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征文:父爱传承美德,伴我进步成长

作者: 张晓华
来源:福音时报
2018-06-14 13:38:09
分享与播放

6月9日(四月二十六日),是父亲七十七岁的寿辰,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庆寿诞。一向生活节俭的他,执意不要我们定制的生日蛋糕,但却收到了远在福建、江苏的大学求学的两个爱孙及河南老家侄媳、侄孙、侄外孙女的深情祝福,令鹤发童颜的老父亲非常高兴。一家人亲情融融,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欣逢盛世父母健在的幸福欢乐。此情此景也令我深深感恩,如山父爱,与我一路同行,美德传承伴我成长。多年来,父亲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美德懿言,家风传承,深深影响着我们,教养我们立德、成人、立业、兴家,以致走上信仰侍奉的神圣道路。概括而言,可谓“两大传承”:

传承德孝家风

父亲自幼出身贫寒,在豫西南镇平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又出生在战乱饥荒交迫的1942年。他上学时,家里连几角钱的菜钱也交不起,带着干粮,到十几里外的外村上学。在高小毕业时已经失学,恰逢在山西落户多年的本家爷爷要一个顶门过继的儿子,于是父亲迎来了命运的转机,跟随来到山西曲沃,有了重新求学的机会,所以他非常感恩,后来考上了师范学校,一直从教多年。

他的感恩报恩思想深深影响了我,前几年回故乡探亲,他辗转多年拜访了九十高龄的小学恩师;又辗转数年寻找了当年求学时,为他代缴了三毛钱菜钱的一位同学,加倍还钱,并专门设宴招待,感谢当年的恩情。一次下乡期间,恰逢多年前饥寒中,偶遇一家好心人的热情收留,他专程购买礼品登门谢恩。

多年来,他一直为生身老母亲寄钱寄物,对养父母极尽孝心,直至养老送终。后来他为亲生父母、养父养母先后迁坟立碑,编纂家谱,在家乡传为美谈。他时常教导儿孙,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人处世,必须时时感恩。对于曾帮助提携过的领导同事,他常念念不忘,常记恩情。

父亲他最大的特点是勤奋自学不懈追求,走上工作岗位后,从教师到校长到县里干部,一直到市里的副县级干部,在不同岗位上尽职尽力尽心,得到了单位和领导的认可,多次受到表彰奖励。他也破格从教师成为干部,被指名从县里调入地区行署供职。

他不嗜好烟酒,工作严肃认真,勤学敬业,虚心学习手不释卷。父亲一生最看为至宝财富,就是拥有大量的书籍报纸,使全家以书为友,以书为伴,时常氤氲在浓浓书香中,营造书香家庭的浓厚氛围。因着勤学他有了行署大院“笔杆子”的美誉,也写得一手潇洒的的毛笔字。

为了工作多少年一直是夙夜在公,经常通宵达旦赶写材料,经常出差下乡,有时一周都难见几次面。工作之余,回到家里,换上旧衣服就与母亲一起下地劳动。由于长期的积劳成疾,在即将退休的前一年,不幸罹患胃癌,后经及时治疗,也承蒙上帝恩典,至今已近20年。但每当看见他消瘦的身躯,虽被疾病折磨,却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活力以及从上帝而来的喜乐,我们既心疼又感恩。我们也在耳濡目渲中,懂得了感恩、学会了勤劳,并且爱上了读书,从而提升了人生品味。

父亲经常告诫我们,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朴素道理。要求我们珍惜机会努力工作,不要怕吃苦受累,付出就有回报。我身体右下肢残疾,他对我格外严格,以至我小时甚至有些“怕”他。常常“逼”着我在昏黄的油灯下,背诵唐诗宋词,修改我的日记,给我买残疾人励志自强的书籍,鼓励我学习新闻写作,为我以后爱好文学奠定了良好基础。当我第一篇作品500字的散文稿发表时,父亲心里非常高兴,鼓励我持之以恒勤奋读书。以致我后来也写了上千篇不同题材的文稿,并在省市新闻媒体发表,有些还获了奖,并荣获省自强模范、全市十佳自强残疾人的称号。

闲暇之余,我经常与父亲彻夜谈心,讲人生经历,交流生活感受,探讨求学之道,有时相互推荐好书好文,一起参观书展、观赏戏曲,他的诗文稿件也常让我修改,一同斟酌字词,其乐融融。此时已超越父子关系,成为良师益友。到了后来孙子辈的学习时段,他更是十分关心,不时推荐书稿,指导治学之道,引导成长。对他们的练笔文稿子,进行评价修改,给予热情点赞鼓励,对他们的孝心爱心给予嘉许。

