据,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会内部对于福音戒毒的分歧和争议。香柏木教会的胡先生说,“福音是抵制毒品,戒除毒瘾的最有效方法,他不靠药物、不靠自己,是靠信仰和真理。”他引用圣经的话说: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表明福音戒毒是神所“喜悦”的。而陈保罗也以“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作为他创办晨曦会的依据和动力,这句话日后也成为台湾沐恩之家福音戒毒所的理论依据。
在这种独特的理论下,绝大多数福音戒毒所将毒品视为一种“心灵疾病”,而非一种生理疾病,这一点在福音戒毒所的对外宣传中尤为瞩目。香港晨曦会的戒毒原则是“不用药物,不凭己力,只靠耶稣”。保山福音戒毒所在其《戒毒手册》中则将这种解读更为清晰。戒毒不是“毒”的问题,而是“罪”的问题;不是“身体”的问题,而是“心灵”的问题;不是“病”的问题,而是“瘾”的问题,将福音戒毒的神圣性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保山福音戒毒所在对外宣传册中亦声称福音戒毒宗旨是:“不靠麻药戒麻药、不靠己力、单靠耶稣基督”。戒:就是:“远离”“除掉”,毒”就是:“罪性的产物”,“戒毒”就是:远离罪恶,心中的“罪性”被除掉,心灵的需要被“义”所替代。显然,从他们的角度看,吸毒是一种“灵里”的疾病,需要借助福音的力量,才能完全医治。这种“属灵性”的诠释,为戒毒这一医疗工作披上宗教的神圣外衣,也为戒毒工作的治疗方式立定了原则。
毒瘾不仅是一种生理疾病,而且是“罪的产物”,戒毒工作也转变成一种“除罪”的工作,因此,加入基督教信仰是这一治疗工作的首要前提。保山福音戒毒所认为福音戒毒是:“除掉人里面带罪性的那颗‘石心’,赐给一颗‘新心’,真正从‘心’里远离罪恶,新的生命被建造起来,就能永远抵挡外来的一切引诱和攻击。”在这种原则下,保山福音戒毒所要求来报名的学员必须愿意接受基督教信仰,这一要求成为大陆福音戒毒所的普遍要求,从这一角度来看,大陆福音戒毒的“福音性”较之港台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港台的福音戒毒机构则普遍没有要求学员加入基督教信仰的强制要求。
这至少有一些如下原因:
首先,大陆的福音戒毒所不少是自身成功通过福音戒毒的“过来人”创办,所办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大陆的戒毒所往往处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偏僻乡村,经费较为缺乏,无法顾及众多的吸毒者,因此优先考虑愿意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吸毒人员。而港台的福音戒毒所大多位于城市,资金相对充裕,不少福音戒毒所是由外籍传教士创办或受到其协助,对吸毒人员的福音性往往不会太过强调。
其次,大陆的基督教相对比较注重灵修生活与教会牧养,认为不应过多参与世俗事务。反之,港台的基督教大多认为教会应关心社会大众,尤其需要关心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并且历来有参与社会服务的传统。
第三,不少大陆教会内部对于这种福音戒毒事工观点不一,许多教会人士对于将信徒奉献集得的资金用于戒毒工作表示不解,认为是一种浪费。
以云南保山福音戒毒所为例,福音戒毒机构的福音性还体现在学员的日常生活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灵修生活成为学员的主要生活内容。在同意接受基督信仰后,学员会被带到复原室,受到一名工作人员全天24小时的看护,受其照顾与祷告。从进入戒毒中心的一年半内,每天都是以祷告、读经、上课为主。
第二,戒毒学员参与教会互访活动。学员每个月都会到一些教会中作见证,分享自己吸毒、戒毒、“得救”经历,这些内容往往将戒毒和基督教教义联系起来,受到教会信徒的鼓励与支持,这种支持又成为学员的精神力量,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参与劳动与锻炼。戒毒中心有养殖笼舍、小规模农田和篮球场,学员一天有3小时的劳动与锻炼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福音戒毒中心的学员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以集体活动为主,少有个人时间,这种集体活动加强了群体对内部成员行为的约束力,有助于巩固戒毒的成果。而戒毒的一年半之内是复吸的高峰期,这种群体间彼此为对方祷告、唱诗、劳作和锻炼的方式,无疑增强了群体间的凝聚力与戒毒的信心。
从服务对象来看,大陆福音戒毒机构的服务对象较为单一,港台地区福音戒毒机构的服务对象呈现多元化发展。
据笔者统计,大部分大陆的福音戒毒机构以男性吸毒人员为主,16家福音戒毒机构有13家只为男性吸毒人员提供服务,占总数的81.25%;而香港地区的福音戒毒机构15家中只有7家专为男性吸毒人员服务,占总数的46.7%。
对于为女性吸毒人员提供服务的情况。香港地区有6家为女性吸毒人员服务的福音戒毒机构,其中巴拿巴爱心服务团和方舟行动则专为女性吸毒人员提供服务,而大陆只有广州盛恩重建生命之家一所为女性吸毒人员服务的福音戒毒机构。事实上,大陆女性吸毒人员数量高于港台地区,而女性戒毒机构少于港台,这一点尤为令人抱憾。
