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领域的追求。在这样的潮流之中,有很多人便选择了基督教。因此,近些年中国教会的信徒人数与日俱增,正如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答凤凰台记者问时所言:“基督教的发展速度已经是够快,你像我们原来新中国建立初期才70万,现在2300万,实际上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的,30年30倍。”这个数字是喜人的,我们应当为此感恩。当然,不能以此为满足,应当继续努力去为主赢得更多的灵魂。但是,就在这样的数字之下,又有多少人是确实地将信仰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呢?或者说我们对待上帝所持有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每个主日,几乎所有的信徒都会去自己所在的堂会做礼拜,但是,每个人来敬拜时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当上帝将天地万物都造齐备之后,便“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上帝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创2:3)到了摩西时代,更是将安息日写在了十诫中,并且严严嘱咐摩西:“你要吩咐以色列人说:‘你们务要守我的安息日,因为这是你我之间世世代代的证据,使你们知道我耶和华是叫你们成为圣的。所以你们要守安息日,以为圣日。凡干犯这日的,必要把他治死;凡在这日作工的,必从民中剪除。六日要作工,但第七日是安息圣日,是向耶和华守为圣的;凡在安息日作工的,必要把他治死。’”(出31:13-15)主耶稣针对安息日又这样解释:“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可2:27)
可见,安息日是“上帝与人”共同的一个日子。对于上帝,他需要他的百姓在几天的劳作之后,分别出时间,全身心的来侍奉、敬拜他;而对于人,应当在敬拜与侍奉当中享受上帝赐予的各样属灵的福气,同时让身体休养生息。当然,这样的理解并非是说在这一天之外,人和上帝之间就没有亲近的可能,只是说,我们需要有一个分别出来的日子,聚集在一起,共同来敬拜他。虽然从主耶稣复活之后,基督教的主流派别把礼拜的时间放在了星期日(主复活日),而不是星期六(安息日),但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敬拜上帝。在敬拜之时,我们都必须存着爱上帝的心,因为我们能够参与敬拜,本身就是在享受上帝的爱。
然而,我们不能排除一种可能,就是在礼拜的人当中,也会有人是存着纯粹的一种惧怕心理而来的。之所以会存在这种心理,与他们根深蒂固的神观念分不开。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人或许还未明确接受某种信仰,但并不表示他心中就不存在模糊的信仰,或者相信某种民间宗教。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对于“神”,必须要“心诚”,不能有半点慢待,否则就必遭受惩罚。
在这种惩罚下,必然会经受灾病祸患,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在自己或者家人的身上,便循规蹈矩的在某个特定的日子里,风雨无阻的去一个特定的地方叩拜。甚至怕忽视了某方神圣,便“遇庙齐焚香,见佛皆叩首”,如同保罗时代的雅典人一样,还为那些“未识之神”筑了一座坛(徒17:23)。即或是接受了耶稣基督,仍有部分人从潜意识里还固守着过去的神观念,并且以此种心理来对待上帝,生怕一不小心慢待了上帝,便会遭受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礼拜对于他们而言,就类似于“早请示,晚汇报”一样,根本不存在对上帝的敬拜,更不存在与上帝的相交。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之下,便会演变出很多极富功利化、迷信化的思想,诸如:求平安、得福气、受保护、无灾病、免祸患……一旦所追求的未能达成所愿,便会怨天尤人,怀疑上帝,甚至离开教堂。当然,以上几点也都是上帝给我们的应许,但不要忘记,这些应许都是在拥有他的生命、遵行他的话之后所带来的恩典,而非信仰的中心。即或如此,上帝也并非答应我们一生都会一马平川,反而是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约16:33)。所以,我们都当慎重的来思考自己的信仰。
今天,走进教堂的人不计其数,我们从外表并不能判断他是因“爱”而来,还是因“怕”而来,但我们的上帝却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耶17:10)。惟愿每个走进教堂的人都能够“心意更新而变化”(罗12:2),免得将来见主面时,听到主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太25:12)那样的结局是何等的悲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