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瑜1856年出生于英国马里力,“幼年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少时神驰禹域,雅欲播传基督福音”, 是1882年受W.M.A. (英国长老会的妇女传道协会)差派来到厦门的第一位单身女性传教士,接管英长老会1877年在鼓浪屿乌埭角创办的乌埭女学。
安玉瑜姑娘(右)和力希宁小姐
1892年安姑娘与力希宁姑娘转到福建省漳浦县。当年福建漳浦地区溺婴的事情很普遍,安玉瑜姑娘看到“有时候,这些小婴儿被基督教邻居救下来,送给愿意照顾她们的家庭,否则女婴也会被售卖……当时的整个漳浦地区大概有八九位女士能够识字,说服女士或女孩子去学校上学几乎不可能,而且在少数人上学的情况下,也没有多少人能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去上学”的情況后,在漳浦县城新路尾办一所“启蒙堂”,吸收4岁至6岁女童及孤儿院适龄女童入学,开漳浦幼儿教育之先河。
1903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即家庭教育法章程》中规定对学童以“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以善良之轨范”为宗旨,蒙养院通过学闽南白话字拼音、游戏、歌谣、手工技巧等方式对入学儿童进行教育。当时“启蒙堂”的女孩都“住在礼拜堂大院附近的房子里,由基督教徒的遗孀所负责,她们在安玉瑜姑娘的支持下像母亲一样照顾这些孩子”。
1892年2月6日安玉瑜姑娘又在启蒙堂的基础上,创办了漳浦第一所女子寄宿学校和日间学校——养正女子学校,开办当时只有25名学生,1893年的第一学期,女校已有60名学生,校舍大楼很快要扩建。
“在那之后,超过600名学生从学校毕业。他们中有许多人带足够长的时间学习读和写罗马汉字,在学校里所学的纺织、做鞋、缝纫和刺绣等技能,还获得一些圣经知识。还有一些人修完整个课程成为老师。大部分人属于农民阶级。虽然很多人辍学并不是他们所期望的,但是教会工作已经与早年不同,因为他们都在学校。”
“当时不同于少数无知的异教徒妇女,漳浦的每个教堂都有一些人会读书,并且对侍奉感兴趣。也有许多有能力的人去帮助教那些新来的听众,或者从来没有机会来学校的人;还有一些人为妇女举行会议或者把孩子们聚集在午间学校里”。
(以上两段自英国长老会妇女传教协会的刊物《漳浦的故事》摘录)
到1908年,学校一共办了六个午间班,共有学生54名。“这是学校为小孩子们举办,他们整天忙着割草做燃料、赶着水牛吃草。他们在午休是聚在一起学习读圣经和简单的罗马语书信并反复诵读赞美诗”。
“受其所设女校之赐影响”,方便了当时传教士的巡家布道,民众“信念基督教,慨然解放……献身事主为民望”,促进基督教在漳浦地区的迅速传播。
图为漳浦蒙养院的学童咿咿呀呀在学闽南白话字拼音
当年的漳浦“启蒙堂”外景
漳浦养正女子学校的师生
1924年漳浦养正女子学校的学生与安玉瑜姑娘(前排中)合影
图为漳浦养正女学,师生们展示在学校里所学的纺织、做鞋、缝纫和刺绣等技能
1924年12月安玉瑜姑娘(前排左7)和漳浦当地的女性教友合影
1920年由养正女子学校校友和英国长老会出资在礼拜堂一侧建起一座近600平方米红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座作为学校课堂(俗称红楼)。
在漳浦,安玉瑜姑娘还经常探访事工,长途跋涉到偏远地区,关心和关注生活在那里的教友,协助云宵育坤女校和东山教会小学办学,了解他们的需要,解除他们的困惑。安姑娘在漳浦工作近40年,终身未嫁。1931年回到英国,于1939年5月14日灵归天家。
民国开始养正女子学校便使用部编课本进行教学,招收初小学生高达100多人。第一任董事长由英国姑娘安玉瑜担任,随后,陸希珍、霞以利、斐美珠先后任校董事长。陸读当校长是端先生(厦门人)、郑庄(漳浦长桥人)、何白云(漳浦官浔人)、林书爱(漳浦绥安人)、吴保珠(晋江县人)、林宝德(漳浦石榴人)、范美妙(漳浦盘陀人)、林玉印(漳浦长桥人)、杨金丽(漳浦绥安人)、林金菊(漳浦绥安人)。1947年因经费困难养正女子学校停办。

漳浦养正女子学校1920年建设作为教室是如今的“红楼”
感谢:白克瑞博士提供老照片与资讯,漳浦县基督教浦邑堂许永宗长老、张赐福、提供相关资讯,华侨大学研究生屈思嘉鼎力相助!
主要参考资料:《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议年录》、
THE WORk OF OUR W.M.A:《Story of Chang—Pu(漳浦的故事).》
叶克豪编辑的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年录导读 《欧阳侯:安玉瑜女士小传》
《浦邑堂会史料》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福州一教会信徒。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