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8日,洪光良牧师将于广州市基督教东山堂举行的壮年团契退修会分享上帝的话语。引用马太福音25章14至30节经文,以《恩赐与使命》为主题,带领弟兄姐妹们一起思想上帝给予我们每个人的恩赐与使命。
引 言:三个仆人
《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是主耶稣在橄榄山上给门徒所做关于天国真理的教导。在全章四十六节经文中,记述了耶稣三个巧妙的比喻。这些比喻不但启迪当日门徒的聪明(例如十童女的比喻)、忠心(例如按才授银的比喻)与慈惠(例如山羊与绵羊的比喻);也提醒历时历世基督徒在儆醒等候、预备交账、和面对最后审判的各项功课上都必须谨慎努力;对今天在座者的真正信心、盼望和爱心,也是最贴切的反省和考验。
《按才授银》这则比喻中的三个“仆人”,原文都是“杜罗斯”(Doulos);完全不同于上帝所爱所拣选的以色列(路1:54)、大卫(路1:69;徒4:25)和耶稣(太12:18;徒3:13,26)的“仆人”身份。因为上帝所爱的这些“仆人”不是“杜罗斯”而是“派司”(Pais)。“杜罗斯”是从奴隶市场买回来的或别人赠送给他的奴隶,“派司”则是对那些受尊贵或显赫者所爱护和信任的人的谦称或昵称。买来的“杜罗斯”在主人家中如果表现良好,又有出众的才干,当其被主人赏识和信任之后,也有可能被许以自由身份并被任用为管家或掌管一些重要的工作。耶稣《按才授银》比喻中的这三个仆人,大概就是这种由奴仆转化过来的仆人。他们既然受恩于主人,当然就有对主人忠心的义务和道义。
五千银子是多少
这个比喻中说有一个很富有的人想出门远行,因为原文没有说是去“外国”,所以我们也无须把外国附会为“天堂”;加上他回来之后用来要和仆人们“算账”(synairei logon)的这个词汇在当日完全是个习知的商业用语,再看他交托仆人们金额之大,可知这个人确实是一个实力雄厚的人,他出远门或者就是出去考察其他可以发展或投资的环境。而他肯把家业交给仆人们打理,说明这个人的忠厚以及对待仆役的是信任和欣赏,因此才有委托他们代表自己在当地投资做生意的意愿;这就出现了给他们五千、二千和一千银子去各自经营的行动。五千、二千、一千在原文中乃是五“他连得”(talants)、二“他连得”、和一“他连得”。由于第十八节提到的货币名称是“亚基里翁”(argyrion),可知这种“他连得”是银铸的银锭。“他连得”的实际价值在不同时期虽略有不同,但在耶稣时代,一“他连得”的重量介乎50磅到80磅之间,其价值通常是6000个“得拿利乌”(Denarius)的等值。因为当时一个工人一天的工钱是一个“得拿利乌”,所以,一他连得也就相当于一个日薪工人二十年的工资。这个数目是相当惊人的,也反映出主人家道的富足和殷实。
那领五“他连得”和两“他连得”的仆人深知主人的意图,于是就把这些银子“随即拿去做买卖”,而且都各自赚得同样数量的利润。但那个受托一“他连得”的仆人,或者怕冒风险,或者怕负责任,不但不去做买卖,反而在地里挖个洞把这笔钱埋藏起来了。或说其不忠心,或说其懒惰。即使如此,也还不算为大恶;至于说他恶却是因他另有不好的意图。
历史上把财宝藏在地里头的事情并非没有先例,后人无意中挖到前人窖藏财宝的事也时有所闻。两星期前(2014年2月26日)美国侨报网就报道:一对加州夫妇在经常散步的小路旁挖出了价值千万美元的千余枚金币。可能这个仆人有他的打算,他以为主人不一定回来,纵使有一天主人回来了,他仍可以简单地把银子还给主人,而毋须冒投资损失的风险;万一主人回不来了,埋在地里头的银子他便可以据为己有 。但是,他为什么也不愿意把这笔银子存入银庄呢?须知罗马人时代,由腓尼基人开始的兑换银钱之风已经颇为盛行,但法律规定,开户时必须出具银子主人的身份和姓名,恶仆当然不会作此选择,这才是主人说他又恶又懒的真正原因。
三种人各具恩赐
罗马最具威望的教皇之一大贵格利(Gregory the Great 生于公元540年左右,准确时日未详。)在解释耶稣按才授银的比喻时,曾经别出心裁地提出他的看法,他认为银子不是门徒独具的恩赐,也不限于某些人的知识和才干,而是每个人都是天赋就有的正常本能。他认为,人身体上的感官有五个,就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属灵生命也是一样,当主人要出远门的时候,就把这些属灵恩赐分给各人。五“他连得”银子代表人的五种感官恩赐,;二“他连得”则代表理论和实践的能力;一“他连得”则仅仅代表理论而已。
