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一位讲师在教授系统神学的时候,说瑞典堡、施莱尔马赫、巴特皆认信形态论([modalism],又称神格唯一论[monarchianism]、撒伯流主义[Sabellianism]),笔者大体了解了下,虽然不能完全苟同,但是这些纷争给本人的疑惑提供了一些亮光。
一定程度上,莫特曼也有形态论的嫌疑,从他的代表作《被钉十字架的上帝》的标题来看。在笔者印象里,更有作者指出,所有欧美、拉丁传统的教会(包括大多数受其影响的欧美之外的主流教会)都或多或少受到撒伯流主义的影响。
我们这里要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所有思考神论的人都有种冒险精神在里面,除非你闭口不言只背诵几个信经。而问题是即使几个信经也是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所谓的最大共识的尼西亚信经后来也产生了“和子论”争议。
在对莫特曼的形态论指控中,问题出在哪里?对于笔者来说,第一次看到“被钉十字架的上帝”这个标题时,就感觉很吃惊。因为对于笔者来说,上帝这个称谓是只针对父的。
整个天主教——新教传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子与父等同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天主教版的尼西亚信经硬是加入了和子论。即使将莫特曼的标题妥协为“被钉十字架的神”——毕竟神在中文里是一个比较中庸的神祗的称谓——也可以看出典型的西方教会突出耶稣基督的神性的传统,其实是违背迦克顿定义的。可是这就是大部分信仰告白的传统,并且为此聂斯托利被冤枉了一千五百年。
为什么信徒喜欢称谓耶稣基督为神,甚至否定耶稣基督的人性呢?我们不妨从伊甸园的故事来审视。当时上帝告诫亚当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创2:17),而到了夏娃口里的时候,变成了“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创3:3)。我们可以再往下类比一下:你不可吃,也不可摸,也不可看。也就是说,夏娃似乎从一个心理定势在严格遵循上帝的诫命,但却是擅自修改、窄化了上帝的诫命,以至于根本就不可能遵守得了。这样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当信徒称谓耶稣基督为神而否定其为人时,本质上跟不信耶稣基督为神是一样的不信。
但是不少人注意到莫特曼三一论本体的正统性。比如,台湾的宋泉盛指出,“莫特曼谈的不是‘上帝之死’,而是‘在上帝里的死亡’”;“耶稣的死不可以了解为是‘上帝的死’,应该看作是‘上帝里面的死’。‘上帝的死’不能作为基督教神学的根源,即是这句话含藏一些真理。基督教神学的根源是在‘上帝里面之十字架上的死’(the death on the cross in God),以及‘耶稣之死里的上帝’(God in Jesus’ death)。”[1]
韩国的Sang Yun Lee也指出,不像自由派神学家将“基督之死”理解为“上帝之死”,[2]莫特曼将被钉十架认为是上帝里基督之死。十架事件涉及“耶稣与其上帝、父与耶稣之间”的互际关系,[3]是“父与子的团契”。[4]另外,通过进入十架上的死,基督将其与上帝的团契带入黑暗,拯救那些失丧的人。”[5]如果基督之死指的是上帝之死,人类与世界就不会有盼望了。[6]
最后,对于开头提到的这位讲师对前几位神学家的指控,笔者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持保留意见。但是对与涉及到的莫特曼,笔者多有涉猎,通过以上考证,可以看出莫特曼的三一论本体正统性。但是,由于西欧语言本身限制,神学词汇经常会陷入到撒伯流主义的窠臼中。可能由于此,西方最终陷入到尼采的“上帝已死”的泥潭。莫特曼在这方面的突破,可能要归功于他对东方传统的涉猎。
[1] Jürgen Moltmann, The Crucified God, trans., R. A. Wilson & John Bowden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4), p. 207。引自宋泉盛:《第三眼神学:亚洲背景的神学构建》,修订版,庄雅棠译(台湾,嘉仪:信福出版社,1989.10初版,1998.1三版),361页
[2] Jürgen Moltmann, The Trinity and the Kingdom: The Doctrine of God, trans. Margaret Kohl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1993), 129-177。引自Sang Yun Lee, A Theology of Hope: Contextual Perspectives in Korean Pentecostalism (Baguio, Philippines: APTS Press, 2018), 145。
[3] Moltmann, The Crucified God, 151。引自Lee, A Theology of Hope, 145。
[4] Moltmann, The Crucified God, 252。引自Lee, A Theology of Hope, 145。
[5] Jürgen Moltmann, “The Blessing of Hope: The Theology of Hope and the Full Gospel of Life,” trans. Margaret Kohl, Journal of Pentecostal Theology 12, no. 2 (2005): 153。引自Lee, A Theology of Hope, 145。
[6] Lee, A Theology of Hope,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