懊恼与新生:在恩典中回望,向真理前行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0-03 15:10:42
分享与播放

静下来时,常会被一种温柔的懊恼轻轻触动——回望年少时光,那时尚未归向主,即使受母亲的影响也是懵懵懂懂,那时的生命如同没有根基的浮萍,因着不成熟说了以下不应该说的话,做了一些亏欠他人也亏欠自己的事,更曾在懵懂中还有些悖逆。这份懊恼不是苛责的自我批判,而是圣灵在心中的光照,让我清晰看见 “未与主相连时” 的生命本相:我们本是罪人,在过犯中漂流,若不是祂的怜悯,早已迷失在黑暗里。

可每当我在祷告中静思,心中又会涌起难以言喻的喜乐——如今的我,不再是没有信仰的 “孤儿”:因着耶稣基督的拣选,我得了永恒的盼望;靠着圣灵的带领,言语行事不再随己意放纵,反而常存敬畏的心,不敢轻易偏离祂的道路,更不敢在祂的主权面前有丝毫悖逆。这份喜乐不是出于自己的 “变好”,而是出于祂的恩典:祂没有因我的过犯丢弃我,反倒主动寻找我、拯救我,让我在认罪悔改后,得着了从祂而来的新生命,成为 “在基督里的新人”——正如哥林多后书5章17节所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人这一生啊,总免不了经历起伏与挣扎。但是不管你如何挣扎,都不能逃脱祂的安排,因为一切都是出于上帝。有人会疑惑 “为何会遭遇这些”,甚至有人会问:“你说上帝掌管一切,这难道不是宿命论吗?”不,绝非如此。上帝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祂坐在至高的宝座上,以无限的智慧和主权掌管万有,祂的安排从不是冰冷的 “定数”,而是充满爱的 “带领”——祂鉴察我们的每一个心思、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行动,上主从天上观看,他看见一切的世人;从他的居所往外察看地上一切的居民。我们的对与错,祂都全然知晓;我们的跌倒与回转,祂都一一垂顾。所以,当圣灵让我们生出 “懊恼” 的心,实在是一件恩典的事——这懊恼是 “知罪” 的开始,是 “回转” 的前奏,它提醒我们:过去的过犯已成为历史,但不能让历史困住当下;我们当带着这份对罪的警醒,寻求主所预备的新生,却绝不可停留在懊恼中自怨自艾,因为祂的恩典够我们用,祂的能力要在我们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记得年轻的时候读过的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记载过一则关于瓷商的轶事,后来经民间流传,逐渐成为阐释 “心态与选择” 的经典故事,面对意外的失去,不困于懊恼,而以清醒的态度接纳。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张诚的瓷商,家住江西景德镇附近。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冠绝天下,张诚世代以贩卖瓷器为生,靠着诚信和勤勉,在江南一带积攒了不少客源。这一年初秋,他像往常一样,亲自押运一整车精心挑选的瓷器,打算沿长江而下,运往苏州的商铺。这批瓷器里有不少珍品,既有供达官贵人赏玩的青花山水瓶,也有寻常百姓家用的白釉碗碟,是他筹备了小半年的货物,若能顺利卖出,足够支撑全家来年的生计。

那天傍晚,他们走到一处山坳时,马车突然被一块凸起的石头绊了一下,车身猛地倾斜,车厢门 “哐当” 一声被甩开。张诚正坐在车头核对货单,听见声响心里一紧,猛地回头,就看见十几件瓷器从车厢里滚了出来,落在泥泞的地上,“哗啦啦” 的碎裂声在空旷的山坳里格外刺耳。

车夫吓得脸色发白,连忙跳下车,蹲在地上看着满地的瓷片,声音发颤:“张老板,这可怎么办?这要是赔……” 他话没说完,就看见张诚快步走了过来。车夫以为张诚会发火——换做其他商人,遇上这种事,轻则责骂,重则扣工钱,可张诚只是蹲下身,捡起一片还算完整的瓷片,仔细看了看上面的釉色,又轻轻放回地上。

