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督教新教自上世纪80年代恢复聚会以来,宛如一颗破土而出的新芽,向下扎根、向上成长。在短时间内展现出迅猛发展的蓬勃态势,众多信徒怀着虔诚之心投身其中,各类教会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仿佛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然而,时光流转,近些年来,这幅原本绚丽的图景却似蒙上了一层阴霾,发展步入了瓶颈期。尽管看似外在形式依旧热闹,可内在的精神内核却渐显疲态,已经和起初的不一样,所谓不忘初心已经成为一句时髦的话,实际上把初心基本上丢失许多。诸多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究其缘由,纷繁复杂,但在深入观察与思考之后,笔者认为以下八种不良倾向犹如隐藏在暗处的荆棘,深深刺痛着中国教会的肌体,严重阻碍着其复兴与发展的脚步。
一、信仰仪式中的“分心族”——为应付而来,行无关之事
走进一些教堂,本应是庄严肃穆、凝聚心灵的时刻,却不乏这样的场景:有的人看似坐在人群中参与礼拜,实则心思全然不在神圣的话语上。他们或是低头沉浸于手机屏幕,手指飞速滑动浏览着社交媒体上的琐碎信息。那一天笔者参加一个教会的圣餐礼拜,台上的牧者言之凿凿、苦口婆心,我前面的一个姊妹却是自始至终在打游戏,我不知道她到教堂来干什么来了,难道就为了打游戏?那就在家里打吧,到教堂来干什么?你看她也说“阿们”、祷告的时候也侍立,但是手还不离开那个游戏的界面。还有的到教堂来与身旁的人轻声闲聊,内容从家长里短到世俗琐事,无所不包,一直到聚会结束。这些人将教堂仅仅当作一个不得不来的场所,把参加礼拜视为一种机械的任务,而就是走走形式,非发自内心的精神追求。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整个礼拜的氛围,让真正寻求心灵慰藉的人难以专注,更是对自己信仰的一种亵渎。信仰绝非形式主义,它是内心深处对神圣力量的敬畏与向往,当人们在神圣之地都无法摒弃杂念,专注于信仰的交流与感悟时,又如何能在日常生活践行信仰之光呢?长此以往,信仰便会沦为空洞的口号,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
信仰应基于对真理的追求,而非权威灌输或表面模仿。(苏霍姆林斯基)
二、商业气息入侵圣殿——主内的不当推销行为
在某些教会圈子里,出现了一股令人担忧的商业暗流。部分信徒利用教会这一特殊的社交平台,打着关爱兄弟姐妹生活、健康的幌子,实则进行着商品的推销活动。从保健品、化妆品到各类生活用品,甚至还有一些“直销”、高风险投资项目也被悄然带入。笔者曾经看到搞非法集资、高额利润回报的人,冠冕堂皇的在教堂和负责人在交谈,灌输他们的思想。他们讨好地和我搭讪,被我断然拒绝。这些所谓的信徒在聚会间隙、茶余饭后,向其他信徒大肆鼓吹产品的优越性和盈利前景,完全不顾场合与对象。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教会作为精神家园的本质属性,将其变成了一个潜在的商业交易市场。教会本是人们逃离物质喧嚣、寻找灵魂安宁的地方,一旦被铜臭之气沾染,就会让那些纯粹因信仰而来的人感到失望与寒心。而且,这种过度关注物质利益的行为,极易引发内部的矛盾与纷争,使得原本和谐融洽的教会关系变得紧张脆弱,极大地削弱了教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耶稣进了 神的殿,赶出殿里一切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对他们说:‘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太21:12)
三、信仰路上的迷失者——偏执与“糊涂”并存
在信徒群体中,存在着两种极端却又常见的不良状态。一部分人走向了信仰偏执的道路,他们对教义的理解片面且僵化,容不得半点不同的声音,非我族类便是异端,非黑即白,顽固地、没有根据地攻击、论断其他的信仰,甚至包括也在基督教之列的天主教信仰等等。在他们眼中,自己所坚守的那一套就是绝对的真理,凡是与之相悖的观点都被视作异端邪说,进而对他人多了一份苛责与排斥、四面树敌。这种狭隘的心态导致教会内部的包容度降低,思想碰撞的机会减少,不利于多元视角下的真理探索。与之相反,另一些信徒则处于一种“糊涂”的信仰状态。他们虽自称信主,但对于基本的教义教理一知半解,不清楚信仰的核心价值所在,只是盲目地跟随他人的足迹,随波逐流。特别是在一些农村的教会,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拜偶像宗教信仰混杂在我们基督教里面,成为一种糊里糊涂的、所谓的基督教信仰。无论是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抉择,还是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冲击,他们都缺乏坚定的信念支撑,容易被外界因素左右。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存在,都反映出当前信仰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将会使更多的信徒在信仰的道路上越走越偏,远离真正的信仰真谛。有的遇到异端邪教之后,往往会被拉跑,脱离了真正的信仰、脱离了教会,个别的骨干甚至成为了坚决抵制和反对正统基督教的力量。
