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快两岁,只会咿咿呀呀简单的喊爸爸妈妈。睡前,带着孩子陪读《睡前故事》,有个故事很简单却很好,名字叫《盛满碎玻璃的盒子》,每次读了女儿好似听懂了,但又让接着读。我认为女儿是没懂,她只是享受我跟她讲说的过程。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这样:有个老人,他的三个儿子很少回家看望他。于是,他找人做了个盒子,盒子里面盛满了碎玻璃。然后他叫三个儿子回来吃饭。儿子们踢到饭桌下的盒子,老人说那是他攒的一笔财产。为了得到那笔财产,三个儿子轮番回来照顾老人。后来老人病故了,他们把盒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碎玻璃!他们取走碎玻璃,发现盒底有行发人深省的字:“孝敬你们的父母吧!”
每念一遍,女儿看着我,好似意犹未尽,然后让我继续念。念着念着自己就背会了,然后加入了自己的话,对女儿说:“你也要好好孝敬爸爸妈妈啊!”看着女儿眼皮渐松,逐渐进入梦乡中,我开始反问自己:为何我要对我女儿这样讲啊?难道我跟这个故事的老人一样,害怕女儿不可靠不养老吗?
其实,当了父母才知父母恩,才明白父母的千叮咛万嘱咐是一种不可描述、不求回报的爱,父母都会有个期盼,都希望跟自己的子女住在一起。今天,听母亲跟邻居谈话说:“将心比心,我今年六十多了,心里也是期盼跟孩子们住在一块儿。”邻居插话说:“就是怕孩子膈应(害怕孩子反感自己)。”母亲说:“嗯,是的!”今天很多老人也有种担忧,害怕给子女们带来一丝一毫的不便,甚至不愿叨扰孩子们。
这个故事的老人,也是思念孩子,更是对孩子们的离弃而感到伤心难过。盒子里装得都是老人的资产,而资产就是一盒碎玻璃,这是像说,老人的心像碎玻璃一般已碎。有多少父母跟着孩子们受委屈、嘲讽、辱骂、不合、难过、伤心、流泪,父母都一点一点吞忍了。作为子女,当看到父母存了一生的资产是一盒碎玻璃的时候,可能会生气,生气老人为什么会欺骗?老人的欺骗,在中国文化处境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一则公益广告,孩子每次跟父母通电话时,父母总是说:“好好,我可好了”、“我参加广场舞”、“我生活丰富等等”,父母一挂断电话则是一幕一幕的孤独、凄凉、无助。
很多人会纠结善意的谎言到底属于欺骗不?也有很多人会理解父母的善意谎言是可以容忍。但不管如何,体会父母的心意却是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去关注和关心的事。
另一件事需要我们反省,就是孩子们的突发转变。之前很少回家,一旦听说老人有盒资产宝贝的时候,转而归回照顾,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时间怎么会有呢?怎么抽出来的时间?故事很直接讲出孩子们是为了得到那笔财产,才回来照顾老人,这个动机与目的却让人心寒心碎。碎的不仅仅是玻璃,更是老人的心。
有了目的动机,可能会促使我们去做一件事,但比目的动机更了不起的,就是作为子女的我们需要留意的——爱与孝敬。故事直击要孝敬父母。圣经也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因为这不单单是十诫中的一条,更是我们得福在世长寿的应许。而爱,却凸显出了孩子们的自私与目的。
有多少人爱的不单纯,我对你的爱,全是处于有目的,需要你有回报。不然,你就是“不孝子”、或者是“忘恩负义”。但唯有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到蜡炬成灰泪始干、付出到呕心沥血忘生死。
世间,有种爱,跟父母的爱可以比拟,那是耶稣的爱,耶稣爱我们也是不求回报,更是先付出,早已付出。上帝爱我们,将祂的独生子赐给我们。或许我们经文都会背诵,有时候我想到,当我女儿出嫁的时候,我要把我女儿完全送给一个不认识或者不靠谱的男孩的时候,心里还会有些不舒服、伤心、难过。而上帝就是这样的一位神,祂将祂唯一的独生子赐给了我们,让我们同得儿子的名分。
这个故事提到了老人用一种方式来结束自己孤单孤独的思念,或许这个方法并不高明,但却是具有吸引力的,结果故事可能没有呈现,心中没爱的孩子们的可能会大骂老人的欺骗,心中有爱的孩子们可能会体会老人的良苦用心。只是想跟孩子们度过平淡又有陪伴的余生。
这个时代,我们真的需要反省,当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处“三明治”当中,压力也是很大,有时会逼得一些年轻人与老人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其实都是很大的亏损,仔细想想,父母还有几年、几天能与你相伴呢?
工作再忙,钱赚得再多,也得抽出个空,回到家里陪伴一下老人吧,不要让老人的心如同碎玻璃一般!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基层教会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