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财富与货币——如何看待教会中年轻人的金钱压力

作者: 清水之澜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0-05 20:19:19
分享与播放

“挣钱”渐渐成为年轻人很重要的一个需求,如何挣钱,尤其如何快速暴富渐渐成为年轻人诸多压力中很重要的一个。

在过去,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国内教会有一种圣俗二分的倾向,教会在一段时间内视金钱为属世的,唯有在教会内的服事才是属灵的。这种观念的影响现今依然存在,导致人们对金钱有一些错误的看法,很难平衡个人属灵追求与挣钱之间的关系。随着越来越多整全信息的传播,如今的教会已经不再简单地把教会内外进行圣俗对立二分。这个时候,人们认为金钱是中立的,重要的是一个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如:为何挣钱、为何用钱、为何储蓄等等。但是,这两种观点可能都过于简单,并不能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给予年轻人在面对金钱压力时给与太多帮助。教会在强调态度之后,似乎无力继续,只能诉诸于让年轻人自己去祷告。

货币带有社会价值观念

财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个人或实体所拥有的所有资产,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艺术品以及银行存款等。财富甚至在意义层面,包含了一个人幸福的需要,脱离了实物的范畴,包括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而流通中的货币(金钱)通常只是财富的一部分,但是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这些财富又被计量为货币的多少。导致在人们的印象中,财富与金钱、货币等同。但是,一个人可能拥有财富却只有较少的金钱;反之,一个人可能有较多金钱,却没有带来幸福的财富。

金钱和货币几乎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金钱在历史上包括具体的、具有真实价值的贵重金属。而当今的货币更多是指纸币,甚至是数字货币。当今的货币的实际价值远远低于其所代表的金钱价值。在经济学中,“货币”或“金钱”特指流通中的货币,即政府发行的纸币和硬币。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衡量标准,并且促进了专业化分工。

对于货币来说有两点是我们认识他的重要关注点,其一是交换媒介,其二是共同的价值衡量标准。

交换媒介意味着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满足必要的生活所需时,人们需要使用货币进行交换。这是对古时以物换物的进步,也带给人们生活极大的便捷。从这点上来说,货币是当今人生活于社会中的必需品,是一件有益于社会运作效率的事物。人们拒绝货币,在这个意义上就是拒绝参与社会结构,参与社会分工,有违在创世记里神让人管理世界的使命。

因为货币的发行是由国家强制力背书,并且通过经济政策来体现国家的意志。因此,货币作为共同的价值衡量标准时,一方面体现了对财富的公允价值(价格)衡量,另一方面也会体现国家意志的价值(意义)导向。当人们在参与社会结构,通过社会分工获取、使用金钱时,就是在国家意义导向的影响下。于是,当人参与到社会当中时,就面临着一种国家意志的影响。国家意志当然体现了一个国家对社会价值的定义,通过经济活动中对财富的分配来刺激人们对特定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和追求。

所以,许多人在生活中感受到一股压力,好像自己的人生被推着走,不得不做一些事情。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经济活动就是如此,并且人们离不开经济活动、离不开货币的获取和使用。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说人生完全没有自由。国家意志的影响,一方面并不直接加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它属于宏观调控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需要看这种对人的影响是否是正当的,如果与圣经的价值观念相符合,也是个人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有的人,逃避这种影响只是因为个人的懒惰。甚至既想要挣钱,又想要不付出。因而在服事年轻人时,外在的压力于个人的问题都是值得关注的。并不能简单批判挣钱不好,或者只要自己祷告就行。

经济结构带来压力

如今,年轻一代面临着诸多结构性挑战,包括社会支持有限、承担个体风险的压力增大、职业机会减少、工资增长停滞、住房负担能力不足等诸多影响。更有时候,在年轻人的恋爱交往时,金钱也占据了相当大的影响,导致,年轻人对金钱的渴求增加,并与其自身对未来生活、情感、幸福的追求直接挂钩。  

年轻人面对的金钱压力,来源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过去,实体经济为主,人们通过劳动力的交换获取报酬。这种自身劳动的付出投资与获得报酬相对稳定,而如今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传统的财富积累路径(如拥有住房、稳定工资增长)已不再像父辈那样“唾手可得”。例如在大城市购房变得异常困难,需要的付出不是他们短期内能够实现的。随着金融行业、自媒体的兴起,实体经济收益率的下降,导致社会整体追求高回报、高风险的投资行为。这种投资在许多时候,伴随着股票、基金等工具的滥用,以及自媒体的泛滥,甚至演变为一种投机行为。在资本对社交媒体的精心包装下,人们只是看到了部分成功获利的案例。在不断地信息轰炸下,资本强化了人们的投机行为、牵引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人们渐渐倾向于挣快钱的方式。

比如,一个新的产品发布时,会被包装为一种幸福生活的样式。这会影响人们的判断,把幸福的生活视为拥有某种更先进的产品。导致人们在不停地追逐物质的更新,幸福变得不再稳定,也加剧了对金钱的需要。

于是,经济结构就产生了个人的不稳定感。这种不稳定感源于个人欲望在传统工作收入的条件下得不到快速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不安全感。年轻人的生活被投机性逻辑所定义,想要投机暴富。这要求年轻人不断关注变化来应对日益不稳定的环境,这其中蕴含着非常大的风险,投资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回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他们通常缺乏对风险的计算能力,以及抵抗风险的能力,这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不稳定感。

不稳定感的加剧,还会带来对自身价值评估的影响。在众多挫折和少数的成功案例对比之下,加上货币政策有意识地推进着社会价值,很可能让年轻人在无法快速暴富时对自己的生活失去追求、失去意义。

教会在这个意义上,尽可能不要过分简化金钱的话题。要让人们明白金钱所连带着的社会使命,社会价值观念的问题。对被推着的感受、压力的感受并非简单是个人生命软弱的表现。人们需要在其中分辨出来自于社会的问题,个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面对信仰圣洁生活的要求。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重庆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