尼采:“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真正成熟的信仰者,既能像约伯般在苦难中坚守信念(防糊涂),又能像保罗般“我不是癫狂,我说的乃是真实明白话”(不偏执)。
四、讲台上的敷衍者——传道人讲道糊弄现象剖析
传道人是教会的灵魂人物,肩负着传播福音、引领信徒成长的重要使命。然而,现实中却有一些传道人在讲道环节表现出极度不负责任的态度。他们被AI牵着鼻子走,懒得自己动手,讲章内容要么空洞无物,要么是照本宣科,要么不接地气,重复着陈旧的老生常谈,毫无新意可言;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刻意堆砌一些幽默段子和励志故事、心灵鸡汤,却忽略了对圣经精髓的深度挖掘和阐释。准备过程中敷衍塞责,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经文、思考如何将古老的智慧应用于当下的生活实际。他们只是停留在神学院学的那点儿知识层面儿上,不去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形势,有一个新的探索,甚至有的人常年不读书。如此一来,台下的信徒听着索然无味,难以从中汲取到滋养心灵的养分。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一位传道人在台上讲道,低下一下老姊妹说,他的讲章是用AI写的,听起来硬邦邦的,没有“骨头”、“没有肉”。话糙理不糙,久而久之,信徒们对有的讲道失去了期待,对信仰的热情也随之降温。要知道,一场精彩的讲道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信徒们心中的智慧之门,激发他们对信仰更深层的理解和感悟;反之,敷衍了事的讲道只会让这扇门紧闭,阻断了信徒与上帝之间的沟通桥梁,所以有的信徒就跑了,不在那里聚会了,还造成了有的信徒在网络听异端的所谓讲道。这个问题对教会复兴的危害极大。
“为此,我们也不住地感谢 神,因你们听见我们所传 神的道,就领受了;不以为是人的道,乃以为是 神的道。这道实在是 神的,并且运行在你们信主的人心中。”(帖前2:13)
五、教会内部的小团体隐患——少数人结党营私
在任何组织中,团队协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于教会而言,更需要的是全体成员基于共同信仰之上同心合意的大团结。遗憾的是,总有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在教会内部拉帮结派,形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小团体、帮派。这些小团体或帮派往往以个人利益为导向,围绕着某个核心人物运转,通过私下交流、互相吹捧等方式巩固自身的势力范围,教会也出现了个别的溜须拍马的“太监”式人物。他们在教会事务决策过程中,试图操纵局面,为自己谋取私利,全然不顾及教会的整体利益和其他大多数信徒的感受。这种行为如同毒瘤一般,侵蚀着教会的健康机体,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发了不必要的内耗,造成教会的内部的不和谐因素。正常的教会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平等的爱与关怀,而小团体的存在打破了这种平衡,制造了裂痕和隔阂,若不加以整治,必将导致教会分崩离析,走向衰败。
“情欲的事都是显而易见的,就如奸淫、污秽、邪荡、拜偶像、邪术、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异端、醉酒、荒宴等类,我从前告诉你们,现在又告诉你们,行这样事的人必不能承受 神的国。”(加5:19—21)
六、权力傲慢下的畸变——某些教会负责人的自高自大之风
在一些教会中,个别负责人热衷于追逐名利,包括在社会上的一些名誉和地位。有的甚至个别人不像传道人,不像教会的负责人,倒像一个政客。他们随着地位的提升,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渐渐忘却了自己也是服侍众人的角色,滋生出了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在工作中独断专行,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认为自己的判断永远是正确的,不容置疑。对待普通信徒缺乏耐心和尊重,常常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颐指气使、不可一世,使信徒们在与其交往时望而生畏,不敢坦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这种自高自大的作风严重影响了教会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使有的教会形成了官僚化、衙门化,压抑了广大教牧同工和信徒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个好的教会负责人应当像牧羊人一样,谦卑温柔地照顾好每一只羊,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主宰一切的主人。只有放下身段,亲近信徒,倾听民意,才能带领教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赢得众人的信任和支持。