护教士俄利根( Origenes Adamantius;公元185-254年)则将这个比喻中的三类人拿来和《马太福音》13:23的结果子比喻中那“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作模拟,他指出结三十倍果子的人也是得救的。可是,我们对这个把银子埋在地里头的仆人应当如何评说呢?平情而论,在一位家业雄厚的主人家里,不可能仅有三个仆人的。足见这三个仆人必定是从众多仆人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也说明主人对他们的能力向来是了解的,他们如果能对主人忠心,也一定都可以把事情做好的。可惜,那领受一“他连得”银子的仆人只有为自己利益着想的理论,却没有忠心为主人利益着想的行动。他不是没有聪明和能力,只是不肯忠心被主人使用而已,他没有考虑到主人如何用重价买回他并赎得他的自由,也没有思考到主人把一“他连得”大数目的家业交他管理的这种信任。否则,当主人要使用他的时候,理当欢喜感恩,努力把事情做好才对,怎么会把主人的托付埋藏起来呢?这无异埋葬了主人给他的机会和恩赐。因此,称之为对主人忘恩负义的恶仆也不为过。
领五“他连得”的仆人和领两“他连得”的仆人都得到主人的称赞,而且无论是五千还是二千,主人都称其为“不多的事”,说明主人对仆人的要求并非在乎其赚得多赚少,而在乎其是否有忠心,对主人交付的使命是否能“随即”去执行。结果如何呢?
领五千和领两千的人都以大喜乐收场,包括:
第一、他们的表现都得到“好”的评价。
第二、他们都得到“又忠心又良善”的称赞。
第三、主人都表示要派他们管理更多更大的事业。
第四、他们都蒙邀请得以进入密室,可以分享主人的喜乐。
第五、那领五他连得的且获得另外一他连得银子的奖赏。
相反的,那个领一千银子的仆人不单没有得到称赞,还失去了一些东西。包括:
第一、他被称为又恶又懒的仆人。
第二、他没有机会参与管理更多的事,因为他被认定为无用。
第三、主人把原来打算赐给他的财富,转赐给那位有十“他连得”的仆人了。
第四、他无份于和主人同享喜乐。
第五、他被赶到外面的黑暗里,因悔恨不及而哀哭切齿。
平情而论,这个被称为无用的恶仆,并非没有恩赐,而是不愿意使用主人所给的恩赐而已;当然,无用的仆人也还是仆人,他所失去的东固然无法挽回来,但经文并没有断定他的永远命运如何,也没说“黒暗”是永恒的黑暗。何况按照当时的习惯,计算工人的薪酬通常多是在入夜之后才进行,此时别人和主人已经都在屋子里享受着喜乐,他却独自在外面的黑暗里哀哭切齿。幸亏这仅仅是主耶稣为儆戒门徒所作的比喻而已,真正的末日大审判时刻并无人知道什么时候到来。因此,假如还能够看到“明天的太阳”的话,即使是无用的恶仆,仍有悔改的机会,也有蒙赦罪的可能。
我的受托是多少
有五千的、有两千的、有一千的,三个仆人的三种领受。有人认为这个比喻和《路加福音》19:12-27的《分银十仆》是同一类型的故事,但其实中间也有许多不同。马太记的是耶稣在橄榄山上对门徒的训勉,路加记的却是耶稣在耶利哥对群众的讲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阅读圣经,不能没有自己的心得和领会。否则就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了。宋儒陆九渊(1139-1193)曾提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主张,虽被朱熹批评为受禅学影响太深,但此法对基督徒却仍宜提倡。因为我们阅读圣经,如果未被圣经感动,自己又不能进入圣经去反省深思,这样的读经听道,充其量益处不会太多。即如今天我们读了《按才分银》这则比喻之后,除了照搬般别人的领受,说一些“主人就是主基督、仆人就是蒙他拣选、栽培、差遣的信徒,主人往外国去就是指耶稣复活升天的事,回来算账就是世界末日大审判等等” 招牌 话之外,却没有在故事中找到自已的定位,也不知道这则比喻对我有什么意义。姑不论前述旁人这些认识是否就是经文的主旨,但不经咀嚼就囫囵咽下的读经或听道,其实和未曾读经的人没有多大分别。
耶稣的教导绝非只适用于一时一地,也必永远令普世的人获益。诚然,我们或可以进一步联想和反思,假如当时我也在橄榄山现场的话,听了这个比喻之后,我能否诚实地给自己一个定位呢?能够估量自己在这三个仆人中,到底属于哪个级别吗?是五千还是两千?或者就是一千。其实一千也无妨,因为一千的数目也是很大的。我们不妨综观两千多年来的教会历史,上帝不断把恩典和恩赐赐给自己的儿女,耶稣基督不断用恩言教导自己的门徒,圣灵保惠师不断运行启迪在每个蒙拣选的人身上。由此就毋庸否认,每个基督徒都不单承继着福音的一份嗣产,也领受着一个传福音和作教会好管家的使命。当然,主人对自己的仆人最是了解,因此必会根据我们的能力、才干分派我们去给他办事。他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做大布道家或神学家,也没有委任每个人都当教皇或教会领袖,却要求我们在他的家里都可以成为忠心的好管家。