在针对青少年吸毒人员的服务方面,据笔者了解,大陆尚未有专门针对青少年吸毒人员的福音戒毒机构,而香港地区有5家为青少年吸毒人员提供服务的福音戒毒机构,其中正生书院、得生团契和新生命事工是专门只服务青少年吸毒人员的福音戒毒机构。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无论大陆或港台地区,福音戒毒机构的服务范围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所作的也超过戒毒的范围,服务对象也非仅限于华人社会。例如晨曦会这类老牌的福音戒毒机构,已发展出针对男性、女性、青少年甚至南亚裔吸毒人员的专项服务,在北美及东南亚地区都设有分支,部门之间分工也较为明确。香港得基辅康会不仅针对戒毒人员,同时增加为戒酒人员提供服务。台湾沐恩之家的服务对象不仅为戒毒、戒酒人员,同时有针对精神病患者如抑郁症患者的服务。湖北咸宁的恩福康复中心为烟、酒、赌、毒人员服务,东莞的渔夫生命辅导中心收录艾滋病感染者。这种服务范围的扩大,为福音戒毒机构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发挥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福音戒毒所推广方式、毕业出路之比较
两岸三地福音戒毒所在推广方式上并不相同,大部分大陆福音戒毒所主要通过教会内部推广,以及在当地社区设立宣传栏等方式,较少通过网站或社交媒体在社会上推广或招生。在大陆16个福音戒毒机构中,只有盛恩重建生命之家与昆明福音戒毒中心有设立网站,其中昆明福音戒毒中心网站长期未更新,而盛恩重建生命之家网站的内容也仅限于简介与见证。大多数的宣传栏采用较为传统的黑板报的形式,由此推广的受众也较为狭隘。然而港台的福音戒毒机构大多有自己网站,网站上基本涵括戒毒所近期的活动、戒毒见证、戒毒常识、本所简介等。台湾基督教晨曦会和香港部分机构在其网站上还设立网上戒毒辅导室,为广大吸毒人员提供远程戒毒辅导,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戒毒机构的空间限制。另外,港台福音戒毒机构大多在社交媒体上有自己的主页和粉丝群,其网站和刊物风格也采用漫画或短视频等较受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其中香港的晨曦会和台湾基督教晨曦会则都有自己的刊物《晨曦会讯》、年报和一些福音戒毒书籍,相对较为丰富。
在戒毒学员毕业出路方面,大多数的大陆和港台地区的福音戒毒机构学员会重返社会,部分会留在教会服侍等相关工作,两岸三地呈现较为一致的情形。一般福音戒毒机构会让其学员自由选择毕业去向,有的会提供一些职业技能培训。2007年以来,保山福音戒毒所在已经重返社会的学员中,能够取得联系且没有复吸的有30余人,累计有10余人选择进修神学,之后留在教会服侍,还有10余人成为了戒毒项目同事。云南福音戒毒中心则为缺乏工作技能的学员提供职业培训。据其林牧师介绍,“我们设立了‘中途之家’,为缺乏工作经验的学员提供操练的场所。对他们来说,不仅可以得到一些工资,也能学习工作的技能。目前有修理厂、汽车美容中心、装修公司,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建立的。学员回到社会的时间可以根据他们的情况和意愿而定。”云南福音戒毒中心的这种做法,为戒毒学员重返社会做了很好的铺垫,为学员之后的长期生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出路。
五、对福音戒毒的评价与建议
回顾两岸三地福音戒毒机构的创办历程,不难发现福音戒毒机构目前呈发展态势。这种将宗教信仰与社会关怀相结合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补官方组织对民间弱势群体社会关怀上可能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是宗教社会关怀的体现。值得庆幸的是,福音戒毒机构从社会热点的边缘地带,日益受到教界、政界、学界的关注与合作,为福音戒毒机构发展提供一大动力。以保山福音戒毒所为例,作为偏远落后地区的一家戒毒所,近年屡受云南政府和宗教机构的关注和支持,而逐渐成为两岸三地福音戒毒机构中的“新星”。2017年9月,保山福音戒毒所的落成十周年之际,受到保山市政府与基督教两会的褒扬与支持。这种教界与政界的携手,必将带来更好的前景。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内地福音戒毒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提升空间。
第一,大部分内地的福音戒毒机构规模较小,在管理的系统性和分工上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内地福音戒毒机构的可容纳在学学员人数在30人以下,其中不少机构的教师人数在5人以下,造成客观上一位老师扮演多种角色的现象,在管理上较为困难。而港台地区的戒毒所分工较为系统明确,同时对戒毒满一年以上的学员设立专门的“中途之家”,倾向于为他们重返社会做准备,这点值得大陆福音戒毒机构的借鉴。
第二,大陆福音戒毒机构的服务范围还有待扩展。目前大陆福音戒毒机构主要针对成年男性吸毒人员,对女性和青少年吸毒人员的接收较少,同时服务内容也较为单一,主要是针对吸毒人员。但可喜的是,一些福音戒毒机构已结合当地情况有所拓展,如东莞的渔夫生命辅导中心同时服务艾滋病感染者的做法非常值得赞赏,因为艾滋病与吸毒息息相关,艾滋病感染者中六成是吸毒者。
第三,不少福音戒毒机构由个人创办,以家庭式为主,在法律层面处于灰色地带,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如能设立法人代表,引入专业的医疗顾问和心理医生等,将会有助于福音戒毒机构的长远发展。
(原载于《福音与当代中国》第四期,本平台蒙允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