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话消弭隔阂:一位牧师的跨文化实践

作者: 李真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05 16:38:59
分享与播放

我曾在南京两次接待了一位黄姓的老牧者,而他两次提出的参访意向都令我颇感意外。他并未选择夫子庙、总统府或中山陵这类广为人知的景点。第一次,他提出想去宝船厂——一个我之前从未留意过的地方。第二次则更让我惊讶:他竟希望参观大报恩寺。一位牧师,为何要去一座佛寺?

后来经过交流我才明白,这两处选择其实指向同一个主题:郑和。宝船厂直接以郑和与明代造船技艺为核心;而大报恩寺,则由明成祖朱棣敕建,正是这位皇帝派遣郑和七下西洋。那么,一位基督教牧师为何对郑和如此感兴趣?黄牧师告诉我,郑和本身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他正是希望通过郑和这一历史人物,尝试与穆斯林群体建立联系。

那么,又是什么驱使他致力于搭建与穆斯林之间的桥梁?这其实源于他事工的核心理念:他希望推动基督教与无神论学者及其他宗教人士之间的对话。

黄牧师曾成功组织过一次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交流活动,以一场重大灾难的纪念日为契机。活动举办地曾在十多年前遭受严重自然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纪念日当天,基督教牧师与伊斯兰教阿訇分别从各自信仰出发,就灾难与人类苦难的主题进行分享。能够促成这次对话,黄牧师感到十分欣慰。

类似的,他还曾与道教人士论“道”,同儒家学者探讨传统文化。有一次,他与孔子后人合作筹办了一场“耶儒对话”。与会者围绕“孝”文化等共同议题,从不同立场展开阐述,并设置了问答环节。活动后,一位参与者表示改变了对基督教的固有印象——他原以为基督徒大多狭隘排外。

黄牧师介绍,这以对话、交流为核心的事工开始于2013年。自创办以来,他陆续组织了多场小型主题交流会,涵盖诸如宗教改革50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五月花”号启航250周年、恩格斯诞辰20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帕斯卡诞辰400周年、康德诞辰300周年等议题。这些活动吸引了基督徒、无神论学者以及伊斯兰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信仰者的参与。

为了能与不同背景的人有效对话,黄牧师广泛涉猎各类知识,积极寻找共同话题。在各地访学时,只要看到与交流对象相关的书籍或礼品,他都会特意购下并赠予对方,以此拉近彼此距离。在他看来,信任是一切对话的基础。

这条路并不好走。黄牧师时常投入大量心力与资源,却收效有限,有时甚至还需面对活动中的与会者对基督教的批评。但他仍然坚信这件事的价值——因为他正在为那些可能对基督教存有误解的人,提供一个从更多视角去认识基督教的机会。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