张诚笑了笑,指着满地的碎瓷说:“瓷器已经碎了,我若是在这里懊恼咒骂,或是蹲在这儿哭,瓷片能变回完整的瓶子吗?” 他顿了顿,又道,“再说,咱们现在在荒山野岭,天快黑了,要是因为懊恼耽误了赶路,夜里遇上野兽或是淋雨,剩下的瓷器说不定还要遭殃,到时候损失就更大了。”

说完,他招呼车夫一起,先把车厢门重新关好、加固,又找了些树枝挡在车厢两侧,防止剩下的瓷器再晃动。接着,两人没有多停留,趁着天还没完全黑透,赶着马车继续往前,找了个附近的驿站落脚。

后来有人问张诚,当初看到瓷器碎了,真的一点都不心疼吗?张诚笑着说:“怎么会不心疼?那都是我一点一点挑出来的货。可心疼归心疼,我知道懊恼没用——碎瓷不会因为我的懊恼变回原样,反而会让我乱了分寸,把剩下的事也搞砸。倒不如静下心来,想想还有什么能做的,哪怕只是保住剩下的货物,也是好的。”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故事里的 “碎瓷”,多像我们过去的过犯——既已发生,便无法挽回;若一味盯着碎瓷懊恼,只会错过眼前的路,甚至让“剩下的瓷器”(即主所保守的当下生命)也受损。而张诚的清醒,恰是我们当有的信仰态度:面对过去的过犯,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亏欠忧伤,但绝不能被忧伤困住——因为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的罪付上了代价,祂的宝血能洗净我们一切的污秽,祂的恩典能让 “碎瓷” 般的过犯,成为见证祂大能的 “器皿”。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更成熟的 “接住生活” 的方式。

所以说,当我们对自己的过去懊恼之余,就必须要更新,得到新生,而不是纠结和继续走老路。

圣经旧约中大卫王的故事,更是“懊恼与新生”的典范。大卫曾因私欲犯了淫乱与杀人的罪,上帝击打他与乌利亚妻子所生的孩子,孩子得了重病。那时的大卫,不是逃避或推诿,而是 “刻苦禁食,躺在地上过夜”,向神倾心忏悔。他的懊恼不是出于“怕受惩罚”,而是出于对上帝的敬畏,是 “看见自己罪的污秽” 后的真实悔改。后来,他写下诗篇51 篇,向神呼求:“神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 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乐,赐我乐意的灵扶持我。” 正是这份真诚的认罪,让他得着了神的饶恕,从罪的捆绑中得释放,重新回归神的怀抱,得着了属灵的新生。

我们终究是人,不是神,一生难免会犯错——但“犯错”不是借口,“不悔改”才是危险。真正的自我修养,从不是靠自己的意志力 “纠错”,而是在上帝面前的谦卑降服:在圣灵的光照下反省自己,不是为了证明“我有多差”、“我的罪孽深重”,而是为了看见 “祂有多爱”;检讨自己的言语行为,不是为了自我苛责,而是为了更贴近祂的真理;改正自己的过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坚持,而是靠祂的恩典更新。若只是 “犯了再改、改了再犯”,那不是 “软弱”,而是不悔改——因为我们若真认识主,就会知道:祂的恩典不是让我们“继续犯错”的借口,而是让我们 “脱离错误” 的力量。

亲爱的弟兄姊妹,愿我们都能以温柔的心接纳 “懊恼” 带来的警醒,却以坚定的信心奔向主所预备的新生——过去的过犯已被祂的宝血涂抹,当下的生命正被祂的圣灵更新,未来的道路也在祂的掌管之中。正如那瓷商护住了剩下的瓷器,大卫回归了神的怀抱,我们也当在祂的恩典中,放下过去的重担,带着新的生命,一步步走向祂为我们预备的荣耀前程。

懊恼因为过犯,认罪内心胆颤。

在基督里新生,求主永远相伴。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