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上自己成为“活祭” 厦门老牧者叶汉章牧师小传

来源:福音时报
2012-06-19 11:16:00
分享与播放
叶汉章牧师

曹圣洁牧师在《自立运动与本色化》一文中指出,中国教会的自立运动始于厦门“1862年,美、英长老会在该地区合成泉漳长老大会,称为‘中华自立长老会’厦门的新街、竹树二教堂自聘牧师。”厦门竹树堂首任华人牧师叶汉章是中国教会自立的先驱,他与罗嘉鱼牧师(新街堂)为中国本色化教会最早的牧者,他在长达50多年的侍奉生涯中,足迹遍及闽、台两地,为福音的传播以及中华本色教会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叶汉章牧师

叶汉章于1832年3月29日生于福建平和,年少时被厦门一从事木材生意的商人收养。他们家的店铺位于厦门的闹市区,附近的筼筜港边上有一片因竹林茂盛而被称为“竹树脚”的地方(今开禾路口)。此处靠近海边,人口稠密,是厦门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来往的船家都会在此停泊,他们在夜晚燃灯照明,点点灯火交织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筼筜渔火”也成为厦门的八大景观之一。1847年8月,美国归正会打马字牧师来到厦门,他立刻相中了竹树脚这个美丽的地方,在此租民房住了下来,并设立布道站。

叶家的店铺正好在打马字家隔壁,神的奇妙安排使年轻的叶汉章能够经常和打马字接触,聆听他关于耶稣基督救世的福音。在交往中,叶汉章逐渐被福音所吸引,在圣灵的感动下,他立志成为神的儿女。但是,由于信仰与文化的隔阂等原因,父亲极力拦阻其信主。不久,厦门发生暴乱,动乱中叶家未能幸免,多年积攒的财产毁于一旦,破产的叶家人被迫在街上流浪。打马字见此情形,立即把叶家人安顿在其住宅的第一层,并提供他们生活所需。叶家人从打马字的行为中见证了基督的大爱,深受感动,叶的父亲那刚硬的心就此软化,不仅支持儿子受洗归主,接着全家都成为天国的子民。不久,叶汉章身患重病,但蒙主医治,转危为安。多次经历了患难,而又化险为夷的叶汉章更深认识主的大能,他决定将自己完全献上作为“活祭”,一生为主所用,将主的福音传给闽南乡亲。他进入神学院学习,同时在竹树堂侍奉。

美国归正会、英国长老会倡导中国教会自治,注重本土传道人的培养。他们认为要使中华归主就必须使福音适应中国特殊的环境,而这仅靠几位西方传教士难以做到,因此必须让华人担负起福传使命。虽然打马字等人的倡议遭到本国差会的强烈抵制,但他们坚定地信靠主,知晓中国教会的自立是神的旨意,因而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积极推动华人教会的自立。1855年,新街堂和竹树堂首选长老和执事,同年5月11日成立长执会,料理教会事务。1862年,两会同工举行会议,正式成立漳泉长老大会。大会宪章规定,漳泉大会的日常事务由华人信徒管理,外国宣教士只担任顾问与咨询,不得干涉教会事务。漳泉大会成立后,下属的堂会开始自己选聘牧师。时任厦门竹树堂长老的叶汉章因其扎实的基要真理造就,以及对厦门风土民情的熟悉,成为了竹树堂首任华人牧师的不二人选。1863年,叶汉章长老被按立为竹树堂牧师,为中国教会自养自聘牧师之始创。叶汉章牧师在竹树堂侍奉18年,他不仅讲道深受信徒欢迎,还关心信徒生活,经常给予帮助,因而得到信徒的敬佩。叶牧师还参与赞美诗的创作,目前传唱于闽南、台湾、东南亚等地教会的《闽南圣诗》第293首《此时礼拜将要息》就是他的代表作。

