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过30岁的生日,我们几个朋友去给他庆祝。本来这是一件普通的事,一位年长的姊妹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弟兄啊,不能这样啊,基督徒怎么能和他们这样世俗呢?要分别为圣啊!”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说不能和别人一起庆祝生日,就问了原因。老姊妹所表达的大概就是这三个方面,总结如下:
1、庆祝生日是不孝顺的表现
她认为,儿子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作为一个基督徒,应当是一个感恩的人,既然是感恩的人,又怎么会庆祝母亲的受难呢?这岂不也是一种不孝顺吗?不管是别人的生日,还是自己的生日,都不应该如此,因为不孝顺的事情是不能做的。她是不允许家里的人庆祝生日的。
2、庆祝生日带有迷信色彩
她认为,庆祝生日带有迷信的成分。比如以前我们这里都是过九岁生日,而不是十岁。她举例,为什么会过九岁呢?因为有人表示这是“长长久久”;为什么不过十岁、四十岁呢?因为谐音是“死”而不吉利。这种对数字的刻意避讳和赋予特殊寓意的做法,在她看来并非单纯的民俗传统,而是掺杂了非信仰层面的吉凶预判,与基督教所倡导的凡事依靠神、不被世俗迷信观念辖制的原则相违背。她觉得,基督徒若参与其中,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迷信思想影响,将注意力放在数字的象征意义上,甚至可能产生对某些数字的崇拜或畏惧,偏离对上帝的纯粹信靠。
3、庆祝生日容易陷入世俗享乐
她认为,在庆祝生日的时候,难免吃喝玩乐,这和基督教所倡导的节制、俭朴的生活理念相违背。圣经中多次教导信徒要远离宴乐的诱惑,追求心灵的富足而非肉体的满足。而生日聚会中常见的铺张浪费、过度饮酒、沉迷娱乐等行为,容易让人陷入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忽视对信仰的践行和对他人的关爱。
她强调,真正的信仰生活应当以荣耀神为核心,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祈祷、读经、行善等属灵操练上,而非在世俗的狂欢中消耗生命。若把大量时间用于筹备生日宴席、追求感官刺激,不仅会分散对上帝的专注力,还可能因过度放纵导致行为失当,甚至影响与他人的关系,违背爱人如己的诫命。在她看来,这种以吃喝玩乐为主要形式的庆祝活动,本质上是将世俗的享乐置于信仰之上,与基督徒应有的生命见证背道而驰。
她的观点是否合适?
关于“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她所说的“儿子的生日,母亲的受苦日”,这一点本身没有错。但若是把庆祝生日升级到“不孝顺”或“不感恩母亲的付出”这个层面,未免有些言过其实。做父母的自然是希望子女开心,更何况,当孩子平安出生那一刻,不也是幸福的时刻吗?这时候庆祝一下,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母亲十月怀胎和付出的认可。所以,必须正确看待。
关于“庆祝生日涉及迷信”:在有些地区,确实有“过九不过十”或者“过十不过九”的说法,包括对四十岁(谐音“死”)、五十岁(百岁一半,有人认为是“腰斩”,不吉利)等数字的禁忌。但不同地方的习俗是不同的,有些地方不过,但也有地方过。不仅如此,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家庭甚至对每年的小生日都会有个小庆祝。因此,在当下我们庆祝生日这件事上,并不涉及任何迷信色彩,只是简单的开心庆祝,不必苛责。
关于“庆祝生日容易陷入世俗享乐”:姊妹所说的庆祝生日时吃喝玩乐的问题,但吃喝并不是庆祝生日的专属。而且,庆祝生日的时候也可以简单些,吃喝少些,大家主要是聚在一起图个热闹。亲友聚在一起可以增进感情,而不是只为了吃喝。如果我们真的想宴乐吃喝,也不需要借生日这个机会;若是不想大吃大喝,不论什么事情都不能成为我们铺张浪费的理由。因此,这与生日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不但如此,即便是和非基督徒在一起吃喝,也不能就被划分为“不分别为圣”的范畴。我们不是活在真空中,不可能不和不信的人接触和打交道。
总之,不建议大家将庆祝生日上升到“信仰不属灵”“不虔诚”,或者“与不信的人同流合污”层面。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庆祝的动机和方式是否符合内心的价值观,比如是否以感恩生命、珍惜亲情友情为核心,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表达祝福,而非纠结于形式上的标签。
信仰的真诚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言行中,在于对他人的关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在面对各种社交场合时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既不过度苛责自己,也不盲目随从外界的不良风气。这样才能在世俗的交往中坚守住内心的平和与纯粹。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乡镇教会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