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基督在世上传道时,医治了不少病患,使他们脱离病痛的折磨。在近代,一群基督的使者来到厦门,他们效法耶稣基督的榜样,救死扶伤,见证了主的大爱。
1842年6月,美国医疗宣教士甘明来到厦门协助雅稗理工作。1844年,他与雅裨理迁居厦门寮仔后马祖宫附近,后移居旗冒洋行的太史巷,一边行医,一边布道,不久合文医生来厦与甘明同工。尽管他们在厦门行医的时间不长,但却拉开了教会在厦门医疗事业的序幕。
1850年,英国宣教士养为霖在厦门智识窟与美国归正会开设诊所(后为济世医院),为厦门最早的医馆。同年,英国长老会的养雅各在大史巷开设诊所,诊治病人。教会医院建立初期,由于文化隔阂,以及对西方医疗技术的不了解,很多民众怀有疑虑,甚至说医院挖人眼睛、五脏用药的谣言四起,因此就医者很少。但医疗宣教士们发扬了基督博爱的精神,他们收容那些孤苦的乞丐、生命垂危的病人,给他们细微的照顾,并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他们的重疾。宣教士的义举挽救了不少濒临死亡的生命,见证了神的爱,消除了不少人的误解。来求医者日益增多(不少从漳泉等地远道而来),甚至有些人因此深受感动,接受了基督的福音,归入主的名下。
19世纪80年代初,英长老会在竹树脚购得土地,将太史巷医院管理权转交给美国归正会,医院称“保赤医院”或“竹树脚医院”, 日常事务由竹树堂教会负责。此后,为了方便内地民众就医,厦门教会将医疗事业向内地拓展,吴炳耀牧师记载;“1880年英医士颜大辟设医院于泉州为最早,继之者即1888年,郁约翰医士设医院于小溪;1889年厚雅各医师设医院于漳浦;1890年骆约翰医师设医院于永春;巴阿美医师设医院于漳州;1902年陈和礼医士设医院于惠安;1907年赖察理医士设医院于汀州;1919年夏礼文医士设医院于龙岩;班德烈医士设医院于同安,诸皆男女兼治之医院。”
1897年.美国归正会为了更好地开展宣教和医疗工作,决定在鼓浪屿建立一所医院。教会通知在美国休假的郁约翰医生操办此事。郁约翰立即在美国筹集了一笔近万美元的资金回到厦门。归正会在鼓浪屿河仔下买了一块地,作为医院的地址。因这里离居民区远近适中,面对厦门市区,涨潮三面环水,环境既干净又清幽,利于治疗休养。
正当万事具备之时,住在鼓浪屿的不少外国人担心病人会将病菌传染给岛上国际社区的居民,极力反对郁约翰建立医院。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中、美两国政府“上诉”,希望他们出面制止医院的建设。郁约翰顶住各方压力,提出折衷办法,他为中、外富豪提供舒适的房间,收取较高的费用。平息了众怒,且增加了医院的收入。此外,他将不需留在鼓浪屿的病人,安排住在厦门另设的病房。
排除阻力后,郁约翰马上投入到医院的建设中去。他亲自设计了医院的建筑,并参与工程的监督。经过不懈努力,1898年4月,厦门第一所正规西医院——救世医院(Hope Hospital)在鼓浪屿正式建立。郁约翰成为首任院长,他同时还兼管竹树堂保赤医院(为救世医院分院)。
救世医院为两层楼房,有一小礼拜堂,饭厅,厨房,两间工人房,办公室,药房,眼科室,学生房四间,病房七间,可容45张床。医院不收药费,治疗费及住院费,仅收相当于5美分的伙食费。病人大都来自厦门及周边的乡下,也有来自漳、泉等地的,甚至有外省及马尼拉、仰光等不远万里的求医者。病人包括乞丐、富人、平民、官员、学者等社会各阶层的人。从医院开办到郁约翰归天家的12年里,共收治了17000多名住院病人及135000多位门诊患者,做了7500多次手术。
1904年,郁约翰赴荷兰度假。在此,他到处宣传鼓浪屿救世医院对护士的需求,希望能有护士到厦门工作。他的呼吁得到荷兰女王威赫明娜的支持,立即派遣两位护士来厦,并在救世医院旁开设女医馆,为感激荷兰女王的义举,郁约翰将女医院称为“威赫明娜女医院”(Wilhemina Hospital)。荷兰王室还提供培训护士所需的资金,为日后救世医院护士学校的创立,建立了基础。随着女医院的建立,救世医院的全称为救世男女医院(Hope & Wilhemina Hospital).。
救世医院附设医学专科学校,学制五年。学生大部分来自鼓浪屿寻源中学。学习科目包括物理、化学、胚胎学、组织学、生理学、解剖学、内科、外科、眼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科、检验科等。学校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上午学生跟随医生到各科见习,下午上课。1900年至1932年,医学专科学校共培养六届毕业生共40人。学校为闽南培养了不少医疗人才,黄大辟、陈天恩、陈伍爵、林安邦等均成为闽南名医。
郁约翰安息后,苏医生、锡鸿恩、胡天赐等人接任救世医院院长。1926年,救世医院曾设护士学校,培养了不少护理人才。1941年12月,鼓浪屿沦陷,救世医院被迫停办。抗战胜利后复办,夏礼文担任院长,为最后一任“洋人”院长。1950年后,黄桢德任院长。1951年由政府接办,与鼓浪屿医院合并为厦门市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