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见人有难,及时相帮,不惜时间财物,经常资助村里的邻舍。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快过年时,他总是自己购买笔墨,不分昼夜为村民书写对联,忙得不亦乐乎,经常是除夕晚上全村最后贴对联。他先后帮村里数十名孩子在求学、求职等方面,热情帮助,排忧解难,不求回报,有时还自己贴钱给人办事。一唐姓邻居家庭贫穷,两个孩子大了成不了家,父亲主动资助千余元,帮助修缮住房。故此在村里有良好的名声,受到邻舍的一致敬重,人们亲切称他为“张老师”。

近二年,他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积极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出资出面帮助撰写村志,联系新闻部门,对村干部的典范事迹进行全面宣传报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注,使村里成为全县小康建设示范村,村民也享受到了不少惠民福祉。                    

传承基督信仰

父亲与母亲结婚后,受外祖父是牧师的影响,接受了基督信仰,从此几十年一心向善爱神爱人,忠贞不渝。尽管在单位身为教师、机关干部,但却一直坚守信仰,活出见证。因着信靠耶稣,他和母亲风雨同舟走过了艰难岁月,建立了温馨之家,使我们感受到家的温馨。小时候,我记得他曾熬夜加班刻蜡板油印“赞美诗歌”的情景,也曾记得教会尚未恢复时,他把学校的留声机借来在圣诞夜播放赞美诗歌的难忘时刻。后在工作之余,从不间断礼拜。无论出差到哪里,他都不忘基督徒身份,寻访教会,参加礼拜,不惜代价购买灵修书籍,而且乐于奉献,支持教会事工。上帝也纪念他的付出,2000年他患病在在太原手术治疗时,许多教会都为他恳切代祷,不少人还前往医院看望。他在大患难中亲身经历了神的奇妙医治和保守,常怀感恩之心,不论在本地外地,经常一有机会就上台为主做见证。

对于教会的大事小情,时常挂心,经常帮助写各种维权材料,主动找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帮助解决难题,提出合理建议意见。早在八十年代,他精心撰写了《七旬牧师张务俭,科学种田夺高产》一文,发表在《天风》杂志,引起了极大反响,张牧师还当选为县政协委员。2013年父亲还拖着瘦弱病躯,与我一同赴成都参加灵修学习,探访多个教会和慈善机构,并慷慨奉献支持圣工。对于我欲致力于搜集整理全市基督教会历史的想法,他认为这是“抢救性”的工作,并经常出谋划策,全力支持。从去年开始,我为福音时报的报道写稿,他也资助支持我如期赴京参加了编辑部举办的通联写作培训会,并常常鼓励要经常写稿练笔,做有心人,发掘教会亮点,用手中笔,讲好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好故事,传播教会正能量。

我能有幸走上信仰服侍道路,完全得益于他的不懈激励。从小就引导我我谦卑认识神,鼓励我勤奋追求圣经真理,在我许多版本的圣经上,扉页都写有劝勉鼓励的话语,浓浓父爱,殷切期望,浓缩于字里行间。后来又勉励支持我参与教会服侍,从执事到长老,每一步都有他的精神支持。在我担负城区主教堂讲道重任后,他更是语重心长地叮嘱,要精心预备,按时分粮,牧养群羊。我每次写好讲章稿件,都要先送他审阅,有时还精心校对点评。在我被按立执事、长老圣职时,他赋诗致贺,还以江苏省教会前辈孔祥锦牧师对牧者提出的“讲你所行的,行你所讲的”标准,对我严格要求,这也成为我服侍神的座右铭。在服侍中,我深感没有系统受过神学教育的缺憾,想报名参加金陵神学院函授教育时,他大力支持,并表示要在资金上予以支持。所以我的信仰历程成长,与他的支持引领密不可分。

父爱深深,爱意绵绵。父亲像一本大书,内涵丰富智慧;又似春夏秋冬,在经历中领略美德。父亲是一棵树,给我们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家;父爱一条大河,宽广而深沉,使我们沉浸其间幸福满心;父亲的言行如光,引领我们前边的道路;父亲的美德,又深深植入我们的生命,渗透进我们的基因,成为爱的传承,他真是神殿中的一棵青橄榄树,满了汁浆而发青。值此父亲节来临之际,作为儿女,唯有衷心祝愿老父亲与母亲安享晚年,平安喜乐健康每一天。今生有缘,作你的儿女真是幸福,我们共沐主爱,携手相随共同度过,共享神国度的美好。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山西临汾一教会同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