高高者易折、皎皎者易污;人贵有自知之明,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不再进取创新,反而沾沾自喜四处炫耀卖弄学问名气,就沦为笑柄谈资。“谁想在教会里为首,就必须甘作众人的仆人;否则他便是盗贼与强盗。”(马丁·路德)1523《论世俗权柄》讲道)
七、爱的缺失所致寒冬——教会及成员间的冷漠症候群
理想中的教会应该是充满爱的港湾,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彼此扶持、爱人如己。但实际上,有些教会呈现出冷漠的景象。传道人和信徒之间缺乏真挚的情感交流,除了例行公事般的问候外,很少有深入的心灵沟通。往往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信徒有困难、有问题、有苦处的时候,和传道人倾诉的时候,会听到一句“官话”:好我知道了,祷告吧。然后就完事大吉。
还有的同工在教堂排练圣诞节赞美节目的时候不慎摔倒骨折住院治疗,教会负责人轻描淡写地说:和我们教会无关,因为她是自己乐意奉献自己来的,也不是我们要求她来的,从而“一毛不拔”。信徒之间也是如此,各自忙碌于自己的生活,对于身边弟兄姐妹遇到的困难视而不见,缺乏主动伸出援手的意愿。甚至当有的肢体因为疾病折磨,归天家之后,家里的孤儿寡母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们有的信徒就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即使教会呼召也不肯献一点爱心,哪怕是少一点、小小的爱心也不肯奉献。在这种环境下,新来的慕道友感受不到丝毫温暖,老信徒也会逐渐对教会失去归属感。爱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没有了爱的流淌,教会就成了一座冰冷的建筑,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应该明白,每一个微笑、每一次倾听、每一份帮助,都是在播种爱的种子,只有当这些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才能遮风挡雨,庇护更多的人找到回家的路。
教会就是神的爱所致,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
八、告状、投诉的风气造成主内、社会的不良影响
影响基督教会复兴和发展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就是主内有的人,因为一点儿私利满足不了,就“歪打官司、邪告状”:上访、闹事,造成教会内部不仅仅是不合一,有的被封门几年,不能再聚会了。还有的人多次告状上访,造成教堂两次被封门。有意见可以提,但是尽量不能告状、上访,而且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是为了教会的公义、为了信仰的公义。圣经教导我们圣经教导我们要追求和睦,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对于教会内部的问题,圣经也提供了明确的处理原则:
1.应当先私下沟通;2.若不行可带一两个见证人;3.最后才交给教会处理。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我们应当:以谦卑束腰,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教会对于确有意见的弟兄姊妹,应当:1.用爱心说诚实话,在爱心中建立彼此;2.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3.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让我们记住保罗的劝勉:"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4:2—3)
我们列举上述八种不良倾向,不是说我们教会问题太多了,“一团糟”,不是那样的。绝大多数的教会还是以基督为元首正常的神的教会,关键是如果有了上述的倾向,就会影响教会的复兴。我们不能以所谓的爱来纵容和不闻不问,那样不是爱,而是害。这八种不良倾向犹如八道难题,横亘在中国教会复兴的道路上。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共同制约着教会的进步、复兴与发展。要想突破当前的瓶颈,实现真正的复兴,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痛定思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这需要每一位教会成员的努力,尤其是传道人和负责人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灵命境界;同时,也要完善教会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信仰氛围,引导广大信徒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念,回归信仰的本质。唯有如此,中国的基督教新教才能摆脱困境,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向着光明的未来迈进。
“真教会有三个标记:一、纯正传讲福音;二、按基督设立的圣礼正确施行;三、信徒为基督之名受苦。”——马丁·路德1539《论教会会议与教会》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