保罗说:“人应当以我们为基督的执事,为上帝奥秘事的管家。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4:2)彼得进一步说:“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侍,作上帝百般恩赐的好管家。若有讲道的,要按着上帝的圣言讲;若有服侍人的,要按着上帝所赐的力量服侍,叫上帝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彼前4:10-11)
好管家也不等于要求每个人的能力、智慧、才干都要相同,而是要求大家按照上帝所赐各人不同的力量尽力而为就可以了。以这样的原则来衡量上帝的仆人,我想象彼得、保罗、约翰这等忠心到死的门徒以及历代蒙主拣选为真理作无畏斗士的如奥古斯丁、马丁路徳、或众多为主牺牲的无名传道使者,都应该是五千银子级别的仆人;至于两千银子级别的好管家,在历时历世的各国教会内外,可以说多得难以胜数;可是,一千银子级别的信徒,恐怕数目就更为可观了。
抚心自问,若论才干,我最多就是一千级别的仆人而已;但感谢主的栽培,论忠心我敢盼望能晋升到二千级之列。不幸的是,在教会里,连一千银子责任都承受不了的人似乎也不少,这种人只愿意接受别人的服侍却不愿意服侍别人,只求恩赐而不求亊奉。这种人,甚至不是把银子埋藏起来,而是接过手之后,回头立刻就丢掉不要了。他们虽然也听道,却对上帝的道无动于衷、常感厌烦。
按才授银和马太效应
在思考和领受耶稣所讲的《按才授银》比喻的时候,不同人各有不同的解经方法,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在圣灵带领下,各种解经法都有令人得益的主张,紧要的是要避免走向极端。例如:
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有人把这个比喻中的仆人和主人对立起来,并引用第三位仆人的话对主人进行批判,同时也对第一和第二位仆人进行批评。批判的是主人唯利是图剥削成性的品格;批评的是前面两位仆人缺乏阶级觉悟,甘心乐意作主人的帮凶。以此类推。第三位仆人反而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有觉悟人士了。这种释经法无庸反驳,就都知道是站不住脚的。
与此相反,也有人极力鼓吹利益淘汰论,举例说,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有的猴子性格慵懒,只满足于地上容易得到的食物;有的猴子则性格勤勉,为了生存,即使高挂树颠的果子牠也要爬上去采摘。这样下去,猴子便不断分化成强势和弱势两种族群,强势的不断进取,终于成为统治者。用进化论者的话说,这就是拉马克(Jean Baptiste de Lamarck, 1744-1829)“用进废退定律”的大意。在这个基础上,1968年,美国科学史学者罗伯特•墨顿更利用《马太福音》25:29所说“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的话, 总结并提出 诱人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从此,举凡教育界、经济界乃至心理学界, 都奉“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为圭臬, 有意无意中把贫富、贤愚、善恶、自由、人权等等社会现象硬性推向两极。 无形中有力量的侵略者永远有理,被侵略者永远是活该。在攫取社会财富上也不再问什么是公平和公义,一些红二代或富二代,他们凭借得天独厚的第一因,财富即使来得并不光彩,但照“马太效应”的法则,这些既得利益就可以合法地永远翻滚增长下去。因此,“马太效应”虽然标榜圣经,其实乃是曲解圣经。
有些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对“马太效应” 却持另外的态度,他们审愼地引用《 老子•道德经 》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的话来修正 “马太效应” 的论点,殊不知又犯了对基督教救恩周溥、爱人如己教义的无知。
结 语:下驷之才
