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中国化”系列之三十四:对我国基督教堂建筑 “中国化”风格的思考

作者: 宋明军
来源:“微言宗教”微信平台
2018-04-13 08:59:29
分享与播放
中国建筑风格的教堂

伴随着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建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审美取向的普及,我国新建教堂也应该呈现出新的魅力。

20世纪初,受“中西交融”建筑思潮和基督教本色化运动影响,我国出现了一些中国建筑风格的教堂,如广东汕头的礐石堂、北京的缸瓦市堂、陕西三原的基督教堂、安徽宿州的福音堂、上海的鸿德堂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督教会建造了大量教堂,基本满足了信教群众集体宗教生活需要,但这些新建教堂多是新哥特式或仿新哥特式样式。

建筑往往被看成时代的反映,是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集合体。教堂建筑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同时宗教建筑更加强调精神内涵。随着基督教的世俗化,教堂建筑的神圣性虽然弱化了,但仍能反映神学思想。纵观教堂建筑历史长河,新哥特式教堂只是某一个历史时期的主流教堂建筑;看今日境外,教堂建筑已不局限于某种具体建筑样式;我国新建教堂多效仿新哥特式教堂,有神学思想建设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要通过“导”的方法,使新建教堂有中国特色、呈现时代魅力。

一、西方传统的教堂建筑风格

随着时代和基督教本身的发展,教堂建筑不断改变自身的形式。西方传统的教堂建筑在一个时代往往是通过一种特定的风格来表达。早期教会沿用了罗马巴西利卡的建筑布局来建造教堂。395年至15世纪,包括教堂建筑在内的拜占庭帝国的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建筑文化元素。11世纪前后,欧洲建造的教堂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哥特式教堂是从中世纪“第一次国际性艺术时代”——罗马式朝圣大教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诞生于法国巴黎北郊圣丹尼斯隐修院教堂,在13世纪伴随着西欧城市经济复苏而得到发展,在15世纪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而衰落。15世纪,在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建筑,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17、18世纪的教堂多为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其特点是不注重外表,但内部华丽。18世纪后期,与新古典主义抗衡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兴起,以中世纪为背景的小说和以中世纪建筑为题材的风景画使人们普遍产生怀旧情结,“回到中世纪去”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口号。在这样的背景下,哥特式教堂遂又成为人们向往的样式。新哥特式教堂比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更趋向精致豪华,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欧洲大陆阿尔卑斯以北的德国、瑞士诸国及中欧、斯堪的纳维亚以及美国等地得到广泛传播,特别是它在19世纪传向被欧洲殖民的地区。到了二战结束后,对新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反思在世界各地广泛展开。在境外,除了欧洲一些国家地区为修复因战争毁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哥特式教堂外,很少新建新哥特式教堂。

二、当代教堂建筑的特点

随着现代社会和基督教自身的发展、变化,教堂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民族化和地域化。历史上,基督教传播区域相对集中,地区和民族文化差异不大,除了不同派别教堂形式和体系差别外,教堂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明显。随着基督教的全球化传播,教堂建筑吸收当地传统和民族建筑的表达方式,以适应当地建筑文化和审美取向;今天的基督教对于其他宗教和世俗文化的态度越来越开放,使得教堂采用非基督教的民族建筑、地方建筑形式不存在神学认识障碍;出于对民族性、地域性文化衰退的担忧,推动建筑从民族、地方建筑中去寻找情感的寄托。这些因素促使教会接受、利用地区、民族的建筑传统来表现不同地方教堂建筑的特色。

2.世俗化和人性化。教堂建筑的世俗化和人性化是当代基督教变革和世俗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教堂建筑作为一种神圣空间和精神世界的象征,注重表现宗教的神秘感和神圣感;当代教堂神圣性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教堂的意义更多的是为信徒提供一个过集体宗教生活和交流的空间,实用性和舒适性日益成为教堂建筑的主要考量因素,趋同于世俗公共建筑。

3.现代化。进入21世纪,由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现代教堂的建筑形式也更多倾向于现代主义风格,用木材、玻璃、金属、混凝土等进行一种全新的设计,开窗形式不拘一格,结构关系更趋标准化,各个部分的象征意义减少,较多地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4.多元化和个性化。当代建筑艺术向着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基督教神学的变革和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改变了教堂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地位,基督教自身多元化、世俗化,使得教堂设计者可以用个性化的形式表达对于教堂空间的理解。这样,支撑教堂建筑统一性和唯一性的物质文化和意识形态基础已经打破,当代教堂建筑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当代的教堂已经不再局限于某种具体形态的束缚。

三、我国教堂建筑中国化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堂建筑多仿效新哥特式,有教会本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因素。其一,把教堂建筑的神圣象征意义、对信与不信看的很重,导致排斥非基督教建筑风格。其二,由于对教堂建筑历史变迁、境外当代教堂建筑不了解等因素,一些教会、信徒固执地认为新哥特式是教堂建筑唯一标准模式,一些地方相关部门在审批教堂建筑时也要求“教堂要像教堂(新哥特式教堂)”。其三,可供我国教堂建筑参考的成熟样式有限,从时间成本、设计成本考量,仿效新哥特式是比较经济的途径。

新哥特式教堂在中国既没有圣经依据,也没有神学依据,它不是西方传统教堂建筑的唯一风格,也不是当今境外教堂建筑的主要风格。伴随着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建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审美取向的普及,我国新建教堂也应该呈现出新的魅力。

1.准确把握教堂建筑中国化在基督教中国化中的地位。教堂建筑中国化、时代化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一个方面,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应该引导新建教堂融入中华文化元素。但神学思想、崇拜方式、解经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中国化、时代化是基督教中国化更为根本的内容,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不能简单理解为、简化为教堂建筑中国化、时代化。

2.通过宣传教育、神学思想建设引领教堂建筑中国化。通过宣传教育、加强神学思想建设,让基督教徒全面了解古今中外的教堂建筑,准确把握教堂建筑对宗教生活的意义,不过度神圣化,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堂建筑与传统建筑、民族建筑的关系。

3.加强教堂建筑设计研究。教堂建筑中国化、时代化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技术工作,要研究设计若干融入中华文化元素、符合中国审美取向、安全舒适、实用、现代化的教堂建筑样本,供各地新建教堂参考。

本文刊《中国宗教》2016年第8期

阅读原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