闽南与台湾一衣带水,血脉相连,文化同源。1860年英国长老会牧师杜嘉德到台湾访问,他在日记中称“整个地区为福建漳、厦一带所迁来的移民,说的也是闽南话,...... 跨过海峡,这里仍旧通行着同样的语言。在中国大陆,隔了一百里,就使我们觉得言语不通了。”于是英国长老会将福音拓展到台湾,两岸的弟兄姐妹从此在主爱中亲如一家,彼此来往不绝。1872年,叶汉章应台湾教会邀请,横渡台湾海峡来到台湾打狗地区,此时,英国宣教士甘为霖从台湾府前往打狗教区找李庥牧师。于是他们3人相偕在台湾巡回宣教。他们一行先后访问了埤头(凤山)、阿里港、木栅、柑仔林、拔马、冈仔林等地。在此过程中,叶汉章用闽南语讲道,并结合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谚语,大大消除了文化隔阂,使当地人更深入明白耶稣基督的福音。事后,甘为霖感慨到“本地传教确需要本地出身受过教育的人士来担任,始能克服传教的障碍。”

1883年,叶汉章离开竹树堂,前往漳州的小溪教会侍奉。叶牧师到小溪后,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仍兢兢业业做主的工,小溪地区的福音兴旺,信徒众多,几年时间相继建立了板仔、南胜等四间教会。据林至诚牧师(林语堂之父)在《平和基督教会史略》中记载,叶汉章“温温恭人,守成善道,竹杖芒鞋,旬宣福音。”小溪不仅建立了教堂,还设立了学校、医院(郁约翰创办),促进了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当地人的文化素质,摆脱了落后的面貌。

叶汉章不仅牧养教会,还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当时,英国宣教士麦高温与打马字牧师二女儿马利亚等人发起厦门戒缠足会,亦在移风易俗,废止罪恶的缠足陋习。叶汉章参与其中,著有《戒缠足论》痛斥缠足的危害。在书中他写到:“爱人之道,莫先于爱己子女,奈何将己之子女,自五六岁时,则苦其足,牢束紧扎,俨似烙逼,气阻不行,若同压踝?……或观缠足之时,紧扎呼痛,母即酷打其女,强使之痛楚难堪。”

1912年,厦门教会准备在9月举行教会自治50年的纪念活动,活动决定由叶汉章主持。但这年6月,叶汉章牧师走完了其80年人生历程,在主怀里安息。

附:罗嘉鱼牧师小传

罗罩牧师,字嘉鱼,以字行。他是厦门最早的两个华人牧师之一。他原籍金门黄乡,生于1826年。

1844年底,重病缠身的雅稗理牧师到金门考察,决定在此设立布道所,但因身体欠佳而作罢。之后的宣教士完成了雅稗理的未竟事业,使福音扎根于金门。年轻的罗嘉鱼聆听了主宝贵的话语,在圣灵感动下,受洗归入主的名下。信主后刻苦学习《圣经》、神学知识,饥渴慕义的他得到了宣教士的器重,经常带他一起同工,外出宣教。

1853年,英国长老会牧师宾为霖与中国同工到漳州白水营宣教。次年,白水营白水营有14人受洗。1855年,美国归正会在石码设立漳州最早的教会。罗嘉鱼因其殷勤的侍奉以及深厚的真理装备,被教会任命为白水营、石码两地的传道人。石码教会成立后,于1859年设立长执会,负责教会各项事工,罗嘉鱼成为教会的三位长老之一。

19世纪60年代初,厦门的新街堂和竹树堂开始自治,自聘牧师。罗嘉鱼由于在漳州事工上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新街堂信徒的认可,1861年2月11日,大家选举罗嘉鱼为新街堂牧师。罗嘉鱼因此也和竹树堂的叶汉章一起被按立为厦门最早的华人牧师。罗牧师热爱在漳州的事工,不愿马上离开他所挚爱的弟兄姐妹,于是直到两年后石码等地事工安排妥当后,才到新街堂上任。

罗嘉鱼在新街堂勤恳地为主劳苦,使刚自立的新街堂得到发展。他除了新街堂的牧养工作,还外出宣教。先后协助同工建立湖边、江头、林后、前村等教会。

1668年冬,罗嘉鱼在禾山、湖边布道时身染重病。经过一年多治疗仍未好转,于1870年5月6日安息主怀,终年44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