《按才授银》比喻中那个把一“他连得”银子埋在地里的仆人,其最可悲的结局不在于没有受到称赞,也不在于失去管理更多事务的机会,更不在乎失掉手中原先的一“他连得”银子,他最大的损失也是最可悲的结局乃是被主人和其他仆人隔绝了。从此被放逐于永恒的黑暗中。当然,这个比喻所涉及的算账时间现在还不能确定,但“主人一定要回来”却是不会改变的真理。主人要来和我们算账也是肯定的结论。
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这个仆人既未杀人放火,也未奸淫枉法,而仅仅是对主人不忠心,不肯善用才干去做该做的事而已,就落得这样悲惨的结局;这难道不足以提醒我们中间那些懒惰、不肯负责任为主忠心做事的人吗?须知恩典虽然没有条件,但绝不容许糟蹋;恩赐虽然是上帝的慷慨,但不使用的恩赐主必收回。何况“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雅4:17)
当然,古往今来,把主人交托的银子埋藏起来的,并不限于那位又恶又懒的无用仆人,其实挂着基督徒牌子却不尽基督徒本分的人处处都有。就如我们中间有些蒙恩却不知感恩,自己得救却不肯去救别人,常常听道却从未向别人传过福音,在教会中习惯被别人服侍却不肯服侍别人的人,难道不应该反省?对与主隔绝并落在黑暗中哀哭切齿的刑罚难道可以无动于衷?
当然,我们中间绝大多数的人并不承认自己对主不忠心,也不是绝对不肯受主之托为主做事,更加不敢对主狂妄诬揑。我们经常只是缺乏自信而已,认为自已什么都不会,恐怕事情做得不好反而招致主人损失罢了。其实,这正是魔鬼看准并用来攻击我们的伎俩。须知在上帝的国和上帝的家里面,每个人都不是在孤军作战,都是彼此联络作肢体(林前12:14-26)、互相支持着的。一个人即使自己的力量、才干都很有限,但只要对主的使命忠心到底,在上帝全盘计划中,自已即使是一名小兵,仍然可以作出美好的贡献。一如下驷之才若能服从主人调遣,终必有益于全盘战局。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正值群雄蠭起的战国时代。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威王空闲的时候,总喜欢和宗族内的诸公子赛马赌钱作为娱乐,大臣田忌每次都赌输了。某日,有个叫孙膑的人,看过田忌三匹马的潜力和齐威王的三匹马相差不多,但却都跑输了。他就告诉田忌,说他有必赢的办法,于是大家相约隔日再赛一场,并以千金做为赌注。 第二天,孙膑告诉田忌:“三匹马有上中下之别,以你的下驷对王的上驷,以你的上驷对王的中驷,以你的中驷对王的下驷,你虽有一败,但必有二胜”。比赛结束,田忌果然一败两胜,赢得千金的赌注。(参考《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以己之下驷去对敌之上驷,必定败得惨烈,但这一败却换来田忌一败两胜的战果。基督徒传福音绝对不是赌马,但也必须讲究战略和战术。田忌的下驷因为得到有智慧者的调遣,一着“歹棋”竟然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下驷虽然输在敌方的上驷蹄下,却令主人赢得终局的胜利。这正是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只要想想主耶稣如何用重价买赎我们作他的仆人和门徒,也使我们成为天国的子民,又把传福音、服事教会的使命交付我们。我们就知道应该为谁效忠效力了。因此,无论任何时代,凡处身于善恶对阵、光暗交锋场境中的福音战士,即使不是精兵,也绝对不应该作逃兵;就算称不上是上驷骏马,也可以作为舍己立功的下驷忠马吧。
在英语世界中,“他连得”这个字可以有两种主要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天才、天资、才干或超级智能;第二种解释是古代希腊、罗马、中东等地的重量或货币单位。而表示埋没天才的字就是失去了“他连得”talent(a)less的人。中国三联书店出版的《英汉大词典》在本条下面标明它的出处来自圣经《马太福音》25:14-25。可见圣经的真理影响力真不小。那位领一“他连得”的仆人原本是有才干的,但是,多么可惜,他却把这一“他连得”埋在地下,终于落得个一无所有的结局。这岂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省?所以,在圣灵的光照下,最后,是否可以让我们谦卑抚心
自问一声:上帝岂真没有给过我们合适的恩典和才干吗?
再问一声,即使恩赐不足,我们就可以无视神圣的使命吗?
最后问一声,就算只受托一“他连得”的银子,我们就可以将它埋藏起来不运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